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药方剂H 中药方剂H 关注:0 内容:2554

    黄耆建中加当归汤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黄耆建中加当归汤–《本事》卷八

      【别名】黄耆建中汤、黄耆汤

      【处方】黄耆1两半(蜜炙),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1两半,白芍药3两,桂枝1两1分(去粗皮,不见火),甘草1两(炙)。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发热,头疼,烦渴,脉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未可表散发汗者。

      【用法用量】黄耆建中汤、黄耆汤(《普济方》卷二三四)。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黄耆气味甘平,入手足太阴;当归气味辛甘微温,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白芍药气味酸微寒,入足厥阴;桂枝气味辛温,入足太阳;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姜、枣之辛甘和荣卫。此建中汤也,以之治伤寒之头疼烦渴,脉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者,未可表散发汗故也。

      【临床应用】伤寒:昔有乡人丘生者,病伤寒,予为诊视,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予曰,虽属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于建中汤加当归黄耆令饮,翌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啜第2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知此事是难是难。

      【摘录】《本事》卷八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
      中药方剂H 中药方剂H 关注:0 内容:2554

      黄耆建中汤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黄耆建中汤–《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黄耆汤(《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处方】黄耆4.5克,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2枚,芍药18克,生姜9克,胶饴30克。

        【功能主治】温中补气,和里缓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小腹急痛,脐下虚满,面色萎黄,唇口干燥,胸中烦悸,少力身重,骨肉酸痛,行动喘乏,食欲不振,病后虚弱,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4升,煮取600毫升,入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气短胸满,加生姜,腹满,去枣,加茯苓4.5克。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黄耆建中汤–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千金》卷十七

        【别名】黄耆汤

        【处方】小建中汤加黄耆2两,人参2两。

        【功能主治】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肢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才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振复。

        【用法用量】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九)。若患痰满及溏泄,可除饴。

        【摘录】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千金》卷十七

        黄耆建中汤–《金匮》卷上

        【别名】黄耆汤

        【处方】小建中汤加黄耆1两半。

        【药理作用】①抗溃疡作用《药学学报》(1965;7:440):以黄耆建中汤煎剂给大白鼠皮下注射10g/kg时,可防止结扎幽门所致胃溃疡发生,并抑制胃液分泌,减少游离酸及总酸度,使胃液PH值上升。另以本方减去甘草的煎剂皮下注射,同样也有抗溃疡作用,但作用较弱。说明黄耆建中汤除甘草外,尚有其他抗溃疡的成分。②中枢镇静作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3:208):加味黄耆建中汤(本方加当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使小白鼠自由活动减少。但没有催眠和中枢的镇痛作用,对平滑肌的正常运动有抑制作用,尤其在异常兴奋状态下更为显着,有较弱对抗由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增高现象。认为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对中枢神经的镇静及对胃肠平滑肌的解痉作用,抗酸作用可能不是主要的。

        【功能主治】温养中气。主治虚劳病,阴阳气血俱虚,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短气,自汗盗汗。现用于胃、心、肺等慢性消耗性疾患。

        【用法用量】黄耆汤(《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本方改为丸剂,名“黄耆建中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

        【各家论述】①《金匮要略论注》: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黄耆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之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黄耆、饴糖又所以补脾中之阴阳也。②《金匮要略心典》: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证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充虚塞空,则黄耆尤有专长也。③《金匮要略方义》:此方乃小建中汤加黄耆而成。黄耆为补气扶弱之品,得饴糖则甘温以益气,得桂枝则温阳以化气,得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综合全方,其补虚益气之功优于小建中汤。

        【临床应用】①虚劳《临证指南医案》:汪,三九。此劳力伤阳之劳,非酒色伤阳之劳也。胃口消惫,生气日夺,岂治嗽药可以奏功?黄耆建中汤去姜。《种福堂方》:何,三一。脐流秽水,咳嗽,腹痛欲泻。询知劳动太过,阳气受伤。三年久恙,大忌清寒治嗽,法当甘温以治之。黄耆建中汤去姜。②咳嗽《南雅堂医案》:诊得脉左细右虚,咳嗽日久,吸短如喘,肌表微热,形容渐致憔淬,虑成内损怯症,奈胃纳渐见减少,便亦带溏,若投以寒凉滋润之品,恐嗽疾未必能治,而脾胃先受损伤,岂云妥全,昔贤谓上损过脾,

        |


        1
        2
        3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中药方剂H 中药方剂H 关注:0 内容:2554

        黄芪建中汤加味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黄芪建中汤加味–林如金方

          【处方】黄芪24克,党参15克,白术9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5克,当归7.5克,甘草4.5克,生姜6克,大枣3枚。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主治机体伤损,正气虚弱。(胃癌术后发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林如金方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中药方剂H 中药方剂H 关注:0 内容:2554

          黄芪建中汤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处方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30克、白芍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擘),胶饴(饴糖)30克

            【汤剂】煎汤取汁,兑入饴糖,再以文火缓缓溶化,分2次温服。

            【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证见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劳则愈甚,面色无华;或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论】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se)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名家论述】

            著有《温热论》的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为黄芪建中汤治虚劳提出具体指征:

            1、久病消瘦;

            2、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喘促短气,容易汗出;

            3、脉虚无力;

            4、有操劳过度史;

            5、阴虚内热者忌用。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