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医切诊 中医切诊 关注:0 内容:171

    脉诊的部位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脉诊的部位

    关于脉诊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三种。

    遍诊法

    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上部天是指两侧颞动脉,可以反映头额及颞部的病痛;上部人是指耳前动脉,可以了解目和耳的情况;上部地,是指两颊动脉,可以了解口腔和牙齿的情况。中部天,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处,可候肺气;中部人,是手少阴心经的动脉处,可候心气;中部地,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动脉处,候胸中之气。下部天,是足厥阴肝经的动脉处,候肝气;下部人,是足太阴脾经或足阳明胃经的动脉处,候脾胃之气;下部地,是足少阴肾经的动脉处,候肾气。诊察这些脉动部位的脉象,可以了解全身各脏腑、经脉的生理病理状况。《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可见三部九候诊法是一种最古老的诊脉方法,其用义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况。

    三部诊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谿三部诊法。其中以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趺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如两手寸口脉象十分微弱,而趺阳脉尚有一定力量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阳脉难以触及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已绝,难以救治。

    寸口诊法

    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寸口分配脏腑的几种学说比较表)

    1、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又指出:“十二经脉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2、寸口脉的分部及脏腑配属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即以高骨为标际(桡骨茎突),其稍为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就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

    寸关尺分候脏腑,首见于《内经》,按照《素问·脉要精微论》所叙述的是。

    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后世对寸关尺分候脏腑,大致均以《内经》为依据而略有变更。如《难经》以小肠、大肠配心、肺,以右肾为命门;《脉经》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尺;《医宗金鉴》则以左寸候心、膻中,右寸候肺、胸,左关候肝、胆、膈,右关候脾胃,两尺候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又以三部分候三焦。

    以上所举的几家学说,其分歧点在于大小肠和三焦,而主要的分候五脏的观点是一致的。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

    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这种分配方法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为原则的,即是体现了上(寸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身躯下部)的原则。

    但必须指出,寸关尺分配脏腑,其所候的是五脏六腑之气,而不是脏腑之脉出于何部,正如李时珍所说:“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此外,也有不分寸关尺,但分浮中沉,左诊心肝肾,右诊肺脾命门,以候各脏病的,这是因病情危急,而求其根本的一种办法。诊老人、虚人、久病、产后等也可用此法。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