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脐疗临床 脐疗临床 关注:0 内容:232

    腹泻脐疗方一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1方(诸葛行军散)

    药物、制法、用法详见“细菌性痢疾”1方,此处略。

    【验案】患者,男,54岁。因饮食不洁致腹泻半天。已泻7次,始为稀薄、色棕样便,继为纯水样便,伴腹痛、腹胀、欲呕,头面及肢体冷汗涔涔,脉沉小,苔白腻,根部微黄。体温37.2℃,予隔药灸神阙穴5壮,肢冷渐复,又灸3壮,自感口鼻中有药香味,全身温暖舒适,冷汗亦止。次日复诊大便减为2次,已有粪便,继隔药灸5壮而愈。

    【出处】《江苏中医》。

    2方(伤湿止痛膏贴脐法)

    【药物】伤湿止痛膏l贴(或用麝香虎骨膏)。

    【用法】贴脐部,12-24小时更换1次。用于腹泻。

    【验案】患者,男,50岁,1988年10月10日初诊。因饮食不节致腹部胀满,恶心欲呕,肠鸣腹痛,泻如水注,一夜去厕10余次。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大便常规:RBCO~1,WBC3~5。诊断为急性胃肠炎。按上法治疗,次日胀消痛止,大便成形,饮食正常,病告痊愈。

    【出处】《四川中医》。

    3方(丁桂散灸脐法)

    【药物】丁香、肉桂、甘松、山柰各等份。

    【制法】研细末,加面粉,温水调成药饼.用针灸针刺数孔。

    【用法】将药饼子按脐上。再将鸡蛋大小之艾炷置药饼上,灸3~5壮,若皮肤灼痛,稍移动药饼。

    【验案】患者,男,47岁,1986年2月20日初诊。腹泻数月,曾用中西药物无效,症见:面色萎黄少华,四肢畏冷乏力,脘痞纳少,喜温喜按,大便日行3~6次。舌质淡红,舌苔厚白,脉细软。按上法治疗,灸5壮后,患者感一股热流于腹中周流,顿感舒适。次日便次减少,但仍脘痞,原法加灸中脘穴,5次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出处】《四川中医》。

    4方(药艾绒隔盐灸脐法)

    【药物】陈艾叶(干)500克,川乌30克,草乌30克,冰片5克,雄黄30克,薄荷10克,麝香l克,甘草10克,细辛10克,干姜30克,牙皂10克。

    【制法】共为细绒,捏成蚕豆大小的艾炷。

    【用法】用食盐将脐填平,铺成1个直径约6厘米的圆形薄饼,约1分硬币厚,上置药艾炷灸之,边烧边吹,待其烧尽,再换1壮,连灸数壮至10余壮。用于暴泻。

    【验案】患者,男,31岁,1976年5月11日入院。入院前一日下午劳动时稍觉少腹发胀,当晚下半夜,先觉恶心欲吐,继则腹痛泄泻,初泻稀便,进而泻水样便,势如洪水决堤,不可收拾,遂送来我院。病人神颓色衰,眼眶凹陷,唇乌口张,肢冷脉伏,立即采用补液等措施抢救。2小时许,腹泻如故,泻下之物如洗肉水,病人昏迷不醒,在继续补液的同时,迅即采用上法,灸至5壮后腹泻渐停,第10壮时四肢微温,第15壮后,病人眼微睁,可发微弱喉音。在灸神阙穴同时,以艾条(以上药艾绒搓成拇指大小艾条)悬灸百会、双侧涌泉30分钟后,病人方完全清醒。后以扶脾丸(东垣方)收全功。

    【出处】《四川中医》。

    【备注】百会穴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涌泉穴在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之凹陷处。

    5方(针脐中四边穴法)

    【用法】脐中四边穴即脐之上下左右各开1寸处,共4穴,患者平卧,选用28号或30号针,以四穴上下左右为序进针,成人一般针3~5分深,小儿针2~3分深,不留针。急性泄泻每日针1次,慢性泄泻隔日1次。

