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诸葛行军散)
药物、制法、用法详见“细菌性痢疾”1方,此处略。
【验案】患者,男,54岁。因饮食不洁致腹泻半天。已泻7次,始为稀薄、色棕样便,继为纯水样便,伴腹痛、腹胀、欲呕,头面及肢体冷汗涔涔,脉沉小,苔白腻,根部微黄。体温37.2℃,予隔药灸神阙穴5壮,肢冷渐复,又灸3壮,自感口鼻中有药香味,全身温暖舒适,冷汗亦止。次日复诊大便减为2次,已有粪便,继隔药灸5壮而愈。
【出处】《江苏中医》。
2方(伤湿止痛膏贴脐法)
【药物】伤湿止痛膏l贴(或用麝香虎骨膏)。
【用法】贴脐部,12-24小时更换1次。用于腹泻。
【验案】患者,男,50岁,1988年10月10日初诊。因饮食不节致腹部胀满,恶心欲呕,肠鸣腹痛,泻如水注,一夜去厕10余次。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大便常规:RBCO~1,WBC3~5。诊断为急性胃肠炎。按上法治疗,次日胀消痛止,大便成形,饮食正常,病告痊愈。
【出处】《四川中医》。
3方(丁桂散灸脐法)
【药物】丁香、肉桂、甘松、山柰各等份。
【制法】研细末,加面粉,温水调成药饼.用针灸针刺数孔。
【用法】将药饼子按脐上。再将鸡蛋大小之艾炷置药饼上,灸3~5壮,若皮肤灼痛,稍移动药饼。
【验案】患者,男,47岁,1986年2月20日初诊。腹泻数月,曾用中西药物无效,症见:面色萎黄少华,四肢畏冷乏力,脘痞纳少,喜温喜按,大便日行3~6次。舌质淡红,舌苔厚白,脉细软。按上法治疗,灸5壮后,患者感一股热流于腹中周流,顿感舒适。次日便次减少,但仍脘痞,原法加灸中脘穴,5次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出处】《四川中医》。
4方(药艾绒隔盐灸脐法)
【药物】陈艾叶(干)500克,川乌30克,草乌30克,冰片5克,雄黄30克,薄荷10克,麝香l克,甘草10克,细辛10克,干姜30克,牙皂10克。
【制法】共为细绒,捏成蚕豆大小的艾炷。
【用法】用食盐将脐填平,铺成1个直径约6厘米的圆形薄饼,约1分硬币厚,上置药艾炷灸之,边烧边吹,待其烧尽,再换1壮,连灸数壮至10余壮。用于暴泻。
【验案】患者,男,31岁,1976年5月11日入院。入院前一日下午劳动时稍觉少腹发胀,当晚下半夜,先觉恶心欲吐,继则腹痛泄泻,初泻稀便,进而泻水样便,势如洪水决堤,不可收拾,遂送来我院。病人神颓色衰,眼眶凹陷,唇乌口张,肢冷脉伏,立即采用补液等措施抢救。2小时许,腹泻如故,泻下之物如洗肉水,病人昏迷不醒,在继续补液的同时,迅即采用上法,灸至5壮后腹泻渐停,第10壮时四肢微温,第15壮后,病人眼微睁,可发微弱喉音。在灸神阙穴同时,以艾条(以上药艾绒搓成拇指大小艾条)悬灸百会、双侧涌泉30分钟后,病人方完全清醒。后以扶脾丸(东垣方)收全功。
【出处】《四川中医》。
【备注】百会穴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涌泉穴在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之凹陷处。
5方(针脐中四边穴法)
【用法】脐中四边穴即脐之上下左右各开1寸处,共4穴,患者平卧,选用28号或30号针,以四穴上下左右为序进针,成人一般针3~5分深,小儿针2~3分深,不留针。急性泄泻每日针1次,慢性泄泻隔日1次。
【疗效】治疗100余例,效果良好。总结40例,针1~8次后,痊愈占85%,显效占7.5%,好转占2.5%,无效占5%。其中针1次治愈的占总数67.6%以上。
【验案】患者,女,62岁。患五更泄泻4年,近1年来形体消瘦,食欲减少,腰背酸痛,肠鸣腹胀。服药甚多,尚未治愈。经针刺脐中四边穴5分深,捻转半分钟,泄泻停止6日,继针8次而愈。
【出处】《江苏中医》。
【备注】用于小儿腹泻效佳。
6方
【药物】艾绒、十滴水各适量。
【制法】取艾绒少许,放在金属小盒内,用酒精灯温火加热,再加适量十滴水,搅拌均匀,继续加温。大约经过1~2分钟用手取出艾绒(此时艾绒已呈湿润状),按压至不滴水,不烫手为度。
【用法】放神阙穴上,用胶布压盖固定,24小时换药1次,另用5%葡萄糖溶液2
毫升,注入双侧足三里穴(每侧1毫升),每日1次,可连用3~4次。用于夏季流行性腹
泻。
【疗效】治200例,1次痊愈者94例,2次痊愈者69例,3次痊愈者13例,4次痊愈者7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8.5%,总痊愈率91.5%。
【验案】患者,女,48岁,工人。腹泻2日,为黄色稀水便,每日10~11次,恶心、腹痛、腹胀、胃纳差。检查:心肺(一),腹平软,脐周压痛明显,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印象为流行性腹泻。用上法治疗2次痊愈。
【出处】《中国针灸》。
7方(姜膏)
【药物】乌梅、川椒、黄柏各等份,鲜生姜适量。
【制法】前3味为末,加生姜共捣制成糊膏状,将姜膏摊布在纱布上。
【用法】外敷神阙穴,用胶布加压固定。用药半小时,脐腹有温暖舒适感,一般外敷1次可症状告愈,若不愈,2~3日后可换药再敷。用于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病性结肠炎及其他慢性腹泻,中医辨证属寒性腹泻者。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8方(神阙针灸拔罐法)
【用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1根2寸毫针,采用快速进针手法,直
