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药物贴敷 药物贴敷 关注:0 内容:83

    代温灸膏缓解痛经的研究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在历代医家的相关著作与临床实践中均对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归纳,病位主要位于胞宫、冲任,以“冲任气血不调,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别。原发性痛经在妇产科中属常见、多发疾病。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女性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多样化发展,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率也逐渐递增。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痛经是女性月经期最常见的症状,但却有高达90.0%的女性曾有因月经期腹痛入院就诊的经历,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且不同人种的发生情况也各不相同。穴位敷贴作为中医临床医学常见的方法之一,在缓解原发性痛经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提升治疗效果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而代温灸膏作为一种代替温灸的穴位贴,温通经脉、散寒镇痛,镇痛效率高达92%,方便有效地运用在原发性痛经病人中。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

    抽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100例原发性痛经病人,所有参与者均按照《中药新药指导原则(试行)》和《妇产科学(第5版)》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筛选。纳入标准符合以下5条:①均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和气滞血瘀型痛经诊断要求者。②年龄≤45岁的未婚或已婚未孕者。③最近90天内未接受痛经相关治疗者(药物治疗除外)。④愿意接受、支持以及积极配合代温灸膏干预。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符合以下4条:①经确诊为盆腔炎、子宫肌瘤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等引起的痛经者。②月经不定期者。③治疗前30天内服用避孕药者。④有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病者。两组病人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入选50例病例,分为西药组和代温灸膏组。

    治疗方法:代温灸膏组均在经前期取病人次髎穴、关元穴、归来穴、地机穴;经后期取病人的脾俞穴、肾俞穴、足三里穴;经期取肝俞穴、膈俞穴、三交穴、血海穴。上述穴位除关元穴为一处穴位外,其他穴位均选双侧,每天1次,每穴1贴,具体治疗操作方法与疗程根据50例原发性痛经病人病情而定。西药组则主要采用西药止痛、消炎治疗。

    评价指标

    痛经分度及程度评分:痛经分度及程度评分标准均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规定制定。经期及前后小腹疼痛、显著腹痛、休克、需卧床休息、常规止痛药不能缓解疼痛、常规止痛措施干预有效、伴肛门坠胀、腹痛难忍、坐卧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生活、伴显著的恶心、呕吐、伴腰部酸痛、疼痛在1天之内各对应相应分值。轻度为经期或前后有显著小腹疼痛,但无全身症状,疼痛症状积5~

    临床疗效标准

    痊愈为治疗后疼痛评分降至0分,腹痛、呕吐等全部消失,停药90天内未发生痛经;显效为治疗后疼痛评分降低1/2及以下,腹痛显著减轻,呕吐、恶心等好转,基本可不服止痛药;有效为治疗后疼痛评分降低 1/2~3/4,腹痛减轻,其他症状略有好转,服止痛药有效;无效为腹痛、呕吐、恶心等症状均未改善。以上临床疗效指标均由再次就诊或回访时进行评价。

    结果

    ①两组病人痛经分度及程度比较:代温灸膏组在治疗后痛经改善程度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代温灸膏组的临床疗效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不足、冲任失荣等相关。从经络学角度来看,痛经的部位主要位于胞宫、冲任,其变化与气血有关。当气血滞瘀、寒气凝结于胞宫或气血虚弱时,胞宫则会出现气血不畅,这就是原发性痛经不通则痛的根本原因。痛证贯穿于原发性痛经始终,故在临床治疗常重视对胞宫、冲任等的气血调养,以达到阴阳平衡和内环境平衡的目的。

    本研究两组病人在予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干预后,其各项临床指标均存在一定差异。如代温灸膏组的临床疗效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任脉之会,为女子蓄血之处”。因此在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时,选用关元穴作为常用穴位之一。关元穴作为人身元阴元阳关藏之地,对生养子息与阴阳和合至关重要。近年来,大量中医临床案例也证实,痛经治疗中选用关元穴,不仅能有效地贯通足三里经气,还能有效地发挥调冲任、固胞宫、培肾气与和阴阳之功。次髎为足太阳膀胱经俞穴,与肾、膀胱、督脉等的关系密切,因此常作为妇科及泌尿生殖疾病的效穴,其功能为调经止痛、理气活血。除以上穴位外,本研究还选取了归来、地机、脾俞、肾俞、足三里、肝俞、膈俞、三阴交、血海等穴位,并在此穴位敷贴代温灸膏,诸穴相合,可共奏行气解郁、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效。