    【疗效】治疗100余例,效果良好。总结40例,针1~8次后,痊愈占85%,显效占7.5%,好转占2.5%,无效占5%。其中针1次治愈的占总数67.6%以上。

    【验案】患者,女,62岁。患五更泄泻4年,近1年来形体消瘦,食欲减少,腰背酸痛,肠鸣腹胀。服药甚多,尚未治愈。经针刺脐中四边穴5分深,捻转半分钟,泄泻停止6日,继针8次而愈。

    【出处】《江苏中医》。

    【备注】用于小儿腹泻效佳。

    6方

    【药物】艾绒、十滴水各适量。

    【制法】取艾绒少许,放在金属小盒内,用酒精灯温火加热,再加适量十滴水,搅拌均匀,继续加温。大约经过1~2分钟用手取出艾绒(此时艾绒已呈湿润状),按压至不滴水,不烫手为度。

    【用法】放神阙穴上,用胶布压盖固定,24小时换药1次,另用5%葡萄糖溶液2

    毫升,注入双侧足三里穴(每侧1毫升),每日1次,可连用3~4次。用于夏季流行性腹

    泻。

    【疗效】治200例,1次痊愈者94例,2次痊愈者69例,3次痊愈者13例,4次痊愈者7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8.5%,总痊愈率91.5%。

    【验案】患者,女,48岁,工人。腹泻2日,为黄色稀水便,每日10~11次,恶心、腹痛、腹胀、胃纳差。检查:心肺(一),腹平软,脐周压痛明显,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印象为流行性腹泻。用上法治疗2次痊愈。

    【出处】《中国针灸》。

    7方(姜膏)

    【药物】乌梅、川椒、黄柏各等份,鲜生姜适量。

    【制法】前3味为末,加生姜共捣制成糊膏状,将姜膏摊布在纱布上。

    【用法】外敷神阙穴,用胶布加压固定。用药半小时,脐腹有温暖舒适感,一般外敷1次可症状告愈,若不愈,2~3日后可换药再敷。用于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病性结肠炎及其他慢性腹泻,中医辨证属寒性腹泻者。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8方(神阙针灸拔罐法)

    【用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1根2寸毫针,采用快速进针手法,直

    刺神阙穴,进针0.5~1寸,留针30分钟,起针后在神阙穴拔火罐3~5分钟,使穴位皮肤

    红润充血而不起泡为度。另外,配针足三里穴。病人回家后,嘱自用艾条悬灸神阙及足三里各15分钟。以上方法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疗效】治疗泄泻185例,治愈154例,占83.3%;好转27例,占14,6%;无效4例,占2.1%。总有效率97.9%。

    【验案】患者,男,28岁,1985年6月10日就诊。泄泻2年。大便每日4-8次,如脓性黏液样,遇冷泄泻更甚。小腹冷痛,肠鸣腹胀,经大便培养、钡透等多次检查未见异常,曾服中西药物未效。刻诊:消瘦,面色萎黄,痛苦病容,脐周压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诊为慢性腹泻。用上法治疗3次症减,治疗7次痊愈。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9方

    【药物】肉桂3克,硫黄6克,白胡椒1.5克,鸡内金3克,枯矾6克,五倍子6克,新鲜葱头3~5节。

    【制法】除葱头外,余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取葱头捣烂,与上述药末拌匀,加适量醋酸调成糊状,平摊于脐部,用纱布覆盖并用胶布贴稳,每天敷2小时即可,每日1次,6次为1疗程。若敷药后出现发痒、灼痛等现象,停药后即消失。用于五更泻,症见泄泻日久,每日黎明前即感腹痛,登厕必泻,小腹畏寒喜暖者。热泻及痢疾禁用此法。

    【疗效】治疗五更泻19例,痊愈10例,好转6例,无效3例。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10方

