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 关注:0 内容:702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痈吐涎沫不止方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皂荚(一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 关注:0 内容:702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痈吐涎沫不止方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皂荚(一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中药方剂G 中药方剂G 关注:0 内容:580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处方】桂枝、生姜各9克,甘草6克,皂荚1挺大枣12枚。

    【制法】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肺痈,吐涎沫,初起有表邪者。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千金》卷十七

    【别名】桂枝皂荚汤

    【处方】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皂荚1挺,大枣12枚。

    【功能主治】肺痿吐涎沫不止。

    【用法用量】桂枝皂荚汤(《赤水玄珠》卷七)。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桂枝汤和营卫药,《千金》去芍药之酸收;参入皂荚1味,即《金匮》皂荚丸,不用蜜丸,而入汤液,然不若用汤送丸,不使皂荚之味棘喉,尤为得宜。此唯肥盛多湿浊垢支塞肺胃者,方为合剂;若瘦人津液素槁,虽有痰血,亦难胜皂荚之荡涤也。

    【摘录】《千金》卷十七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中药方剂G 中药方剂G 关注:0 内容:580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金鉴》卷三十一

    【别名】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

    【处方】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3两,白术3两。

    【功能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原书同卷)、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方解》)。

    【各家论述】①《金鉴》: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者立治法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若去桂则是芍药、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营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法,无所谓也。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此条证虽稍异,而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用桂枝汤以解表,去芍药之酸收,避无汗、心下之满;加茯苓之燥渗,因水停小便不利也。余依桂枝汤法煎服,谓依桂枝汤法取汗也。小便利则愈,谓饮病输水道则愈也。此方即桂苓甘术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②《伤寒论方解》:本方如去桂,便与证候不合。日医如吉益猷、丹波元简、山田正珍诸氏亦认为不当去桂。因此,理应从《金鉴》及吉益猷氏的说法,将“去桂”改为“去芍”,庶几药与证合。

    【摘录】《金鉴》卷三十一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中药方剂G 中药方剂G 关注:0 内容:580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伤寒论》

    【处方】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生姜9克大枣12枚(擘),牡蛎15克(熬),蜀漆9克(去腥),龙骨12克。

    【功能主治】治伤寒脉浮,误用火迫发汗,以致心阳外亡,惊悸发狂,卧起不安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2升,先煮蜀漆至1升,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摘录】《伤寒论》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中药方剂F 中药方剂F 关注:0 内容:1242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卷中

    【别名】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

    【处方】桂枝9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12枚,麻黄6克,细辛6克,附子5克(炮)。

    【功能主治】温经通阳,宣散水饮。治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卷中

    【别名】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附子汤、桂附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

    【处方】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枚(炮)。

    【功能主治】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温阳散寒,通利气机。主治气分,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用法用量】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原书同卷)、附子汤(《外台》卷八引《深师方》)、桂附汤(《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方》。本方方名,原书(涵芬楼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医门法律》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剂辞典》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

    【各家论述】①《金匮要略论注》:药既用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②《古今名医方论》引柯琴:用附子、姜、桂以生阳之气,麻黄、细辛以发阳之汗,甘草、大枣以培胃脘之阳,使心下之水饮外达于皮毛,必如虫行皮中,而坚大如盘者始散。③《金匮要略方论》:本方是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两方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表证而兼心阳不足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今两方合用,殆为心肾阳虚、外感风寒之证而设。方中桂枝配伍麻黄,辛温发汗,宣散水气;附子温经助阳,与细辛相合可祛寒化饮。盖阳虚之体,邪客较深,取细辛可通彻表里,搜邪外出。佐以生姜、大枣,伍麻黄发越水气,合桂枝温通营卫;佐以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阴水《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陆某,女,24岁。全身浮肿,面色苍白,恶寒,四肢冰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渴不多饮。此证系阴盛阳微,水气泛滥,病名阴水。盖患者脾肾阳气素虚,水湿内蕴,脾主健运,肾主排泄,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胀也。治宜消阴救阳、扶寒逐水,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3钱,麻黄2钱,甘草2钱,细辛1钱,附子2钱,生姜2钱,大枣10枚。连服2剂,药后得微汗,四肢转温,恶寒已减,药已中肯,当乘胜再追,用前方再服1剂。恶寒已罢,小便通利,腹胀减小,脉象转缓,阳气亦有渐升之象,前方再服1剂。上部浮肿已消,腹胀再有减小,两足仍浮。后以鸡鸣散、实脾饮出入治愈。

    【摘录】《金匮》卷中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