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药物贴敷 药物贴敷 关注:0 内容:83

    冬病夏治正当时小儿敷贴宜与忌[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冬病夏治正当时小儿敷贴宜与忌[图]

    冬病夏治正当时,小儿敷贴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由于无痛苦、操作简单深得家长们的青睐。对于家长们关心的问题:哪些孩子适合做敷贴??大敷贴和小敷贴有何区别?敷贴治疗时有哪些注意事项?专家为您一一解答!

    什么是敷贴?

    敷贴是以中药敷贴于经络循行的相关穴位上来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及经络学说原理,通过经络穴位刺激,调节机体平衡,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相较于口服药物、针刺等其他治疗,这一方法无痛苦,操作简单,适合儿童。

    敷贴如何起效?

    敷贴通过将药物敷于特定的腧穴,有效成分经由皮肤吸收作用于机体,同时通过穴位刺激经络,由经络传导,调整经络与脏腑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获得内病外治的疗效。夏季气温升高,人体经络气血流通,更有利于这一过程的发生。

    哪些孩子适合做敷贴?

    敷贴疗法可用于小儿感冒、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体质虚弱易感、多汗等疾病的治疗及预防,也为不爱吃药的患儿增加了治疗方式。

    大敷贴和小敷贴如何选择?

    小敷贴 取药后自行于家中操作,治疗时间、地点较为灵活,没有特别的年龄限制。

    大敷贴 治疗时增加了药物离子导入仪的配合,使药物更好地经皮导入吸收,但需要患儿至医院治疗,且因每次治疗需患儿单独在治疗室内俯卧20分钟,一般建议5岁及以上的患儿选择。

    治疗时间和疗程是多久?

    小敷贴 单次治疗时间为2-4小时,每周3次,隔日使用,3个月为一疗程。

    大敷贴 单次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周1次(按预约时间),2个月为一疗程。

    敷贴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敷贴期间忌食生冷(冷饮及冰镇饮料等),敷贴当日忌游泳、洗冷水浴。

    敷贴期间若遇高烧、哮喘大发作等情况应暂缓治疗,及时就诊,调整敷贴时间。

    敷贴后局部皮肤微微潮红为正常现象,无需特殊处理;若有皮肤破损或出现皮疹等情况应暂缓治疗,咨询医师意见。

    上述注意事项同时适用于大敷贴及小敷贴患者,预约大敷贴者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女孩请穿着方便暴露背部的衣物,如背后拉链的衣裙、衬衫(可以前后反穿)等。

    敷贴后部分患儿出汗较多,为避免受风着凉,建议自带一条干毛巾备用。

    请家长叮嘱孩子,治疗期间(无家长陪同)如有不适,及时呼叫医务人员,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敷贴时请听从医务人员的安排,保证治疗场所的正常秩序,保持治疗场所的环境整洁。

    孩子治疗时间为20分钟,请家长在治疗室外等候,不要走远。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医艾灸 中医艾灸 关注:0 内容:212

    冬病夏治灸法选择方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冬病夏治在各地中医院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很多百姓对冬病夏治的原理和方法的选择上却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产生了很多误区。

    除了最常见的穴位敷贴以外,冬病夏治最有特色的一种治法就是灸疗。下面着重介绍几种不同的灸法在冬病夏治中的应用和适应症,为大家解惑纠偏。

    天灸

    天灸,即发泡疗法,是指将具有刺激性的药物直接贴敷于一定的穴位表面,通过药物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引起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发泡,从而刺激相应的经络,达到调节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作用。天灸发泡的痕迹在一定时间内会自行消退,不留疤痕。由于这种灸法不需要燃烧艾绒,而是通过药物作用自然发泡,故又名自灸,亦称冷灸,是中医灸法中非火热灸法的一种方法,现在所谓的最热门的敷贴疗法既属于天灸的一种现代改良。

    天灸常用药物有:斑蝥、白芥子、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索、生姜等。使用时可根据疾病选择相应的药物和穴位。主要适宜小儿感冒反复发作、哮喘、慢性咽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疟疾、呕吐、慢性泄泻等疾病,尤其对慢性虚寒性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有显著的疗效,能有效降低此类疾病在冬季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天灸因操作简便、痛苦小、作用轻灵,非大补大泻,尤其适用于依从性及耐受力相对较差的小儿和生活节奏快、时间有限的年轻人,是最受欢迎的冬病夏治疗法。

    化脓灸

    化脓灸,属于中医灸法中直接灸的一种,是指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皮肤表面烧灼,达到一定壮数后,穴位局部皮肤发生发泡、化脓、结痂,留有疤痕,故又称疤痕灸。化脓灸通过刺激穴位使局部皮肤无菌性化脓,从而激发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发挥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作用。