    【药物】清凉油(成药)适量。

    【用法】捺跻内。用于因受凉而引起的单纯性腹泻。

    【出处】《群众医药》。

    11方

    【药物】吴荣萸3-5克、食醋5-6毫升。

    【制法】吴荣萸研细末,加食醋调成糊状,加温至40C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约0.5厘米厚)。

    【用法】将纱布四周折起,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用于脾胃功能失调的泄泻(消化不良)。

    【疗效】治疗20例,痊愈18例。

    【出处】《中药大辞典》;《江西中医药》。

    12方

    【药物】臼胡椒、吴荣萸各6克,大蒜少许。

    【制法】用米饭捣成饼。

    【用法】贴跻。用于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3方

    【药物】芬子末,面粉各等份。

    【制法】温水调成糊状。

    【用法】敷肪,胶布固定。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4方

    【药物】五倍子适量。

    【制法】研末,醋炒,用食醋调成糊状。

    【用法】敷脐。用于久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5方

    【药物】炮姜、附子末各等份。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敷脐,炒盐加葱热熨于上。用于阳虚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6方(理中散)

    【药物】党参10克,白术7克,干姜5克,炙甘草3克。

    【制法】混合烘干,碾面,备用。

    【用法】取药粉0.2克填入脐内,覆盖一软纸片,再加棉花,外用白胶布固封,3~7天换药1次。用于慢性泄泻。

    【出处】《河南中医》。

    17方(药灸神阙法)

    药物、制法、用法详见“胃痛”17方,此略。

    【验案】患者,女,50岁,工人。多年来大便溏薄伴有不消化食物,日解2~3次,甚至4~5次,便前腹痛,便后消失,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四肢无力。诊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四肢欠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曾服用中西药物未见显效而改用上法。1个疗程后,大便成形,日解1次,无腹痛,继续治疗2个疗程痊愈,随诊2年未复发。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8方(隔盐灸脐法)

    【用法】患者仰卧,将细盐适量倒入脐部,以填满脐窝并稍高出脐部周围皮肤

    为度,将艾绒制成艾炷数个,每用1个放盐上点燃灸之,燃尽后再换1炷,连灸7~10壮,日1次。

    【疗效】治水泻748例,痊愈680例,占90.9%;好转40例,占5.3%;无效28例,占3.8%。一般2~3日可愈。

    【出处】《赤脚医生杂志》。

    19方

    【药物】丁香、肉桂各等份。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敷脐,1日1换,3~5天为1疗程。

    【出处】《中国灸法集粹》。

    20方(平胃散)

    【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各30克(或加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官桂)。

    【制法】共切成粗末,炒热,布包。

    【用法】放脐上,热熨斗熨之,逼药气入腹,此法通治泄泻和痢疾。

    【出处】《理瀹骈文》。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
    脐疗临床 脐疗临床 关注:0 内容:232

