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刮痧技术的注意事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1)拔罐时,必须保持室内温暖,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2)医者应根据所拔部位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罐;在使用多罐时,罐具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罐具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罐具漏气脱落。

    3)患者宜选用舒适体位,不要随便移动。局部皮肉如有皱褶、松弛及体位移动等,罐易脱落。

    4)初次治疗及体弱、易紧张、年老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选用小罐具,且应拔的罐数少,宜用卧位。随时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情况。

    5)拔罐期间主要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反应。患者感觉拔罐部位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思眠入睡为正常得气现象;若感觉紧、痛较明显或灼热感,应及时取下罐重拔;拔后无感觉为吸拔力不足,应重拔。患者有晕厥征兆,如头晕、恶心呕吐、面色在白、四肢发凉、呼吸急促、脉细数等症状时,应及时取下罐具,使患者平卧,取头低脚高体位。轻者喝些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可针刺百会、人中、内关、合谷等穴;或重灸关元、气海、百会等穴;必要时服用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品。

    6)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病,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病,拔罐时间宜短。拔罐部位肌肉丰厚,时间可略长;拔罐部位肌肉薄,如胸部,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适当延长;天热时则相应缩短。血管浅显处拔罐时间宜短。罐数目多时,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因罐具间互相挤压而脱落。

    7)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肤会呈现红晕或紫红色瘀血斑,此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若罐口处出现烫伤、烧伤为事故,而治疗需要拔出水疱或血疱则不属于事故。皮肤过敏或水肿患者拔罐后容易出现水疱,应事先交代清楚,小水疱则应注意防止擦破,可不处理,任其自然吸收;也可涂少放甲紫,或用乙醇消毒后,覆盖消毒干敷米。非治疗需要的大水疱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液体,也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出疱内的液体,然后敷依沙吖啶纱布,再用消毒干敷料覆盖并固定。治疗需要的水疱则应注意保护,由其自然吸收,因其渗出液的自然吸收过程对于增强免疫功能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8)治疗的间隔时间,主要根据病情决定。慢性病成病情缓和的,一般隔日1次,也可隔2日或3~5日1次。病情急者—般每日1次,如急性胃肠炎、感冒等病,也可以1日2次,甚至3次。一般1个疗程为12次,若不愈,可休息5~7日,再继续治疗。名患者感觉疲劳应休息几日再拔。如连续几天拔罐治疗,应注意适当轮换拔罐的位置。

    9)竹制煮罐长短要适宜,过长则重量大、易脱落,过短则吸拔力不足。拔贮水罐要防止水液漏出。有知觉障碍者,不宜应用竹制煮罐。

    10)留针拔罐时,宜选用透明罐具,以便随时观察局部变化。要防止因肌肉收缩发生弯针、折针现象,避免将针撞到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11)起罐时手法宜轻缓、平稳,勿硬拉或者旋转,以免造成皮肤损伤。起罐后局部潮红、瘙痒,不要乱抓,经几小时或数日即可消散。

    12)拔罐放血时,为便于观察,宜选用透明罐具。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达到治疗所需要的出血量即应起罐,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拔瘀血或脓肿时,若流出缓慢、皮肤有皱褶凹陷,说明瘀血或脓液基本拔出,当及时起罐。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刮痧常识 刮痧常识 关注:0 内容:59

    刮痧技术的学术源流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刮痧疗法,为运用刮痧器具刮拭皮表,达到疏通经络,挑出痧毒,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刮痧疗法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过挥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而形成的治疗方法。其具体方法为首先在体表特定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植物油、酒类、水类、药剂类等,然后利用边缘润滑的器具,或以棉、麻、毛线团,或用手指对其施以反复的刮、捏、提、挤、拍、刺、挑等手法,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状的红、紫、黑斑点或黑疮等“出痧”现象。刮痧疗法属自然疗法之一。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太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寻求着各种各样强身健体、健康长寿的方法。同时,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的自然疗法也成为人们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首选。刮痧疗法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操作简便有效,经济实用,疗效显着,适应广泛,易学易懂,无副作用,尤针灸之痛,无药石之苦,千余年来,一直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厚爱。在全世界民疗保健呼吁“回归自然”的今天,学会刮痧疗法,会使你和你家人的健康又多了一份保证。