    化脓灸穴位局部产生的无菌性炎症,能刺激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而激发免疫系统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化脓灸自古以来作为民间抵御传染性疾病的有效疗法广为流传,其“以小毒治大病”的思想,与西医发明种牛痘预防天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中医的“疫苗”,老百姓常说的“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指的就是化脓灸对于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的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化脓灸的免疫调节特性,它对于血吸虫性肝硬化、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免疫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可用于小儿发育不良、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顽固性痛经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辅助治疗,近年来,化脓灸在抗结核、抗恶性肿瘤等方面的卓越成效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认可。

    长蛇灸

    长蛇灸,是将药粉和蒜泥依次铺于背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状如长蛇,再将艾炷置于蒜泥上烧灼施灸的方法,故又称为铺灸、督灸,属于中医灸法隔物灸的一种,是目前灸法中温热力量最强、施灸范围最大和施灸时间最长的灸法。它通过刺激背部督脉和膀胱经,能起到温元壮阳、驱邪扶正的作用。

    督脉,是阳脉之海,全身阳气汇聚之所;两侧的膀胱经乃多气多血之经,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分布其上,全身疾病亦反映与此。长蛇灸将麝香、附子、肉桂、冰片等药物制成的药粉置于背部正中线,再铺上蒜泥,上置大艾炷于其上施灸。这种灸法一方面利用了药物本身温阳行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同时艾灸可疏通督脉及膀胱经之经气,疏通经络,使全身之阳气运行通畅,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目的。督灸由于其治疗面积广、时间长、火力足,温通力强,故尤其适用于由于阳气虚衰所致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产后虚弱、溃疡性结肠炎、顽固性失眠、白细胞减少症、骨质疏松、慢性疲劳综合症等慢性虚损性疾病,在治疗由阴寒阻滞气血引起的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等沉寒痼疾的治疗上更是有其他疗法无法比拟的卓著疗效。

    三伏之时若能借助自然界阳气的温煦之力,加之以温热、补虚之治法,便可以阳克阴,将蛰伏于体内的阴寒邪气连根拔起,得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冬病夏治的灸法在治疗方法和适应症上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由于其温热的特性,并不是人人都适用,实热性疾患及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应慎灸,否则只会“火上浇油”、事与愿违。所以面对冬病夏治的热潮,切不可盲目从众,应该到正规医院就诊,咨询医生的专业意见,制订有针对性的个人治疗方案,才能对您的健康有所裨益。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器具技法 器具技法 关注:0 内容:157

    冬病夏治艾灸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冬病夏治,很多人都知道是中药外敷,也就是天灸,这是冬病夏治最常用的一种,但其实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除了中药外敷,还包括艾灸、饮食疗法、拔火罐、热疗(日光浴、远红外舱、温泉疗法、沙滩浴)等。

    冬病夏治虽然好,对于一些皮肤高敏等不适宜采用中药外敷治疗的人可采用艾灸方法。

    1.足三里穴灸

    部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方法:艾灸条每次一支,点燃对准穴位,左右两穴灸完为止。每日一次,勿烫伤。

    作用:理脾胃、调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2.神阕、气海、关元穴灸

    部位:神阕穴在腹中部,脐中央;气海穴位于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关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方法:艾灸条每次一支,对准穴位点燃,灸完为止,每日一次。

    作用: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理气和肠。

    3.背俞穴灸

    部位:在背腰部,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方法:同神阕、气海、关元穴灸,但因穴位较多,为便于操作,最好到医院由针灸科大夫用艾箱灸(将多个艾条集中于专用灸箱内施灸的方法)。

    作用: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如大家熟知的冬病夏治对咳喘的治疗,许多穴位就是采用背俞穴,也是夏天用阳之位补阳的重要场所。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膏药文化 膏药文化 关注:0 内容:82

    冬病夏治穴位贴膏药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防病意识不断加强,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方法、手段日益受到青睐。每年夏季的伏天、冬季的数九天进行的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就是诸多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

    什么是冬病夏治

    在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中,有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而人体的生理变化也是随着自然界气候的改变而相应变化的。正如古人曰:“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治病者,当顺时令,立四时疾病互致规矩。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这是古人在养生之道中获知的“合于阴阳,调于四时”之理,根据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运行盛衰与经穴开合,进行针灸、贴敷治疗,疗效优于平时。

    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于冬季加重的病变,如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咽炎等疾病。所谓夏治是指在夏季最炎热的时间择时治疗,人体阳气春夏多发生而旺盛,秋冬多收敛而衰弱,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结果。在人体阳气处于一年中最旺盛之时接受治疗,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这就是冬病夏治的作用原理。

    中药贴敷法就是采用清代张璐所著《张氏医通》中的四味中药按一定比例用姜汁调和成膏,并以麝香芳香走窜之力携药透肤入里,贴在选定的穴位上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效果。现代研究指出穴位贴敷疗法具有药物经皮吸收及经络穴位效应的双重治疗特点。尤其是不打针不吃药就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深受广大家长和患者欢迎。

