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药方剂B 中药方剂B 关注:0 内容:2475

    白蔹膏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白蔹膏–《鬼遗》卷五

    【处方】白蔹2两,黄连2两,生胡粉1两。

    【制法】上药治下筛,溶脂调和。

    【功能主治】皮肤中热痱,瘰疬。

    【用法用量】敷之。

    【摘录】《鬼遗》卷五

    白蔹膏–《鬼遗》卷五

    【处方】白蔹3两,白芷3两,芎藭2两,大黄2两,黄连2两,当归3两,黄柏2两,豉8合(炒),羊脂3两,猪脂2升。

    【功能主治】痱,瘰疬疮。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二脂合煎,纳诸药,微火煎,膏成去滓,候凝。敷之。

    【摘录】《鬼遗》卷五

    白蔹膏–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处方】白蔹3两,甘草(炙)3两,青木香3两,芍药3两,大黄3两,玄参3两。

    【制法】上为散,以少酢和稀糊。

    【功能主治】瘰疬息肉结硬。

    【用法用量】方中甘草,《圣济总录》作“莽草”。

    【注意】忌猪肉、五辛、热肉、饮酒、热面。

    【摘录】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白蔹膏–《圣济总录》卷一○一

    【处方】白蔹半两,白石脂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半两。

    【制法】上为末,更研极细,以鸡子白调和,稀稠得所,瓷盒盛。

    【功能主治】面粉隳。

    【用法用量】每临卧涂面上,明旦以井花水洗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

    白蔹膏–《圣济总录》卷一四○

    【处方】白蔹半两,羊粪半两,栝楼根半两。

    【制法】上捣如膏。

    【功能主治】狐尿刺,久不愈。

    【用法用量】封裹疮上,一复时其刺自出。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

    白蔹膏–《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

    【处方】白蔹1两,白及1两,白芷1两,突厥子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用牛酥5两煎为膏。

    【功能主治】风牵睑出外障。

    【用法用量】早晨涂在眼睛内;夜半涂亦得。

    【摘录】《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

    白蔹膏–《普济方》卷三一三

    【处方】白蔹、白及、白僵蚕、当归、大黄、乳香、桃枝、柳枝、槐枝、桑枝、皂荚枝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每用香油1斤,入前药浸3宿,缓火熬,以焦黄色为度,滤去滓,加黄丹半斤,候油欲再滚,即掇锅于地上,用槐枝频搅匀,滴水中不散为度。

    【功能主治】一切恶疮肿毒。

    【摘录】《普济方》卷三一三

    白蔹膏–《眼科全书》卷四

    【处方】白蔹、白及、白芷、白蔹皮、石决明、牛蒡子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用牛脂熬,将末入内,同熬成膏。

    【功能主治】风牵出睑外障。

    【用法用量】早,晚以膏搽于睑胞。屡用有效。

    【摘录】《眼科全书》卷四

    白蔹膏–《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处方】白蔹面2两,祛湿药膏(或凡士林)8两。

    【制法】调匀成膏。

    【功能主治】收敛除湿,解毒止痒。主治一切渗出性皮肤病。

    【用法用量】外敷患处。

    【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白蔹膏–《圣惠》卷十四

    【处方】白蔹3分,矾石半两(生用),白石脂1分,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如膏)。

    【制法】上为细散,次入杏仁膏,研令匀,后入新鸡子白1枚,酥2两相和,研为膏,入瓷器中盛。

    【功能主治】伤寒豌豆疮愈后,满面疮瘢久不没。

    【用法用量】每夜取涂面上,来日以温浆水洗之。

    【摘录】《圣惠》卷十四

    白蔹膏–《圣济总录》卷一一八

    【处方】白蔹1两,白及1两,白蜡3两,黄耆1分,麝香(研)1分,乳香(研)1分,牡丹皮1分,芍药1分,丁香1分,麻油半斤。

    【制法】上药除油并研药外,并锉细,先用油煎10余沸,即下锉药,候黄耆赤黑色,用绵滤过,慢火煎10余沸,次下诸研药。搅不住手,候凝成膏,于瓷器中盛,下麝香搅令匀。

    【功能主治】唇疮。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涂贴患处,日3-5次。

    【摘

    |


    1
    2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