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药种贮 中药种贮 关注:0 内容:3332

    甘草虫害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方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跗粗角萤叶甲

    该虫是叶甲科萤叶甲亚科的食叶害虫,对甘草危害十分严重,是发展甘草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该虫在新疆、甘肃省的河西地区以及辽宁省的甘草产区程度不同均有分布,主要危害甜甘草,而不危害其他乔、灌、草植物。在整个生长季节里以成虫危害为主,且取食量大,成虫和幼虫往往重叠出现危害。

    防治方法:有试验表明,敌敌畏乳剂、敌百虫、辛硫磷乳剂、氧化乐果乳剂都有很好的杀虫效果,而尤以敌敌畏、敌百虫1000倍的混合液于上午11时前喷雾杀虫效果最好,除此之外,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雾同样有极好的防治效果。

    叶甲

    以榆兰叶甲、黄斑叶甲为主要种类,是河套滩地、湖泊淤积地等滩地甘草的主要食叶害虫,其他产区也有分布,但危害较轻或不造成危害。成幼虫均取食甘草叶,为害后叶片千疮百孔。取食叶肉及叶背,常残留叶脉和上表皮,虫孔周缘不齐,呈波状。严重时,甘草田无一完整叶片,被害甘草残留叶片枯黄、脱落,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植株生长不良。主要为害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下旬,年发生2~3代,以成虫在杂草丛间、植株残体下、土块、土缝内越冬。

    防治方法:在5~6月越冬代虫口密度较大时,用4.5%甲敌粉、2.5%敌百虫粉防治,每亩用药2.5kg左右。发生盛期,用2.5%溴氰菊酯2000~4000倍喷药触杀。越冬前应清除田间残枝落叶,用灌溉等方法杀灭越冬虫源,降低越冬成活率,以达到防治目的。

    宁夏胭珠蚧

    该虫是甘草根部一种刺吸式害虫,除严重为害野生甘草外,内蒙、宁夏、甘肃等地人工栽培甘草中均遇到此虫毁灭性危害。该虫一年一代,以初孵若虫在寄主根际越冬,生活史中仅有成虫阶段短暂活动于地面,其他阶段均生活于地下。主要危害期在每年5月上旬至8月上旬,危害期寄主根茎上可见被有蜡壳的球形红色珠体。由于为害期早,且在地下,因此不易被发现,防治难度大,常因被害后根茎腐烂,大片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3月下旬到5月上旬的越冬若虫寻找寄主期以及8月上旬至下旬前的成虫交配产卵期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期。前期可用内吸性杀虫剂开沟灌施,后期可喷粉、喷雾触杀,均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人工栽培中应注意生境类型的选择,以避免毁灭性为害。对甘草的及时合理采挖,亦是防止虫害损失的重要方法之一。

    叶蝉

    主要是榆叶蝉、小绿叶蝉等,主要危害甘草叶片。甘草产区均有分布,发生数量大,危害期长,危害严重的田块,植株下部功能叶提前枯黄脱落,中上部功能叶由绿变黄,严重影响生长,可导致提前1个月落叶休眠。严重危害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中旬,9月后甘草开始枯黄,可见其明显迁往其他寄主准备越冬。该虫年发生4~5代,以卵在树皮缝隙、枝杈间越冬。甘草生长期均可见到此虫危害。

    防治方法:有试验表明,用2.5%溴氰菊酯乳剂1000、2500、5000倍液,亩施45kg,施药后14h防治效果分别为96.6%、97.9%、95.3%;生产上可用2000~4000倍液适期防治。为防止虫害,栽培甘草应避免水肥过盛,植株嫩绿疯长,同时应清除榆树等越冬寄主。

    蚜虫

    主要为乌苏黑蚜、桃蚜等。该虫分布普遍,年发生8~12代,以卵在树木枝条、缝隙越冬,亦可在多年生植物根际越冬。不同年份、不同生境发生危害程度差异甚大,通常年份,危害期短,多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危害个别植株,其他时期不易见到。

    防治方法:一般年份可利用瓢虫、草蛉等食蚜天敌控制危害,无须防治,同时注意田边、渠林旁杂草的清除。为害严重的年份应注意及早防治,注意食蚜天敌控制能力的发挥,药剂使用以短效的敌杀死、乐果、久效磷等为主。

    短毛草象

    该虫为取食甘草茎叶的一种绿色小象虫。此虫危害期长,一般甘草田5~9月均可见到,危害盛期为7~8月上旬,主要取食叶片,取食后叶缘呈缺刻状。年发生2~3代,以成虫或初龄幼虫在树皮缝隙、甘草及杂草根际越冬。虫害的发生对湿度要求不严,相对湿度20%~50%利于繁殖。

    防治方法:2.5%溴氰菊酯乳剂1000、2500、5000倍液,亩施45kg可取得满意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分别为98.0%、91.8%、88.3%。此外,在秋季结合除草,破坏其越冬场所,压低越冬基数亦可起到预防作用。发展甘草生产中避免林下或靠近林带的种植是减少短毛草象等害虫危害的一条途径。