    中药穴位贴敷能治哪些病

    中药穴位贴敷对于患咳嗽、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具有肯定的疗效,尤其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方面疗效较为显著。中医中药扶正培本、健脾益气补肾之法有其独到之处。运用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方法治疗哮喘和反复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穴位贴敷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无痛苦,易被小儿接受。坚持贴敷,即可收到益肺健脾的功效。

    中医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病变主要在肺、脾、肾。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外邪犯肺,肺失宣降而出现咳嗽流涕,严重者发生肺炎、哮喘;脾主运化水湿,脾虚痰壅,肾不纳气而作喘。所以治疗中就应以宣肺定喘为主。

    反复呼吸道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一般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6岁的婴幼儿,尤以1岁~3岁更为常见,冬春气候变化剧烈时更易反复,有时一年当中要患病8次~10次,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哮喘发病时可出现咳嗽、喘息、胸闷,甚至夜间憋气,喘息加重则不能平卧,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烦躁哭闹、张口抬肩、大汗淋漓等表现。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经常反复发作,日久可使心脏受累,肺脏呼吸功能减退,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引起家长高度重视,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

    哮喘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及机体免疫力低下在发病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哮喘主要与过敏体质,上呼吸道感染和空气污染有关。如果宝宝有哮喘病家族史和个人过敏史(如小时患有湿疹、过敏性鼻炎)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其患哮喘病的几率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引起机体过敏的因素很多,如花粉、粉尘、虫螨、羽毛、油漆、牛奶、鸡蛋、鱼虾、药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甚至冷空气、异味、剧烈运动都可以成为发作的诱因。中医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哮喘、鼻炎有很好的前景。

    中药穴位贴敷注意什麽

    一般贴敷4小时~6小时,如贴后局部烧灼感明显,可在贴后2小时取下,夏季三伏,冬季三九时每9天~10天贴一次,连贴3年效果最好。适用于哮喘发作期、缓解期及反复呼吸

    |


    1
    2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膏药文化 膏药文化 关注:0 内容:82

    冬病夏治贴敷验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内寒凝重者用温里祛寒药,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的治疗功能。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一种特色疗法。它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结合经络针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扶持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直接或间接治病、养病的目的。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主要包括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除此之外,还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慢性腹泻、部分虚寒妇科病引起的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的疾病。这类疾病大多具有阳气虚损,遇寒发病的特点。”夏治”则指这些病情到夏季一般会有所缓解,所以在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夏季三伏天,对”冬病”进行辨证施治,适当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可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几种冬病夏治的贴敷验方

    在治疗方法上,冬病夏治包括针灸、擦浴、拔火罐、按摩、理疗、食疗、穴位贴敷、中药内服等多种疗法,其中穴位贴敷最为常用。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几种贴敷验方:

    1.哮喘患者

    用白芥子、苏子、元胡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研成细末。每次用1/3的药粉,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摊在6块直径5厘米的塑料布上,贴在背部的肺腧、心腧、膈腧(即第3、5、7胸椎棘突下旁外开1.5寸),用胶布固定,约3~6小时去掉。在头伏、二伏、三伏,共贴3次。

    2.”老寒腿”患者

    用川乌50克,吴茱萸30克,艾叶、透骨草各9克,细辛6克,研为细末。把药末用纸包好后,外用纱布重包,用线缝好,垫在脚心上。从初伏开始使用,二伏换一料药,三伏再换一料。

    3.风湿性关节患者

    用肉桂、干姜各50克,白胡椒、细辛各50克,公丁香20克,乳香30克,黑老虎50克,共研为细末,再将200克蜜熬成膏,将药末纳入蜜膏内拌匀,摊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开始贴患处,每天贴6~8个小时,到三伏末日为止。

    4.肩周炎患者

    可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清风藤、豆豉姜各30克,伸筋草、片姜黄、川芎、威灵仙各15克,羌活12克煮成药汁,再用麦麸皮300~400克放锅中炒黄,趁热加入药汁和一匙陈醋,拌后盛入纱袋内热敷肩关节痛处,每袋可用1周。从初伏起,每日1次,每次6~8小时,一直敷到三伏末。

    5.易发冻疮者

    可用桂枝25克,红花、紫苏叶、附子、荆芥各10克,生姜30克,加水适量浓煎,取药液熏洗冻疮好发部位,每天1剂,连用10天为1疗程。

    不适宜敷贴治疗的人群

    许多人都认为人人都可”冬病夏治”,其实不然。专家明确指出:”冬病夏治”并非包治百病,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下人群都不适宜敷贴治疗:

    1.孕妇及两岁以下的婴儿。

    2.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患者。

    3.对贴敷药物成分过敏的人。

    4.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人。

    5.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

    6.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病人。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