    穴位敷贴隶属针灸学,是灸法的延伸,结合当前代温灸膏穴位敷贴的应用情况来看,代温灸膏组方成分具有较强刺激性与芳香走窜特性的作用,代温灸膏穴位敷贴使用方便、效果显著、价格低廉,广泛使用在中医外治法中。

    综上所述,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是以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直接贴敷于原发性痛经患者相应穴位的中医疗法,属无创痛穴位疗法范畴。本研究发现,代温灸膏能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效果。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药物贴敷 药物贴敷 关注:0 内容:83

    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治疗肩周炎验案举隅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征。由于该病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并且临床症状以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故中医学中肩周炎又被称为“五十肩”“冻结肩”“肩凝症”等,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国内肩周炎的发病率高达8%。如果该病得不到正确的诊治,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三角肌萎缩,甚至致残,该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中代温灸膏已逐渐成为肩周炎最常用的膏药,其对该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笔者在临床中根据中医理论,利用代温灸膏穴位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一则,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李某某,女,49岁,于2019年11月20日初诊。诉右肩关节疼痛2月,伴活动障碍1周,加重4天。2月前由于加夜班受风寒劳累后,出现右肩关节疼痛,此后每遇寒冷和劳累,右肩关节疼痛加重,夜间疼痛明显,睡眠差。其间使用毛巾热敷处理后可缓解疼痛。1周前因半夜着凉后出现右肩关节活动受限,并且逐渐加重,故前来就诊。现右肩关节广泛压痛,以肩峰下滑囊、结节间沟、喙突和大结节等处最为显著;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均受限制。舌质暗红,苔白,脉弦。

    诊断:(寒湿痹阻型)痹症(西医称为右肩关节周围炎)。

    治则:温通经络,散寒行气活血。

    治法:用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治疗。

    取穴:1组:肩井、天宗、肩髃。2组:膏肓、云门、肩贞、阿是穴。两组穴轮贴。4小时换药1次,每日2次,10次为1疗程。

    经治5天,肩关节疼痛症状缓解,功能活动改善;贴12天后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度明显好转;贴15天后则疼痛症状全部消失,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先后共治疗2个疗程,停贴本膏,于2020年1月30日回访,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情况良好。

    按:五旬之人,正气不足,营卫渐虚,如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易致气血阻滞而成肩痹。肩痛日久,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以致患处肿胀黏连,最终导致关节僵直,肩臂不能举动。本案是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目前已过疼痛期,处于黏连期,主要症状以右肩关节功能受限、肩部疼痛为主,在中医学中属于肩痹范畴,符合中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主要治则为祛寒除湿,行气活血。《医学入门》云:“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灸法也在不断创新,代温灸膏是将传统灸法与现代薄贴技术有机结合,不但使用简单,而且热效应高而持久,辨证穴位敷贴,确能起到温通筋脉、散寒镇痛、调和气血之功,对因虚因寒导致的疾病,有补虚祛寒之效。风寒湿痹引起的肩周炎,多因肝肾两虚,腠理疏松,营卫不和感受外邪而起,代温灸膏能促进人体气血运行,使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得以濡养,患者贴至局部发热后,疼痛立即缓解。久痛入络寒凝血瘀患者,久久贴之,亦能起到化瘀通络的作用。本案中,对于寒湿痹阻型肩周炎,利用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治疗,穴位上选取了两组,分别为:1组:肩井、天宗、肩髃;2组:膏肓、云门、肩贞、阿是穴。治疗上2组穴轮贴。1组中肩井穴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具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的作用,与肩髃穴、天宗穴联合具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对肩背痹痛具有良好作用,是常用来治疗肩痹的穴位组合。《针灸甲乙经》记载云:“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天宗穴是治疗肩周炎的常用穴位。肩髃穴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即三角肌上部中央,有旋肱后动、静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故不宜自行针灸,怕误伤神经,而代温灸膏穴位贴敷可以避免类似损害,并可起到类似灸法的作用和目的。2组中膏肓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对于肩胛疼痛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并且该穴对于寒湿型病症予以补之或灸之可以起到散寒除湿之功效;云门亦是治疗肩周炎的辅助穴位之一,由于其位于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针刺不当会造成气胸,故利用代温灸膏穴位贴敷可以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并可起到相应治疗作用;肩贞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云:“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痛。”是治疗肩周炎的常用穴位之一。1组穴位主要有舒筋活络,活血行气止痛之功,2组穴位主要有散寒止痛,补虚助阳的作用,两组穴位交替贴敷,不仅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而且可以避免长时间代温灸膏过多穴位贴敷引起的不适。