    刮痧疗法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古人患病时,常常本能地用手或石块摩刮,捶击患部或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获病痛缓解或痊愈的奇效,这种偶然获得的疗效经反复多次地实践运用,不断总结积累,逐渐形成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湖南氏沙王堆汉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老帛书《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同最古老的医方书籍。书中介绍了砭法的运用,即用砭石直接在皮表刮或用砭石热熨,使皮肤潮红,甚或出现红紫斑块,以治疗疾病。这种砭石治疗方法,可认作刮痧疗法的萌芽。

    秦汉时期的《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中就有关于砭石疗法的记载。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素问血气形志篇》记载:“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砭石。”《内经》所述的砭石疗法,常用于邪毒瘀滞体表、肌肉而产生的病症的治疗,以石为针,刺之破之,摩之刮之,引而通之,这正是刮痧疗法的雏形阶段。

    宋元以后,对痧病病症及刮痧疗法有了进一步认识。宋代王在《指迷方瘴疟论》中称刮痧疗法为“挑草子”,元朝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载“绞肠痧”一病,危亦林之《世医得效方》明确阐述绞肠痧的证候为“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明代许多着名医籍中也记载有痧证及刮痧疗法,如《证治准绳》、《寿世保元》、《景岳全书》等。清初郭志邃遍访江淮,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于康熙年间,撰成第一部痧病专着《痧胀玉衡》。其后论痧之书渐多,如陆乐山的《养生镜》、叶桂的《温热湿痧三种》、陈延香的《中暑痧证疗法》、韩凌霄的《温痧要编》,王凯的《痧症全书》、沈金鳌的《痧证燃犀照》、王士雄的《吊脚痧证》与《绞肠痧证》、陈汝铨的《痧惊合璧》、欧阳调律的《痧法备旨》、胡风昌的《痧证度针》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刮痧疗法引起许多医家的关注和重视。运用刮痧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临床记载在中医期刊上也时有报道,使之日益受到广大患古的欢迎.并乐于接受;同时在民间亦广为流传,成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刮痧常识 刮痧常识 关注:0 内容:59

    刮痧技术的基本原理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一、中医理论原理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各个部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内外相通,表里相应,彼此协调,相互为用,互为制约的整体。因此,当内脏出现疾病,在体表特别是在脊柱两侧会出现病理性反应点(又称阳性反应点,即痧象),也就是十二皮部的地方,它是内在脏腑通向体表出入的枢纽。刺激机体的某个部位或某穴位的皮部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相应的全身反应。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必然会通过经络系统而反应于体表,同样,术者对于人体外在的刺激,也会通过经络而传导入里,起到调整脏腑的作用。在经络理论中,皮部是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刮痧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它的基本原理也就源于经络理论,其中“皮部”是其治病的着眼点,刮痧疗法是借助某些特殊工具,对体表的特定部位进行良性刺激,这种刺激产生的痧痕通过经络的传导或反射作用传至体内,激发并调整体内紊乱的生理功能,使之阴阳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各部之间的功能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治病和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同时,以八纲脏腑辨证,通过对相应皮部的经络线、穴位,施以或泻或补等刮治手法(轻刮为补,重刮为泻),予以良性刺激,可以充分发挥卫气的卫外安内作用,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增强脏腑功能,以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现代医学原理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疗法的实质是一种待殊的物理疗法,即通过刮治对局部或某些穴位进行一定程度的刺激,通过人体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官的传导和反射作用,促进大脑皮质的正常功能,从而调整各组织之生理功能而产生效应。进而言之,一是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或体液的传递,对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刺激信号,通过中枢神经的分析、综合,用以调整自主神经,遏阻病势的恶性循环,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产生协调作用,并达到新的平衡;二是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强,使肌肉和末梢神经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功能的旺盛;三是对循环、呼吸、中枢系统具有镇静作用;四是直接刺激末梢神经,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增强细胞免疫力,从而增进人体的防御作用;五是刮痧局部产生瘀点,能引起“自家溶血”现象。自家溶血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刺激,起到持久性的治疗效应,不但可以使免疫功能得到调整增强,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及内分泌的平衡。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论证和探索,刮痧疗法取得与针灸、推拿相似的疗效,并且医理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符合,是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刮痧常识 刮痧常识 关注:0 内容:59