    腹泻脐疗方二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21方

    【药物】苍术、厚朴、陈皮、山楂炭、车前子各30克。

    【制法】切成粗末,炒热,布包。

    【用法】放脐上,热熨斗熨之。用于水泻。

    【出处】《理瀹骈文》。

    22方

    【药物】车前子适量。

    【制法】研细未,水调成膏。

    【用法】敷脐。用于水泻。

    【出处】《理瀹骈文》。

    23方

    【药物】车前子、肉桂各适量。

    【制法】研细末。

    【用法】纳脐。用于寒泻。

    【出处】《理瀹骈文》。

    24方

    【药物】白芥子适量。

    【制法】研细未。

    【用法】纳脐。用于寒泻。

    【出处】《理瀹骈文》。

    【备注】宜与13方合参。

    25方

    【药物】胡椒适量。

    【制法】研为细末。

    【用法】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瀹骈文》。

    26方

    【药物】官桂、厚朴各适量,姜汁少许。

    【制法】研细末,用姜汁调成膏。

    【用法】敷脐。用于寒泻。

    【出处】《理瀹骈文》。

    27方

    【药物】丁香、枯矾各适量。

    【制法】研细末。

    【用法】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瀹骈文》。

    28方

    【药物】胡椒、大蒜、艾叶、吴萸、灶心土各适量。

    【制法】除大蒜外,余药研细末,入大蒜捣如泥状。

    【用法】敷脐。用于寒泻。

    【出处】《理瀹骈文》。

    29方

    【药物】滑石、甘草、鲜车前子各适量。

    【制法】前2味研细末,用车前子捣汁调成饼。

    【用法】敷肪。用于热泻。

    【出处】《理渝骈文》。

    30方

    【药物】猪笭、地龙、针砂各适量,葱汁少许。

    【制法】前3味研细末,加入葱汁调成饼状。

    【用法】敷跻。用于热泻。

    【出处】《理渝骈文》、《医学正传》。

    31方

    【药物】滑石30克,酒芍15克,炙甘草6克,炮姜1.5克,丹皮汁适量。

    【制法】分别研细末,将滑石用丹皮汁浸煮收干,再加入余药,用水调成膏。

    【用法】敷跻。用千热泻。

    【出处】《理渝骈文》。

    32方

    【药物】硫黄、枯矶各适量,朱砂少许。

    【制法】前2味研细末,朱砂为丸。

    【用法】纳跻内。用于气虚暴泻。若泻不止者,用艾500克坐身下,火烘脚。

    【出处】《理渝骈文》。

    33方

    【药物】木鳖仁、丁香各适量。

    【制法】研细末,用唾液调成膏。

    【用法】纳脐泄气愈。用于水泻。

    【出处】《理瀹骈文》。

    34方(热泻散)

    【药物】黄连12克,滑石30克,木香15克,吴茱萸10克。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贴神阙穴,并贴大肠俞,胶布固定。用于热泻。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备注】大肠俞在第4腰椎旁开1.5寸。

    35方

    【药物】木鳖仁5个,丁香5个,麝香0.3克。

    【制法】共研细末,米汤调作膏。

    【用法】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用于水泻不止。

    【出处】《串雅外编》、《新刊扶寿精方》。

    【备注】宜与33方合参。

    36方(暖脐膏)

    【药物】白芥子9克,鲜姜120克,红皮蒜3个,香油180克,章丹120克。

    【制法】将药浸入油内,文火熬焦去渣,再徐徐入丹,熬至滴水成珠。

    【用法】贴肚脐。用于受寒肚痛、腹泻。

    【出处】《河北中医展览会医药集锦》。

    【备注】“暖脐膏”不只一种,如“腹痛”13方亦名暖脐膏,但药物不同。

    37方(封脐艾)

    【药物】陈艾叶、蛇床子各30克,木鳖子2个(带壳生用)。

    【制法】共为细末和匀,用绵包裹。

    【用法】安在脐上,以纸圈固定,以熨斗熨之为妙。用于脐腹冷痛或泄泻。

    【出处】《东医宝鉴》。

    38方

    【药物】熟艾15克,硫黄6克,蓖麻仁7个。

    【制法】前2味研末,同蓖麻仁共捣烂。

    【用法】绵包安脐上,熨斗熨之。可止泄泻。

    【出处】《本草纲目》。

    39方

    【药物】食盐少许。

    【制法】炒热,布包。

    【用法】热敷于脐部。用于腹泻。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0方

    【药物】陈艾(醋炙)5~6片,蚯蚓4~5条。

    【制法】共捣烂如泥,用火烘烤。

    【用法】敷脐眼上,用布盖住。用于腹泻。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脐疗临床 脐疗临床 关注:0 内容:232