    本研究采用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显示了该穴位贴敷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疼痛症状和功能活动,对松解局部组织的黏连有促进意义,并且可以避免一些患者因晕针而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并且可以起到类似灸法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药物贴敷 药物贴敷 关注:0 内容:83

    代温灸膏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代温灸膏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图]

    变应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一种变应性疾病,为 IgE 抗体介导的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Ⅰ型变态反应,表现为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有的还伴有眼结膜及外耳道部位的奇痒。由于大气污染,加之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工作压力的增加,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生活。西医治疗本病有药物脱敏疗法、免疫疗法、手术疗法等,但疗效均不明显。近2年,采用中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本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69例观察病例为2010年6月~2012年9月本院门诊患者,按抽签分组法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0~30岁8例,>30~50岁21例,>50~60岁6例,平均(42.15±10.31)岁;季节性26例,常年性9例;病程<3年7例,3~10年23例,>10年5例,平均(9.02±2.61)年。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20~30岁7例,>30~50岁19例,>50~60岁8例,平均(43.68±11.67)岁;季节性23例,常年性11例;病程<3年,6例,3~10年25例,>10年3例,平均(8.34±2.98)年。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中相关标准。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鼻鼽”肺虚感寒型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苔薄白,脉浮。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标准。②就诊前1周未经治疗。③对本观察治疗方案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①除外支气管哮喘、血管运动性鼻炎、鼻窦炎患者。②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治疗期间不能坚持治疗或离开原发地点及环境者。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口服西替利嗪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0031608)10mg,1次/天,14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穴位贴敷。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将代温灸膏(湖南飞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003021)剪成3.5cm×5.5cm大小,分别贴敷于大椎、双侧肺俞、双侧风门,每次每穴贴敷12~16小时,1次/天,14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贴敷半小时左右,患者自觉贴敷穴位局部有灼热感,属于正常反应,逐渐可以适应。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应避风寒、花粉等致敏原,预防感冒,忌煎炸、香燥、酒类、鱼腥饮食。

    讨论

    穴位贴敷代温灸膏疗法是借助药物的辛温发散能力,作用于穴位,以温通经脉,调整脏腑间的阴阳平衡。穴位贴敷既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又可提高有效血药浓度。有研究表明,穴位敷贴可能通过纠正过敏性鼻炎大鼠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γ比例失衡和降低血清IgE水平,减轻小鼠鼻黏膜嗜酸细胞浸润,从而起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

    肺主鼻,鼻为肺之窍、肺之官。肺气上接气道,通于鼻,构成肺系,肺气充满则能与鼻共司呼吸,助发音,知香臭;反之,肺气虚弱则易感受外邪,发生鼻病或上呼吸道疾病,因此,药物必须作用于能够固卫温肺的穴位。大椎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具有益气壮阳的功效,刺激大椎能使药物循督脉上传至头颈,从而作用于鼻黏膜;同时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肺俞穴内应肺脏,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刺激肺俞具有调补肺气的作用。《针灸甲乙经》有“鼻不利,时嚏,清嚏自出,风门主之”风门是临床祛风散寒的常用穴位,与大椎、肺俞相配合,共奏温肺驱寒的作用。