刺神阙穴,进针0.5~1寸,留针30分钟,起针后在神阙穴拔火罐3~5分钟,使穴位皮肤
红润充血而不起泡为度。另外,配针足三里穴。病人回家后,嘱自用艾条悬灸神阙及足三里各15分钟。以上方法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疗效】治疗泄泻185例,治愈154例,占83.3%;好转27例,占14,6%;无效4例,占2.1%。总有效率97.9%。
【验案】患者,男,28岁,1985年6月10日就诊。泄泻2年。大便每日4-8次,如脓性黏液样,遇冷泄泻更甚。小腹冷痛,肠鸣腹胀,经大便培养、钡透等多次检查未见异常,曾服中西药物未效。刻诊:消瘦,面色萎黄,痛苦病容,脐周压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诊为慢性腹泻。用上法治疗3次症减,治疗7次痊愈。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9方
【药物】肉桂3克,硫黄6克,白胡椒1.5克,鸡内金3克,枯矾6克,五倍子6克,新鲜葱头3~5节。
【制法】除葱头外,余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取葱头捣烂,与上述药末拌匀,加适量醋酸调成糊状,平摊于脐部,用纱布覆盖并用胶布贴稳,每天敷2小时即可,每日1次,6次为1疗程。若敷药后出现发痒、灼痛等现象,停药后即消失。用于五更泻,症见泄泻日久,每日黎明前即感腹痛,登厕必泻,小腹畏寒喜暖者。热泻及痢疾禁用此法。
【疗效】治疗五更泻19例,痊愈10例,好转6例,无效3例。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10方
【药物】清凉油(成药)适量。
【用法】捺跻内。用于因受凉而引起的单纯性腹泻。
【出处】《群众医药》。
11方
【药物】吴荣萸3-5克、食醋5-6毫升。
【制法】吴荣萸研细末,加食醋调成糊状,加温至40C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约0.5厘米厚)。
【用法】将纱布四周折起,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用于脾胃功能失调的泄泻(消化不良)。
【疗效】治疗20例,痊愈18例。
【出处】《中药大辞典》;《江西中医药》。
12方
【药物】臼胡椒、吴荣萸各6克,大蒜少许。
【制法】用米饭捣成饼。
【用法】贴跻。用于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3方
【药物】芬子末,面粉各等份。
【制法】温水调成糊状。
【用法】敷肪,胶布固定。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4方
【药物】五倍子适量。
【制法】研末,醋炒,用食醋调成糊状。
【用法】敷脐。用于久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5方
【药物】炮姜、附子末各等份。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敷脐,炒盐加葱热熨于上。用于阳虚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6方(理中散)
【药物】党参10克,白术7克,干姜5克,炙甘草3克。
【制法】混合烘干,碾面,备用。
【用法】取药粉0.2克填入脐内,覆盖一软纸片,再加棉花,外用白胶布固封,3~7天换药1次。用于慢性泄泻。
【出处】《河南中医》。
17方(药灸神阙法)
药物、制法、用法详见“胃痛”17方,此略。
【验案】患者,女,50岁,工人。多年来大便溏薄伴有不消化食物,日解2~3次,甚至4~5次,便前腹痛,便后消失,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四肢无力。诊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四肢欠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曾服用中西药物未见显效而改用上法。1个疗程后,大便成形,日解1次,无腹痛,继续治疗2个疗程痊愈,随诊2年未复发。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8方(隔盐灸脐法)
【用法】患者仰卧,将细盐适量倒入脐部,以填满脐窝并稍高出脐部周围皮肤
为度,将艾绒制成艾炷数个,每用1个放盐上点燃灸之,燃尽后再换1炷,连灸7~10壮,日1次。
【疗效】治水泻748例,痊愈680例,占90.9%;好转40例,占5.3%;无效28例,占3.8%。一般2~3日可愈。
【出处】《赤脚医生杂志》。
19方
【药物】丁香、肉桂各等份。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敷脐,1日1换,3~5天为1疗程。
【出处】《中国灸法集粹》。
20方(平胃散)
【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各30克(或加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官桂)。
【制法】共切成粗末,炒热,布包。
【用法】放脐上,热熨斗熨之,逼药气入腹,此法通治泄泻和痢疾。
【出处】《理瀹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