    腹泻脐疗方三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41方

    【药物】艾叶适量。

    【制法】以酒炒艾为绒,作饼。

    【用法】敷脐。用于寒泻。

    【出处】《增广验方新编》。

    42方

    【药物】热柴灰适量。

    【制法】布包。

    【用法】敷脐。用于寒泻。

    【出处】《增广验方新编》。

    43方

    【药物】糯米、酒糟、盐各适量。

    【制法】和匀,炒热。

    【用法】敷脐。用于寒泻。

    【出处】《增广验方新编》。

    44方

    【药物】胡椒、大蒜各适量。

    【制法】捣作饼。

    【用法】敷脐。用于寒泻。

    【出处】《增广验方新编》。

    45方

    【药物】艾叶、灶心土、门斗灰、吴茱萸各等份。

    【制法】共为末,用醋炒热。

    【用法】敷脐。用于寒泻。

    【出处】《增广验方新编》。

    46方

    【药物】炮姜30克。

    【制法】捣烂。

    【用法】贴于脐部,盖过丹田穴(约长2寸5分,宽1寸)。布包扎1~2小时。用于寒泻。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7方

    【药物】松香3克、大蒜2枚。

    【制法】松香研成末,与大蒜同捣烂。

    【用法】敷脐上,用膏药盖贴。用于寒泻。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48方

    【药物】生附子1大片。

    【制法】烘热。

    【用法】包肚脐上。用于寒泻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备注】《俞穴敷药疗法》用黑附子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治寒湿泻。可参。

    49方

    【药物】松香适量。

    【制法】研为细末,过筛,用酒或白蜜调成膏,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胶布固定。用于寒湿泻。

    【出处】《俞穴敷药疗法》。

    【备注】松香不溶于水,能溶于酒类。

    50方

    【药物】丁香、白芍、甘草各等份。

    【制法】研细末,唾液调和如饼状。

    【用法】敷于脐上,外贴膏药保暖。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1方

    【药物】硫黄、丁香各2克,白胡椒1.5克,绿豆粉4.5克。

    【制法】共研末和匀。

    【用法】将药末少许敷在脐上,外以膏药封贴。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2方

    【药物】酒饼丸适量。

    【制法】研成粉末,以醋调成糊状。

    【用法】敷脐部,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5~8小时后去掉。同时禁食,有脱水及酸中毒者,给予输液及纠正酸中毒。

    【出处】《广西赤脚医生》。

    53方

    【药物】大蒜1~2枚。

    【制法】连皮放热灰中煨熟,去皮捣烂,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局部有烧灼感,并且皮肤发赤时去掉,1日1次。

    【疗效】张建德用此法治腹泻10余例,均2~3天痊愈;莫文丹治17例,一般贴药2天后均能治愈。

    【出处】《中华药学杂志》;《穴敷疗法聚方镜》;《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大蒜治泄泻许多医籍均有记载,如《千金方》以大蒜须捣脐中,《增广验方新编》取大蒜须同银珠同捣敷跻等。现多煨熟后再用,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延长敷药时间。

    54方

    【药物】生姜、大葱、大蒜各64克,木鳖仁15克,穿山甲10克,乳香、没药末各9克,丁香1.5克。

    【制法】前5味用麻油熬,黄丹收膏。

    【用法】将后3味掺入膏内,敷胳上。用于夏日泄泻,敷之即效。

    【出处】《理渝骈文》。

    55方

    【药物】鲜石榴果皮30克。

    【制法】捣成泥状。

    【用法】敷于肚跻,外盖铝纸、纱布,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l次。

    【疗效】治疗腹泻24例,1次痊愈12例,2次痊愈5例,3次痊愈4例,好转3例。又据莫文丹介绍,治疗5例顽固性腹泻患者,均获显效。

    【出处】《河南中医学院学报》;《穴敷疗法聚方镜》。

    56方

    【药物】五倍子(炒黄)、干姜各10克,吴荣萸、公丁香各5克。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每次取10克,用温白酒调成软面团状,做成直径5厘米的药饼,敷跻部,胶布固定,晚敷晨揭,每日换药1次,连用1~8次。用于腹泻,效果较好。

    【出处】《铁道医学》。

    【备注】加川椒、广木香各5克名止泻散,见《中医外治法集要》。

    57方

    【药物】细辛,荞子粉各3克。

    【制法】共研细末,制成蚕豆大的丸子。

    【用法】放脐眼内,纱布盖上,固定好,用于腹泻可1次止泻。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58方

