• 注册
  • 中医艾灸 中医艾灸 关注:0 内容:212

    艾灸疗法补“下焦”三大“要穴”要记牢[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艾灸疗法补“下焦”三大“要穴”要记牢[图]

    第一要穴 关元穴

    什么是关元?就是关住元气、藏元气的地方。灸关元能充养元气。关元位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灸关元还能补阴,以阴中求阳。关元是小肠的募穴,人体主要靠小肠吸收营养,因此关元是“升白”一个很重要的穴位。该穴位于肚脐直下3寸。

    艾灸疗法补“下焦”三大“要穴”要记牢[图]

    第二要穴 气海穴

    气海是气所聚集、居住的地方,补气海就能补肺气,肺气足则肺的宣发功能强,从而使阳气布散全身。气海穴位于肚脐直下1.5寸。

    艾灸疗法补“下焦”三大“要穴”要记牢[图]

    第三要穴 足三里穴

    为什么选足三里呢?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足阳明胃多气多血,而足三里是一个常见的保健要穴,选此穴,主要取后天补先天之意。(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具体操作:艾灸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每穴每次30分钟,一般3天后白细胞可明显升高。专家认为,隔物灸不如直接灸。隔物灸只能治疗病情较轻的疾病,而对于重证、危证,隔物灸无异于隔靴搔痒。所以,应使用直接灸,必须重灸,诸如癌症之类的顽疾,要重灸关元、气海、神阙、中脘等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直接灸不是瘢痕灸,而是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为了使热能够深入透达,专家不建议使用悬灸和雀啄灸,而是采取某一姿势与皮肤长时间保持一定距离,当皮肤耐受不了时,将艾条向上稍提起片刻而后退回原处继续施灸,直至达到设定的时间。

    艾灸需注意啥

    在艾灸过程中,如果出现小水疱则无需挑破,注意防水、防感染便可,一般5天~8天即可自然吸收;而对于较大水疱,则可选用注射器或消毒针将疱内液体抽吸出来,涂上龙胆紫药水或消炎膏等,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固定加以保护,直至水疱吸收愈合。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自然疗法 自然疗法 关注:0 内容:122

    艾灸疗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艾条的制作方法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

    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2. 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3.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二、艾灸的方法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

    |


    1
    2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