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由于该病毒具亲神经性,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时,可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带状疱疹的标志性皮疹一般在发病后2~4周内消退,然而大约有20%患者会遗留神经痛,其原因可能是疱疹病毒损害外周神经,疼痛持续时间甚至可以持续数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有持续性灼痛或深在痛,自发性刀割样痛、跳痛及痛觉过敏。其发病率及危险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特别是6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的比率可高达68%。
目前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尚缺少满意治疗手段,常规药物对短期内症状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毒副反应。鉴于后遗神经痛多发于老年患者,药物疗法对伴有全身基础疾病及免疫力较低的老年群体尤为不利。加之疗效也不够稳定,停止治疗后容易复发,病情缠绵难愈,给患者的精神及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经过多年临床经验,以火针结合艾灸及刺络放血的针灸外治疗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典型案例
患者,男,82岁,2015年1月12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进行初诊。患者自述2014年11月15日起,左侧腋窝、后背第4~6肋间,出现大范围绿豆大小的疱疹,疱疹区域大小约为20cm10cm。当地医院给予盐酸伐昔洛韦片、维生素B12、维生素B1、甲钴铵,口服。住院30天后,皮疹基本痊愈,但疱疹愈合区仍遗留神经痛症状,夜间疼痛尤为难忍,服用布洛芬方可入眠。后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皮肤科就诊,予腺苷钴铵、维生素B12肌注;卡马西平片,口服。患者自觉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且毒副作用大,遂求助于中医。
现症:左腋窝处、左侧后背第4~6肋及左前胸第4肋,可见深色瘢痕,呈簇集带状分布,患处皮疹基本痊愈仅遗留少量水疱。患者自觉疱疹区域明显疼痛麻木,无温度觉,严重影响起居睡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情绪较急躁。
辨证:湿热火毒内蕴,气血瘀滞,湿热邪毒侵淫皮肤。
治则:祛瘀泄毒,活血通络。
治疗:主要选用火针、刺络拔罐放血,以祛除邪毒为主。
火针操作:在带状疱疹已愈合的皮肤上常规消毒,手持95%酒精棉球点燃,将火针烧至通红,点刺明显疼痛麻木的区域,深度约为0.5~1.5mm,迅速出针,相隔3~5cm再次进针,左侧前胸、腋窝及后背处疱疹区域均行火针治疗。
刺络拔罐放血:选疼痛明显及皮温较高部位,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连续点刺4~5次,再用闪火法于点刺部位留罐10分钟,共选取3个部位。罐内血液颜色较深,血质黏稠,血量较大。放血操作以后,再行针刺支沟穴、太冲穴,施行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
2015年1月17日二诊:患者自述疼痛减轻,温度觉好转,治疗方法同前。
2015年1月24日三诊:经2次火针及放血治疗,起到清除患者皮表实邪的效果。但考虑到患者年过八旬,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火针刺激强度较大,故改以灸法为主,配合针刺局部疱疹愈合区,以起到扶补正气、祛湿通络的作用。
具体操作如下:消毒后围刺疼痛明显的疱疹愈合区、大陵穴、内关穴、丘墟穴、足临泣穴,留针20分钟。同时,在左腋窝、左侧背部及左前胸疱疹愈合区,行回旋灸法,以温热不烫为度,每个区域各灸15分钟,灸后施以耳尖放血,以清余热。
2015年1月31日四诊:治疗1周后,患者疼痛减轻,入睡较前容易。故延续前法,回旋灸配合针刺局部及手厥阴经穴、足少阳经穴、夹脊穴治疗。
2015年2月4日五诊:患者自述左腋窝处恢复不明显,为加强疗效,再行1次火针放血治疗。此次放血发现,左侧前胸及后背恢复较好区域,出血颜色较浅,血量较少,对温痛觉感觉敏感。而左腋窝处感觉麻木,出血量大,且颜色较深,质地黏稠。放血后继续施以局部围刺,并配合远端循经取穴:内关、大陵、外关、丘墟、足临泣。留针20分钟,配合艾灸15分钟。
2015年2月11日六诊:患者疱疹愈合区疼痛大为减轻,基本不影响日常起居睡眠,患处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此时标实之症基本已痊愈,应侧重扶正补虚,故近两次治疗均为围刺左腋窝及左侧后背4~6肋范围,同时行回旋灸法15分钟,配以针刺百会穴、四神聪穴、风池穴、夹脊穴、内关穴、丘墟穴,留针20分钟。
经过1个月,共计6次治疗后,患者左腋窝处、左侧后背第4~6肋及左前胸第4肋区域皮肤疼痛及麻木均已痊愈,温触觉恢复正常,二便调,不影响日常起居睡眠。2015年4月经电话随访后得知,患者后遗神经痛已经痊愈,没有复发,起居睡眠均已恢复正常。
老年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本虚标实证。因而在治疗时要兼顾补虚与泻实,根据患者就诊时的情况有所偏重。补虚主要选用艾灸疗法,配合针刺治疗;泻实主要选用火针及刺络拔罐放血疗法。在本病例中,前期采用火针和刺络拔罐的方法可以起到生肌敛疮、祛除皮表湿热实邪的作用。后期运用艾灸疗法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起到化瘀通络的作用;第二是运用火郁发之的原理,使得热毒随火力宣散;第三是起到扶助正气、温阳补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