    【药物】丁香、川椒各适量,膏药1张。

    【制法】研末,放于膏药中心。

    【用法】贴脐及尾椎。用于腹泻。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59方

    【药物】总管根皮少许。

    【制法】嚼烂。

    【用法】敷脐。用于腹痛便泻。

    【出处】《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60方

    【药物】五倍子6克,公丁香3克。

    【制法】共研细末,水和调匀。

    【用法】每次取3克敷脐眼上,外用普通膏药盖贴。用于腹泻。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脐疗临床 脐疗临床 关注:0 内容:232

    腹泻脐疗方四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61方

    【药物】白胡椒2份,肉桂1份,丁香1份。

    【制法】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水或酒调成膏,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并敷命门穴。外用胶布固定,1~2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为止。

    【疗效】治疗腹泻150例,95%均在用药1~2次后痊愈。近5%的病人疗效不佳。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命门穴在与脐相对的腰椎(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62方(神秘万金膏)

    【药物】草乌、川芎、大黄各18克,当归、赤芍、白芷、连翘、白芨、白蔹、乌药、官桂、木鳖子各24克,槐、柳、桃、桑、枣枝各12克。(一方加苦参、皂荚各15克,一方加苏合香0.9克,名万应紫金膏)

    【制法】细判,用麻油1000克浸药1宿,用火熬至药焦色,用生丝绢滤去渣,将油再入锅,以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为度,后入乳香、没药末各12克搅匀。

    【用法】摊贴脐上。用于泄泻和痢疾。

    【出处】《膏药方集》、《中国膏药学》。

    【备注】本方贴患处可治疗风寒湿气所侵、判打闪剑伤损、一切疼痛,并治一切无名肿毒;贴背心可治疗哮喘咳嗽;贴太阳穴可治疗头痛眼疼。

    63方

    【药物】丁香3克,大椒6克。

    【制法】研极细末放膏药中。

    【用法】贴脐中。用于水泻。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64方

    【药物】葱、姜各适量,黄丹(如豆大)1粒。

    【制法】把葱、姜打烂,入黄丹和匀。

    【用法】纳入脐中,外贴膏药。用于水泻。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备注】又方:葱白根捣烂,加入黄丹为丸,放脐上。

    65方(拔罐神阙法)

    【用法】要脐部拔火罐,每次30分钟,每1~3日1次。用于脾虚腹泻。

    【疗效】治愈数十例虚寒性脾虚性腹泻,疗效满意。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

    66方(透刺神阙法)

    【用法】取3寸毫针从天枢穴(脐旁开2寸)皮下进针,针尖向脐中方向斜刺2~2.5寸深,持续缓慢捻转3~5分钟起针,每日1次,用于急慢性肠炎、慢性肠功能紊乱

    等疾病所致的腹泻,有显效。

    【验案】患者,男,54岁,医生。患慢性肠功能紊乱已20余年,虽经多方治疗时愈时发,发时日解大便8~12次,稀薄带有少量黏液,伴腹胀,纳差。1977年8月10日用上

    法并加刺双足三里,翌日大便2次,成形。依法继针7次,病愈停针。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备注】本法治脱肛效亦佳。又,气海透神阙可治膀胱炎、痛经、遗精等。

    67方

    【药物】蚯蚓5条,陈艾6片,米醋适量。

    【制法】将陈艾用醋炙过,然后与蚯蚓共捣烂如泥,再用火烘热。

    【用法】乘热敷于脐眼上,用布盖扎,每日换药1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腹泻。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68方

    【药物】葱白根适量,黄丹少许。

    【制法】将葱白根洗净,捣烂如泥,入黄丹和匀为丸。

    【用法】敷脐,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2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水泻。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69方

    【药物】胡椒末3克,饭团少许。

    【制法】拌匀,制成饼状。

    【用法】贴脐,每日换药1~2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70方

    【药物】胡椒末9克,生姜汁少许。

    【制法】调成稠膏状。【用法】敷脐,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2次,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71方(久泻膏)