    代温灸膏由辣椒、生姜、肉桂等辛香温热药组成,具有温通经脉、散寒镇痛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阻络所致关节、胃脘疼痛。辛味具有通利肺气、通达窍表、通顺血脉的功效,因此, 代温灸膏中的3味辛热药物,具有温肺散寒的作用。有研究表明, 代温灸膏作为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明显。本观察结果表明,代温灸膏穴位贴敷对变应性鼻炎的症状改善迅速,而且耐受性好,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合西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可明显提高单纯口服西药的疗效,且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药物贴敷 药物贴敷 关注:0 内容:83

    代温灸膏敷贴穴位防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常见的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疾病之一,是一种“只咳不喘”的不典型哮喘,部分患儿可迁延发展为典型哮喘而出现明显喘息症状,中药穴位敷贴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历史悠久,但针对小于5岁CVA患儿的治疗和预后的研究报道不多。2008年1月,笔者用代温灸膏代替传统剂型贴敷穴位对CVA患儿进行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本研究将62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均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3个月,按需口服丙卡特罗片;治疗组加用代温灸膏贴敷穴位,咳嗽发作期贴风门、肺俞穴,农历“三伏”“三九”天贴定喘、肺俞、脾俞、肾俞穴;观察咳嗽及2年内喘息情况。结果:治疗组夜间及晨间咳嗽消失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组2年内典型哮喘发病率为6.25%,对照组为36.67%(P

    资料

    一般资料:两组患儿共62例,均来自本院儿科哮喘专科门诊,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2~5岁,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个人过敏史(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家族过敏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诊断标准:根据 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①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后加重,痰少,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②气管舒张剂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③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变应原试验阳性可作辅助诊断;④气道呈高反应性特征,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可作辅助诊断;⑤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①②③⑤诊断标准的患儿。

    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者;背部有各种原因造成的皮损影响正常贴药者;治疗依从性差者。

    方法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25μg每日2次,配合储雾罐使用,连用3个月;按需给予盐酸丙卡特罗片口服,每次1.25μg/kg,每12h1次,咳嗽消失后停药。治疗组加用代温灸膏敷贴穴位(湖南湘潭飞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704034),咳嗽发作期贴敷双风门、肺俞穴,每3天1次,连用3次后,在农历“三伏”“三九”天加强贴敷,夏季从初伏起,每10天贴药1次,冬季从一九起,每9天贴药1次,穴位选择双定喘、肺俞、脾俞、肾俞4对穴位,每次贴药2h。对照组不使用代温灸膏敷贴穴位。

    观察项目观察期间家长为患儿填写每日登记表,记录咳嗽、可能出现喘息的情况。第1个月每7天复诊1次,第2~6个月,每4周复诊1次,第6~24个月,每3个月复诊或电话回访,治疗组在“三伏”“三九”天贴药时复诊。随访2年,嘱出现气喘和咳嗽随诊,如听诊胸部可闻及呼气哮鸣音、呼气相延长,经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后,症状和肺部哮鸣音减轻或消失,确定为典型哮喘发作。

