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又名藓皮、北鲜皮、臭根皮。载《神农本草经》。系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干燥。
【炮制方法】《伤寒总病论》:“去心。”《疮疡经验全书》:“去梗。”《普济方》:“去骨净。”《医学入门》:“水冼,去粗皮。”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木心,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皮厚0.2~0.5cm。外表面灰白色或浅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有羊膻气,味微苦。
【炮制作用】白鲜皮性味苦,寒。归脾、胃、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功能。炮制后使药物洁净,利于药效成分溶出,便于调剂与制剂。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如治面神经麻痹的扶正散(《吉林省医院制剂规范》);治脚癣、湿疹及疥癣等的复方白鲜皮酊(《全国医药产品大全》)。
【炮制研究】白鲜皮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白鲜,列为中品。宋代《伤寒总病论》始有去心的记载,并有“去心洗焙”的方法(《普济本事方》)。以后多以净制,切制居多,至清代尚有酒拌炒(《得配本草》)。近代均用水洗净后润透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