    【药物】生黄芪、补骨脂、乌梅炭、五倍子各30克,米壳、肉桂各15克,川连、冰片各6克。

    【制法】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3克,用生姜汁调成膏状。

    【用法】填敷神阙穴,伤湿止痛膏或肤疾宁膏固定,3天换药1次。用于久泻。

    【疗效】治疗顽固性腹泻30余例,无一不效。

    【出处】高树中。

    72方(肾泻散)

    【药物】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生硫黄各30克,带根须葱白10根。

    【制法】葱白切碎,余药共为粗末。

    【用法】将上药放铁锅内,加黄酒适量,炒热,纱布包裹,热熨神阙穴,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l剂药可用3天。用于五更泻属脾肾阳虚者。

    【验案】患者,女,35岁,农民,1991年2月20日初诊。五更泻4年余,患者每于晨起5~6时许即腹痛欲泻,泻后痛止或痛减,大便时稀,小腹怕凉、喜温。月经经期提

    前,量少质稀。舌质淡,苔薄白,舌边尖有瘀点,脉细弱。证属肾阳不足,夹瘀为患,用肾泻散加生蒲黄、五灵脂各15克,如法用之,用药4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出处】高树中。

    【备注】肾泻散系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加味四神丸”化裁而来,以之热熨神阙穴,治五更泻多效。

    73方

    【药物】丁香2克,木香6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小茴香15克,干姜10克,附子10克,川连6克,肉桂10克,吴萸5克。

    【制法】将上药共为细面,分装成袋,每袋5克。

    【用法】用时,以生理盐水调成糊状,置于脐孔上方,用5厘米x5厘米敷料覆盖,以胶布固定,热敷30分钟,每日换药1次。

    【出处】《内蒙古中医药》。

    74方

    【药物】白术、白芍、蛇床子、延胡索各2份,黄连、淫羊藿各1份。

    【制法】将上药按比例研成细末备用。

    【用法】治疗时取上述药粉3克,加少量凡士林,填充于神阙穴,用胶布封贴,48小时更换1次,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1~2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17例,治愈9例,占53%;显效4例,占23%;好转3例,占18%;无效l例,占6%,总有效率为94%。

    【出处】《上海针炎杂志》。

    75方

    【药物】白芷、石榴皮、胡椒三味,按6:3:1比例调配。

    【制法】研粉备用。

    【用法】每次取2克贴肪,隔日1次,4周为l个疗程。

    【疗效】35例患者经治疗,显效2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

    【出处】《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76方

    【药物】肉桂50克,丁香50克,吴荣萸50克,乌梅100克,胡椒40克,补骨脂100克,乳香100克,没药100克。

    【制法】上药为末。

    【用法】适量,用姜汁调匀外敷跻部,胶布固定,3周为1个疗程。

    【出处】《中医外治杂志》。

    【备注】此方适于脾胃虚寒型。

    77方

    【药物】吴荣萸2克,罄粟壳l克,补骨脂l克,黄连l克,冰片0.5克,雍臼2克。

    【制法】将前5味药共研末,另取苑白洗净捣成泥,用醋适量与上药共调成药饼。

    【用法】将患者跻部洗净楷干,药饼贴于跻上,外覆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4周为1疗程。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78方

    【药物】木香、诃子、肉桂、五味子、厚朴。

    【制法】以上药物研细后用少量冰片混合均匀。

    【用法】将上药用纱布包后贴敷于神阙穴,隔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敷药4个疗程。适于肝郁脾虚型。

    【出处】《吉林中医药》。

    79方(麝香暖脐膏)

    【药物】麝香、当归、木香、香附、乳香、没药、乌药、肉桂、沉香、丁香、小茴香、八角茴香。

    【用法】患者平卧于床上,充分暴露腹部及双下肢,将4贴麝香暖脐膏贴敷于神阙穴。

    【出处】《陕西中医》。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