    结果两组CVA患儿经治疗后,咳嗽均得到缓解,治疗组夜间及晨间咳嗽症状消失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2年内共有13例典型哮喘发作情况,治疗组典型哮喘发病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儿科常见慢性咳嗽疾病之一,临床特点主要以夜间或清晨发作性阵咳、无发热等感染征象,因无明显的肺部阳性体征,常被误诊、误治,部分CVA患者会迁延发展为典型哮喘。目前西医主张按哮喘治疗CVA,吸入糖皮质激素是防治哮喘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家长恐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5岁以下小儿吸入药物需由家长配合,当咳嗽症状缓解后,难以坚持长期治疗;中药穴位敷贴防治哮喘为中医传统外治法,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副作用小,CVA缓解期只需在“三伏”和“三九”天敷贴穴位,儿科选用代温灸膏代替传统的贴膏,既保留温热刺激作用,又不损皮肤,易于被患儿及家长接受。两年的随访显示,短程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停药后,坚持接受穴位敷贴治疗的患儿,典型哮喘转化率明显降低。中医近年来对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许多探索,认为其发病的外因以风为主,内因为肺、脾、肾功能不足,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脏腑未坚,腠理疏松,表卫不固,易受风邪侵袭,或因失治、误治,风邪失于表散,日久邪阻肺络,则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失常,肺气上逆,气道挛急发为咳嗽,风门穴能治诸风,肺俞为肺之背俞穴,在CVA的急性发作期用代温灸膏敷贴风门、肺俞穴,具有散疏风邪、调肺气、降气止咳之功;缓解期于阳气最旺的“三伏”天及寒气最盛的“三九”天,用具有温经活血通络作用的代温灸膏敷贴皮肤穴位,温热刺激,使素体肺脾肾阳气不足患儿的阳气慢慢发生并旺盛,不断温煦脏腑,脾阳充足则气血运化功能正常,内湿不生,伏痰外逐,肾阳充足则摄纳功能正常,进一步推动、温煦全身各脏腑功能,令患儿肺气和利、升降守衡,肺卫外功能恢复正常,风邪难以入侵,则咳嗽不易复发并迁延发为哮喘。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药物贴敷 药物贴敷 关注:0 内容:83

    代温灸膏辅助治疗肾绞痛临床观察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肾绞痛的表现为腰部或腹部的突发剧烈疼痛,可有腹股沟、会阴、尿道放射痛,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大汗淋漓、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缓解疼痛是肾绞痛患者就诊的主要诉求,也是泌尿外科急诊的重要课题。临床中对肾绞痛采用西药解痉、镇痛联合中药代温灸膏外用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止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经治输尿管结石肾绞痛患者6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男性30例,女性6例;年龄(42.25±13.83)岁;结石直径0.7~1.4cm;上段结石16例,中段结石13例,下段结石7例,左输尿管结石17例,右输尿管结石19例,输尿管多发结石2例(2枚结石),其余均为输尿管单发结石,合并肾结石12例;肾绞痛发作时间0.5~15h。对照组33例,男性25例,女性8例;年龄(44.61±13.49)岁;结石大小0.7~1.5cm;上段结石13例,中段结石14例,下段结石6例,左输尿管结石16例,右输尿管结石17例,输尿管结石均为单发,合并肾结石9例;肾绞痛发作时间0.5~18h。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山莨菪碱10mg加盐酸曲马多100mg肌注,代温灸膏双侧肾俞穴、三阴交穴、腰背部阿是穴贴敷,48h后原位更换代温灸膏继续贴敷。对照组采用山莨菪碱10mg加盐酸曲马多100mg肌注。

    观察方法:在绞痛消失或减轻后应用NRS量表进行疼痛评分,无疼痛记为0分,极端疼痛记为10分(提示患者以4分对应无法入睡,7分对应痛醒为参考节点),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h疼痛评分,并统计1周内重复注射止痛剂例数(未注射记为0,注射1次计为1人次,同1人注射2次计为2人次,依次类推)。

    结果

    ①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h后NRS评分比较:观察组及治疗组治疗1h后NRS评分均明显下降(P

    讨论

    肾绞痛最常见的原因为结石等堵塞输尿管,引发急性梗阻,肾及输尿管管腔内压急剧升高,受到牵拉引起疼痛,同时平滑肌缺血、组织水肿刺激肾、输尿管的炎症递质释放,再加重疼痛;肾绞痛时,疼痛会引起肾血管痉挛,导致肾脏缺血缺氧,进而加重黏膜水肿而加重肾积水。减轻疼痛本身既是暂时缓解患者痛苦的需要,也将对进一步碎石排石治疗有所帮助。原发性输尿管结石少见,大多为肾结石排出时所致。较小的结石可以自行排出,大于0.6cm的结石自行排出困难,需体外碎石或内镜碎石,在选择进一步治疗方法之前,尽快解决患者肾绞痛症状,是泌尿外科急诊一大课题。最常用的止痛药物包括M受体阻断剂、NSAIDS类消炎药、中枢镇痛剂等,也有应用黄体酮、α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等的报道。其他治法包括疼痛反射区封闭、热疗、中药内服及穴位按压、针灸等,对缓解肾绞痛均有一定疗效,但是中药煎煮时间较长,不利于迅速缓解疼痛,穴位按压、针灸等需要医生较长时间参与,在急诊操作性较差。