    盲蝽

    主要有牧草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等,年发生3~4代,牧草盲蝽以成虫在田内杂草、树皮裂缝内、枯枝落叶下寄主根际越冬,其他盲蝽以卵在甘草、苜蓿等寄主残枝内、树皮裂缝中越冬。各甘草产区均有分布,危害盛期为7~8月上旬,受害症状同叶蝉近似,但白色斑点较大,叶片多呈银白色失绿,常与叶蝉混合发生。栽培中应注意密度、水肥管理,防止造成暴发成灾的生境。

    防治方法:秋冬清除田内及周围的残枝落叶,春末及时清除杂草,同时严格水肥管理,适当疏苗使植株生长健壮,减少虫口发生。虫口过大时可用常规农药连同叶蝉1次防治。

    甘草豆象

    该虫1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甘草种籽内越冬,5月下旬开始羽化,主要取食贮藏期的甘草种子,成虫亦可取食甘草叶,当年不处理种子,越冬后被蛀率可达35%,贮藏2年后可达77.4%。

    防治方法:大田调查表明,5月下旬至9月下旬田间均可见到成虫,以8月上旬虫口密度最大。防治重点为结荚期(种子基地)及种子入仓期。入仓期的种子处理方便、高效,为防治危害的最佳时期,一般用磷化铝等药剂熏蒸或用甲敌粉、165粉等药剂拌种贮藏,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幼虫在枯枝内越冬。

    防治方法:注意做好冬前打草,消灭越冬虫源并及时清除受害植株。

    地下害虫

    除了上述的地上害虫外,现阶段的甘草生产能否迅速发展并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地下害虫的防治。除宁夏胭珠蚧外,出苗阶段尚有蝼蛄、何氏东方螯甲,成株期主要有黑皱鳃金龟子、黄褐异丽金龟、金针虫、蛴螬、地老虎、拟步甲等严重危害甘草生产。

    野生同人工栽培的甘草在受到地下害虫危害后,损失差别较大。野生的根头距地表深,取食危害的主要部分是地下茎,危害后不定芽可迅速生长而再生,不至于全株腐烂死亡。而栽培甘草被取食危害的主要部分是根,植株幼小恢复能力弱,伴随腐烂感染,常导致全株腐烂死亡。因而人工栽培甘草1~3a生保苗困难。这是宁夏烟胭蚧、蛴螬等地下害虫危害,导致大面积栽培甘草缺苗、死亡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

    1、播种前要选择地下害虫轻且不利于发生的生境、地域。

    2、精细整地、深耕重耙,破坏其生境、杀伤虫体。

    3、施用腐熟厩肥,防止蛴螬等被人为带入甘草田。

    4、重视播前的催芽伴种处理,可用40%甲基异柳磷0.2%(种子重)、50%1605乳油0.2%、25%辛硫磷乳油0.1%等拌种。

    5、在地下害虫虫口较大的情况下,耕地前亩喷洒2%辛硫磷粉剂5kg,亦可用甲敌粉、1605粉剂进行播前土壤处理。

    6、3~5a生甘草及时采挖。

    为了达到无公害药材的质量标准,在距甘草采收前的45~60天内禁止喷施有毒农药或其他化学药剂,以防农药或有害重金属在甘草药材中残留超标。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药种贮 中药种贮 关注:0 内容:3332

    甘草虫害的症状及防治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在全国甘草产区均有分布,一般在苗期到成株期危害。宁夏胭珠蚧寄主植物有8种,均为多年生豆科宿根植物,以甘草受害最重,其他寄主均受害甚微。

    一、危害时期及危害症状 越冬若虫在地表温度达到6℃时,即可间断性活动,日平均温度超过12℃时活动频繁,以寻找寄主。3月上旬为初活动阶段,4月中、下旬为寻找寄主高峰期,5月中旬基本全部定居。5月下旬到7月下旬为珠体期(主要危害阶段),甘草等寄主植物的表现在6月中旬后,7月下旬以后珠体逐渐老熟,停止取食为害,脱离寄主进入变态期。

    甘草的受害状况,因不同生境虫口密度而差异较大。上年受害重的甘草田,翌年发芽返青晚,长势弱,有的难以萌芽返青,植株根茎腐烂,当年虫口密度亦较大。严重受害田,6月中下旬珠体长大,食量增加.为害加剧,植株大量死亡;一般为害田,5~6月份害状不明显,6月下旬后可见受害株下部叶枯黄,或中、下部大量功能叶叶缘焦黄,叶心绿黄,7月中旬后达到危害高峰期,上述害状明显,个别植株死亡,死亡植株顶部叶为青枯型。8月上中旬起,由于珠体老熟脱落,停止取食为害,甘草生长趋于好转和稳定,部分甘草明显地恢复正常叶色和长势。