    刮痧技术的技术规范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刮法(即操作手法)就是用来治病的刺激强度;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选择不同的刮治部位和相应的操作手法,是提高刮痧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施术所用刮具不同,刮痧方法可分刮痧法(用刮具)、撮痧法(用手指)、拍痧法和挑痧法(用针具)四大类。

    一、刮痧法

    刮痧法是选用相应的刮具,在人体相应体表进行刮动,使皮肤出现“痧痕”的一种操作,要顺序刮治。刮动时,用力要均匀,一般采用腕力,同时要根据病人的反应随时调整刮动的力量,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差异,又可选用直接刮法或间接刮法。其中间接刮法适用于年龄小、体质虚弱、不耐直接刮者;直接刮法适用于普通患者。

    直接刮法:即施术者持刮痧器具在涂抹了刮痧介质的皮肤表面直接刮拭的一种方法。此法以受力重、见效快为特点。

    间接刮法:即施术者在刮痧部位铺上薄布或薄纱,持刮痧工具在布上刮动,刮痧器具不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的一种刮痧方法。此法以受力轻、动作柔为特点。由于薄布阻隔,影响直接观察皮表变化,为避免刮伤或过刮,可每刮十余次即揭开薄布观察1次,当皮肤出现红、紫痧点时,停止刮拭。

    二、撮痧法

    撮痧法指施术者在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用手指扯、挟、挤,抓,至出现红紫痕为止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的指法和力度又可分为扯法、挟法、挤法和抓法。

    扯法:施术者以拇、食指合力提扯撮痧部位,用力较重,以扯出痧痕止。

    挟法:俗称“钳痧”。施术者五指屈曲,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撮痧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挟起,然后松开,一挟一放,反复进行,发出“巴巴”响,用力较重,至被挟部位出现痧痕为止。

    挤法:施术者以两手拇、食指同时放在撮痧部位,围出约1~2cm面积的表皮做对抗挤压,至出现痧痕为止,一般用于头额部位。

    抓法:施术者以拇、食、中三指对合用力,交替、反复、持续均匀地提起撮痧部位或穴位,并在体表游走,至出现痧痕为止。

    三、拍痧法

    拍痧法指施术者在涂有刮痧介质的部位,以双掌有节奏地轮流拍打,至皮下出现红点或皮肤由红变紫色的一种方法。此法多用于肘、腕、膝、踝小腿关节处。

    四、挑痧法

    施术者常规消毒治疗部位或穴位,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针,轻轻地刺人并挑起,然后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瘀血,反复4至5次,最后消毒棉球擦净。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刮痧常识 刮痧常识 关注:0 内容:59

    刮痧技术的操作规程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一、刮痧前准备

    首先详细询问病情,明确临床诊断,确定是否属于刮痧的适应证,有无禁忌等情况,然后根据病人的病情,确定要刮拭的部位(经络、腧穴及穴区)。另外,还要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胖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所取经络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用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并向病人说明刮痧情况,解除恐惧心理,以求密切配合,取得理想疗效。

    其次要检查刮痧板是否清活,边缘是否有裂口,刮痧活血剂是否备好,质量情况如何。刮痧板为水牛角制品,有一定硬度、弹性和韧性。水牛角为天然原料,对人体衣面无毒性刺激,禁用化学品如塑料品刮拭皮肤,以免化学刺激造成继发病症,金属、陶瓷、玉石等由于易伤皮肤、易碎或价格昂贵等原因,故较少应用。刮痧板可用清水或肥皂水、消毒液清洗,然后用毛巾擦干,表面也可用酒精消毒。原则上要求谁接受刮痧,用谁的刮痧板,以避免交叉感染。

    另外,临刮前对病人的皮肤进行必要的擦洗,或嘱附下次来诊前自行做好准备,以利刮治和预防感染。

    二、体位的选择

    病人体位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刮痧的疗效。

    所选体位要求做到:

    1)病人感觉自然舒适。

    2)能保持一定时间以接受治疗。

    3)利于刮痧操作。

    4)同一种体位姿势过久,可更换体位,以避免病人产生病劳,但还是尽量减少病人变换位体位之苦。

    具体体位选择如下:

    1)如果刮拭人体头面、颈项、肩胛等部位,可以采取坐式、侧式、仰式和俯卧式。

    2)刮拭人体胸腹、胁肋、腰背等部位,采取仰卧、侧卧和俯卧位。

    3)刮拭人体臀部、四肢、肘窝、腘窝等部位,采取坐式、侧卧式、屈曲式等。

    4)有一些经穴部位和一些特殊刮拭部位,须通过局部的运动,以及一定的姿势,而运用不同的体位方式,如转手式、举臂式等,患部向侧方或向上,以利于刮拭。

    总而言之,患者的体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即不同的病情,由于所刮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体位姿势。

    三、涂抹刮痧油

    刮痧前,先暴露出要刮拭的部位,在其处涂上刮痧润滑剂。具体方法是将瓶口朝下,使刮痧润滑剂从小孔中自行缓慢滴出,切忌不可用手挤压,因力刮痧润滑剂过多,反而不利于刮痧,还会顺着皮肤流下而弄脏衣服。

    四、根据病情进行选穴

    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治疗方案,确定治疗部位,选准穴位。选穴正确与否是决定疗效好坏的关键之一,如果选穴(或部位)不当,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增加病人的痛苦。

    刮痧选穴不要求像针灸那样严格,因刮痧刺激面积宽,即使取穴有偏,穴位也在其中,只要“离穴不离面和线”即可,但不可离之太偏。

    五、选择不同的操作手法

    刮痧时,根据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刮拭手法。具体手法见刮痧技术的技术规范。

    六、刮痧的时间、间隔时间及疗程

    刮痧时间的长短,应视具体病情、病人体质、耐受程度及刮痧手法而异。一般来说,时间短的,刺激量不足;时间长的,刺激量便大;时间太短,不易达到治疗效果;刮痧时间过长,又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反而引起不良反应,如疲劳、乏力、嗜睡、晕刮等。所以刮痧时间应据上述情况而定,要灵活应用。—般每个部位或穴位刮30次左右,刺激强度由轻到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每次选4至7个刮拭部位,时间以20至25分钟为宜,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初次治疗时间不宜过长,手法力度不宜太重,治疗1次病就好了,即中止治疗。如果病未愈,第2次应间隔3至7天为宜,但具体要看前次所刮出的痧痕是否退尽,根据刮痧“自家溶血”治病原理,痧未退尽,仍有治疗、保健作用,因而不应以时日而定下次刮治时间,应以痧痕退尽与否决定下次刮治时间,同时也保护了皮肤,使皮肤得到了修整。如果病情确实需要再刮,遵守“宁失一穴,勿失一经”的原则,可在同一条经络循行路线上取临近或功效相同的部位进行刮治。一般情况下,以7~10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时间各异。首诊病人,慢性病、难治性疾病多在第1和第2疗程间休息3~5天,第2和第3疗程后各休息5至7天,第3和第4疗程后各休息10天,以后则隔15~30天。为了巩同疗效,可以配合保健刮热,如果刮治完成2个疗程仍无效果时.可做进一步检查,切勿延误病情,再次明确读断后,应注意修改刮治方案或配用,改用其他方法。

    七、刮痧的方向和顺序

    为了减轻病人变换体位之苦和避免遗漏刮拭的部位,刮痧时应有方向、有顺序地刮。

    (1)刮拭方向

    均直接(或间接)在人体体表、经络线上反复朝一个方向刮拭,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切不可来回刮。刮完一处之后,再刮另一处,不可无顺序地东刮一下,西刮一下,也不可无目的、无治疗方案地乱刮,一般要求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由左到右地刮拭。头部由上到下直刮,或从内到外横刮;肩胛部由上到下横刮;背腰部、胸腹部由上到下,从内到外;上下肢由上而下;曲部、胸胁部由内而外斜刮。

    (2)刮拭顺序

    一般为自上而下,先头部、颈、背、腰部或腹部,后四肢。背腰部及胸腹部可根据具体病情决定刮拭的先后顺序。每个部位一般先刮阳经,再刮阴经。先刮拭身体左侧,再刮拭身体右侧。刮拭经络穴位,一般先从上到下,由内到外,从左到右地进行。刺激强度根据病情而定。