    中医对肾结石的认识多从肾寒、虚论,如《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痛者,寒气多也。”肾绞痛的疼痛部位包括肾区、胁肋、侧腹,《金匮要略》云:“肋间偏痛……其脉紧弦,此寒也。”《诸病源候论》云:“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丹溪心法》曰:“诸淋所发,皆肾虚膀胱生热也。”在治疗上有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疏肝利胆、温阳利水等多法。但众多医家均重视温阳法,对各型均有良效,对肾虚夹瘀者疗效尤为显著。

    代温灸膏有温通经络、补气行气活血作用,与传统艾灸功效相同,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除常用的缓解关节肌肉疼痛的治法外,代温灸膏的药物成分有辣椒、肉桂、生姜。肉桂可消肿止痛;辣椒温中散寒;生姜发散,消痰去寒。贴敷代温灸膏后,局部会产生灼热等刺激感,患者皮肤多会出现红斑,皮温上升。温热刺激会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温度,使人感到舒适。温热效应可使痛觉神经的敏感性下降,痛阈升高,缓解血管痉挛,减轻局部缺血缺氧及黏膜水肿,有利于疼痛的缓解。

    本研究证实,解痉药加中枢镇痛剂加代温灸膏穴位贴敷治疗肾绞痛短期、中期效果优于解痉药加中枢镇痛剂,且简便易行,是很好的止痛方案。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艾灸 中医艾灸 关注:0 内容:212

    代温灸膏用于三九灸机理探讨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三九灸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其选在每年的三九天进行治疗,所以称为三九灸。三九天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九天称为一九,往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称二九、三九……九九共八十一天。天灸为灸法名,是不用艾、火,将某种药物涂在施灸部位,以收到灸疗效果的方法,此法又叫药物外敷法。一般是涂覆较强刺激性的药物,涂后往往皮肤起泡,与烧灼灸法的作用非常相似,现称发泡疗法。代温灸膏含有辛香温热的辣椒、生姜、肉桂等成分,贴敷穴位能产生刺激穴位的作用,通过以膏代灸的方式起到灸疗等作用。随着近年来代温灸膏冬病夏治三伏灸良好疗效的取得,代温灸膏三九灸也引起了关注。三九天时,气候寒冷,阳气敛藏。三九天是人体阴气最盛,阳气最弱,寒气更易侵袭人体,导致机体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肌肤腠理不固,卫外机能不全,很容易诱发或加重这种虚寒湿痹的冬病。《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是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作相应改变。冬至亦为阳气升发之时,三九天使用代温灸膏治疗虚寒湿痹的冬病,具有温通经脉、散寒镇痛、补气助阳、升发阳气、扶正祛邪的功效,从而使人体达到“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目的。

    重在防治冬病

    传统中医学根据太阳历的节气理论,在一年中之长夏与冬季里,选取两个节令,进行体质的改善或疾病的预防,特别是阳虚体质和肺系疾病等。“伏”和“九”都是四季中比较特殊的时令,前者在盛夏,后者在隆冬。因为“伏”和“九”都是四季气候中热和冷变化的转折点,是寒热的交替点,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这两个节气在中医学方面的应用就比较多,如“三伏灸”和“三九灸”。

    代温灸膏三九灸是依据祖国医学“子午流注,适时开穴”“天人相应”的理论,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疗法,是中医“因时制宜”的具体体现,是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和季节性发作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根据阴阳学说中的“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在一年的气候变化中“冬至”与“夏至”是阴阳转化的两个转折点。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复生,阴气开始消退。到了夏至,阳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从夏至开始,阴气开始复生,阳气开始消退,到了冬至,阴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阳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