    虫体密集时被寄生的甘草根部呈突块状、块状,包埋一周时呈套筒状;珠体疏散时呈现串珠状或瘤状。前者多见于主根,后者多见于串条根茎和侧枝根。

    二、防治 适时早播,加强水肥及其他田间管理,促其增加生长量健壮早发,以增强抵抗病虫危害的能力;对多年生甘草,6月间深耕重耙,机械杀伤珠体,疏松土壤,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虫能力,在珠体尚未成熟前的6~7月挖甘草,珠体因脱离寄主而全部死亡,可大大减轻翌年的发生量。

    1、药剂防治 重点抓好成虫期及越冬后初龄若虫活动期施药。成虫期防治应掌握其羽化盛期,施药1~2次。可用4.5%甲敌粉,每亩用2.5~4kg,或喷洒2.5%敌杀死3000倍液。对雄虫杀伤效果较好,对雌虫效果也达72%以上,并可减少产卵量和孵化率,有后效作用。

    2、初龄若虫期防治 4月中旬前后,土中的越冬若虫开始活动,寻觅寄主,可用50%辛硫磷乳油根施,每亩0.5kg,一般可在雨前或雨后开沟、施药、复土。如土干无雨,根际施药后应浅水灌溉,以发挥药效。

    用磷化铝熏蒸防治:每平方米打孔投药3~4片(每片重3.3g),施药时间同上,施药后随时用塑料薄膜密闭6~8天,无药害,效果好。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基础 中药基础 关注:0 内容:9786

    甘草冲和正味补益阳明胃经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本经》)

    甘草药性平缓,具冲和正味,补益阳明胃经、太阴脾经正气,适用中气虚羸之一般劳损内伤。补中益气汤、薯蓣丸、八珍汤、保元汤、炙甘草汤温养补益,必用甘草,然其功用决非止在补土。

    甘草能通降上下,和缓内外,中和药性,具调补之力,如仲景甘草泻心汤治太阳中风,下后心下痞硬,干呕心烦,水谷不能消化,腹中雷鸣下利者,乃误下后中气虚寒,土气郁滞,肝木不疏。若无甘草温补中土之虚寒,则芩连难清,湿热痰结,半夏难降胃气之上逆,干姜难固肠鸣而止泻,所见胃痞,干呕,水泻诸证皆不得愈或反加重。又如调胃承气汤有硝黄泻热软坚,治伤寒温病阳明燥实,因有甘草和中,攻下而不伤正气。大约今人多有中焦脾虚伤损,体质稍弱于古人,余临床虽见阳明腑实,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或热结旁流,或热厥发狂属里热实证者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亦每加入甘草调胃之法,既可急下燥结,保存阴液,也不致损伤中气,自无寒中、结胸、痞气、虚脱等变端,尤其老年虚弱者如是。

    考仲景有甘草汤、甘草泻心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白虎、理中、四逆、建中、柴胡等方皆重用甘草。后世诸家补益方固然用之,泻火解毒之方亦重用甘草。余思甘草不唯有调补之力,并有祛邪之用,抑或尚有增效之利也,故《本经》云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

    贵州吴让德氏以白菊花、生甘草各120克名曰菊花甘草汤,水煎后酌加白酒恣意饮用,治多种疔疮痈肿疖之属热毒重者;刘子湜氏以生甘草、银花、皂刺、大黄各30克,瓜蒌壳1个,白芷9克,名曰内消散,酒水各半煎服,治疔毒如粟,坚硬根深如铁钉,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发热寒战;陈真一氏以生甘草、银花、野菊、蒲公英各30克,名曰银花解毒汤,水煎加白酒1匙和服,治火毒结聚之痈疮疖肿;陈氏又以马蹄香150克,苦参200克(酒炒),另以生甘草300克熬膏合之制丸如梧子大,治热痢、肠炎均有良效。甘草于诸多炎症病变,不唯解毒,并能缓中补虚,护正气而止痛,通经脉气血而散营卫之结滞也。

    反复发作之口腔溃疡,余以地黄丸加少许干姜、附子,重用生甘草30克或甘草皮10克;若灼热疼痛甚或体温增高,用五味消毒饮加生甘草30克或甘草皮10克俱有良效,甘草不仅解火热邪毒之疮肿,亦能收少阴上浮之虚火也。

    姜附固可益肾阳而消阴寒,而诸方中所用炙甘草通经脉,利血气,贯通枯涩脉道,宣通阻滞经络,阳气始易外达四布,厥回而危症得安也!

    甘草甘味醇厚,于中满腹胀,气滞下利者忌用。因知脾胃气滞湿壅多因中气虚馁不能运行所致,多种慢性消化道疾病如胃炎、溃疡、肠炎,多可重用甘草取效,并无脾胃壅滞之副作用。

    一般而论,除邪气、收虚火、治金疮、清热解毒,甘草皆宜生用,缓中补虚则宜炙用,欲通经脉、利血气者,也宜炙用。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