    刮痧虽然有序,但操作时应视具体病情、病性而灵活运用;如为急性胃肠炎、高热、中暑等则不拘泥上述顺序,急则治标,可先选止吐、止泻、退热穴位刮痧;也有根据生理部位倒刮的,如骶丛部位;视病情需要倒刮的,如下肢静脉曲张、下肢肿胀、骨折经石膏固定后的关节功能障碍等。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刮痧常识 刮痧常识 关注:0 内容:59

    刮痧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一、适应证

    刮痧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凡针灸、按摩疗法适用之疾病均可用本疗法治疗。临床经验证明,刮痧疗法不仅适用于痧证,凡内科、儿科、妇科、皮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等临床多种常见病和部分疑难病证均可治疗,而且都有较好的疗效但必须说明的是,病有轻重,证有虚实,在刮痧的所有适应证中有可单独使用,疗效较好;有些可以刮痧为主,配合其他疗法治疗;有些病症,刮痧仅起辅助治疗作用。

    二、禁忌证

    刮痧疗法不是万能,它与其他疗法一样,也有其禁忌证。

    (1)禁忌疾病

    对于以下几种疾病,应列为本法禁忌证:①破伤风;②狂犬病;③精神失常及精神病发作期;④血小板减少症;⑤活动性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白血病以及有凝血障碍的患者;⑥恶性肿瘤中晚期;⑦有心肾或肺衰竭者;⑧对刮痧恐惧或过敏者;⑨身体极度消耗,或出现恶病质的患者等均不宜使用刮痧疗法治疗。

    (2)禁忌部位

    凡传染性皮肤病、疖肿、痈疽、瘢痕、溃烂及性传染性皮肤病、不明原因之皮肤疱块等,均不宜直接在病烂部位刮。又,妊娠妇女的腹部及双侧乳房部也不宜刮拭。

    (3)慎用本疗法的病症

    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在有可能时应立刻送医院治疗,在确无条件的情况下,可用本疗法急救,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治疗机会。年老体弱、空腹以及女性的面部均忌用大面积强力创刮(重刮)。对有皮肤过敏史的病人,不宜以其过敏物为工具刮痧。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刮痧常识 刮痧常识 关注:0 内容:59

    刮痧技术的优势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刮痧疗法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脱源于针灸、按摩疗法,又同属民间疗法。故而长期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应用,深受群众欢迎。因此,刮痧疗法既具有针灸疗法的一般特点,又更具有自身特点,概括起来有简便易学、器械简易、经济实惠、方便及时、安全、可靠、无副毒作用。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刮痧常识 刮痧常识 关注:0 内容:59

    刮痧技术的注意事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1)施术场所要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同时需选择避风处,要注意避免让病人对着窗口,注意保暖,以免感受风寒外邪而加重病情或引起感胃。

    (2)刮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3)注意清洁消毒。刮治前,施术者的双手,患者的刮拭部位均应清洁干净或常规消毒,刮痧用具必须常规消毒,严防交叉感染。

    (4)刮前必须检查刮痧用具,不可使用有缺口,欠光滑者,以免损伤患者皮肤。

    (5)手法不可忽重忽轻,或强力牵拉,避免损伤皮肉筋脉。

    (6)勿在病人过饥、过饱和过度紧张的情况下施行刮痧,也勿在病人酒醉、大渴和过劳时施行刮痧。

    (7)治疗中出现晕刮,症见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目眩、心慌、恶心呕吐、四肢发冷或神昏仆倒等,应立刻停止刮痧,让患者平卧,饮以温开水或热茶,稍倾多能好转。晕刮严重者,可刮刺百会、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8)施用刮痧疗法,应根据病情积极配合其他疗法,如针灸、按摩、拔罐、电针、中草药等,以增强疗效。

    (9)刮痧后1小时内不能用冷水洗脸及手足。同时刮痧病人适当休息片刻,可适当饮用温开水或姜汤或清凉茶,以帮助新陈代谢,不能急躁和动怒及忧思忧郁,并禁食生冷、酸辣、油腻或难消化食物。有汗者,应及时擦汗,切忌当风受凉。当天不可做重体力劳动。

    (10)刮痧用于保健强身,手法宜轻,用力均匀适中,以26次为宜,但刮拭部位不宜出现“痧痕”。冬天可在衣裤上刮治,皆能达到舒筋活血、艰病健身、延年长寿的目的。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