    代温灸膏三九灸治疗的疾病是冬病,好发于寒冷季节,当冬至来临时,患者阴气的胜复同样达到了顶点,阳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而代温灸膏三九灸所含辛香温热药物刺激穴位达到温阳灸疗,借助人体阳气回升之势,协助体内微弱之阳气的上升,促使体内强盛之阴气的下降,借助大自然阳升阴降的趋势和力量,促使人体的阳升阴降,以阳热克阴寒,化解病人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或抑制其复发之目的。

    “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理瀹骈文》)贴敷多采用温热辛散、芳香透络、祛毒拔邪之品,芳香化浊,醒脾透络,振奋人体阳气,以驱邪外出。可见三九灸需使用刺激性药物来实现目的。代温灸膏含有辛香温热的药物,能达到三九灸的灸疗目的,同时在冬季使用较之传统三九灸药物更方便。此外,穴位是经络之气交会输注的部位,代温灸膏三九灸穴位敷贴,一方面,药物经皮肤和穴位吸收,随经脉的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另一方面,激发周身之经气,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达到疏通表里、沟通经络,促使气血流通,脏腑安和,阴平阳秘。故代温灸膏三九灸令人体阳气充足,增强冬季抵抗严寒的能力,减轻发病或者根治原发病。代温灸膏三九灸是代温灸膏三伏灸的补充,可加强和巩固代温灸膏三伏灸的疗效,代温灸膏三九灸重在预防和治疗冬病,冬夏共治,疗效相得益彰。

    防治机理

    局部作用 代温灸膏中的辣椒、生姜等药物成分带有较强的刺激性,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血流和营养。代温灸膏穴位贴敷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脏腑产生影响,直接反射性地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代温灸膏药物成分本身也可透过特异的腧穴部位皮肤,使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处,发挥其药理效应,且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产生灸疗作用的同时,将药疗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灸疗与药疗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代温灸膏中的肉桂油增加了皮肤的渗透性,更利于药物发挥作用。三九灸使用代温灸膏同样能达到三九灸疗的局部作用。

    全身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三九灸能促进机体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内分泌功能。即通过提高机体增强免疫功能的一些酶的活性,以起到免疫增强剂的作用。另外三九灸可增加免疫器官重量,增强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的应答能力,提高NK细胞的活性,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从而使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恢复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真正彻底改善体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代温灸膏用于三九灸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气血和阳气,扶正祛邪,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发挥全身作用。

    临床应用广泛

    代温灸膏三九灸主要是借助大自然及机体阳气回升之势,通过代温灸膏中辛香药物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达到补气助阳,温经散寒,疏经通络,调节脏腑的目的,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该疗法是融药、灸、穴位及中医时间医学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确切。

    代温灸膏用于三九灸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很多的优点。首先,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消化液对药物的灭活,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也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其次,药物可按需要的速率输入体内,维持恒定有效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不良反应。再次,代温灸膏使用方便,有任何不适可随时中断给药。正如吴师机《理瀹骈文》所言:“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黏滞”“内治可蒙,而外治不可蒙,然易于补过在此,不蹈重咎亦在此。”从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因此,代温灸膏三九灸在临床各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代温灸膏用于三九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提高临床疗效、提高冬病患者生活质量上有一些成果,但仍需从免疫、生理、药理等多角度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做更深入的探索。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膏药文化 膏药文化 关注:0 内容:82

    代温灸膏治疗脾胃虚寒型泄泻的临床观察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脾胃虚寒型泄泻是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患者发病后,进食、肠道代谢、吸收及日常生活都将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笔者近2年来运用代温灸膏治疗脾胃虚寒型泄泻40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病例来源

    40例患者均为社区门诊病人,其中男12例, 女28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6岁;病程4个月~20年不等。全部病例均无结肠器质性疾病, 全部病例无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肠功能紊乱,符合脾胃虚寒型泄泻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脾胃虚寒型泄泻的诊断标准如下:患者面色萎黄,大便稀薄,泄泻每日在4次以上,甚达10多次,大便呈清水样,食后作泻或晨起腹痛,泄后痛止。脘腹发凉发胀,精神不振,四肢不温,腹痛得温则舒,脉象缓弱、舌苔淡白。

    纳入标准

    年龄在18~65岁之间, 符合脾胃虚寒型泄泻的诊断标准, 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本次研究,经大便常规、血生化、腹部B超等检查未发现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

    排除标准

    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5岁患者;不符合脾胃虚寒型泄泻诊断者;不能配合本次研究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以及糖尿病、甲亢、精神病患者;因感染或器质性疾病等因素引发的泄泻患者;排除脐周等处皮肤破损的患者;对代温灸膏等膏贴药物过敏的患者。

    选穴

    腹部取中脘、建里、天枢、腹结、府舍;下肢取足三里、上巨虚。除中脘、建里外,其余穴位均双侧取穴。选取以上穴位后,用酒精消毒皮肤,取代温灸膏,每穴贴敷一贴,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决定贴敷时间,建议患者使用2~4h/次,1次/d,7h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

    疗效标准

    无效:临床症状、大便习惯及性状无改善。

    有效: 临床症状减轻, 发作频率减少, 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

    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习惯及性状恢复正常。

    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含便秘、皮肤过敏等。

    治疗结果

    40例患者经以上2个疗程治疗后, 痊愈16例, 占40%;有效21例, 占52.5%;无效3 例, 占7.5%。患者接受2个疗程治疗后,未出现便秘的现象,除皮肤潮红外,未出现其他过敏现象。

    典型病例

    患者,女,37岁。诉腹痛、腹泻反复发作3 年。平时一吃生冷瓜果或饮食稍油腻,腹痛腹泻症状立即出现。既往体健, 否认其他病史。查体:形体适中,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纳呆,夜寐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肠鸣音正常。诊断:脾胃虚寒型泄泻。采用以上治疗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面色转红润,腹痛、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继续疗程后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虚寒型泄泻的发病机制为:脾虚失运,体内水谷不化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杂而下,诱发泄泻。脾胃虚寒型泄泻迁延难愈,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中脘为胃募穴,腑会穴与建里相配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作用, 天枢为大肠募穴,主治绕脐腹痛,泄泻、便秘等各种肠道疾病。腹结、府舍属于足太阴脾经穴,均可治疗腹痛、泄泻等腹部疾病。足三里、上巨虚为远道取穴,均属足阳明胃经,分别为胃、大肠下合穴,因此可治疗肠道各种疾病。

    代温灸膏由辣椒、生姜、肉桂、肉桂油等中药制成,其中辣椒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等功效;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毒的作用;肉桂具有活血通络、散寒止痛、补火助阳的功效;肉桂油能祛风健胃,同时增加透皮吸收的作用。代温灸膏敷贴不仅可以温通经脉,散寒镇痛,祛除寒湿之邪,运化经脉之气,外治筋骨,内调脏腑,而且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中药方剂D 中药方剂D 关注:0 内容:2447

    代温灸膏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代温灸膏–《中国药典》

    【处方】辣椒、肉桂、生姜、肉桂油

    【性状】为橘黄色的片状橡胶膏;气芳香。

    【炮制】以上四味,生姜、肉桂、辣椒分别粉碎成粗粉,用乙醇浸渍三次,第一次24小时,第二次72小时,第三次48小时,浸渍液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70℃)的清膏,加入由橡胶、氧化锌、松香等制成的基质,再加入肉桂油,混匀,制成涂料,进行涂膏,切段,盖衬,切成小块,即得。

    【功能主治】温通经脉,散寒镇痛。用于风寒阻络所致腰背、四肢关节冷痛;及风寒内停引起的脘腹冷痛,虚寒泄泻;慢性虚寒型胃肠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外用,根据病证,按穴位贴一张。

    【贮藏】密闭,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