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清热药粥之竹叶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竹叶鲜30~45克,干的15~30克,或淡竹叶30~60克,生石膏45~60克,梗米1~2两,砂糖少许。

      【功效主治】消心火,除烦热,利小便。适用于温热病口渴多饮,心烦,目赤,口舌生疮糜烂,小便黄赤短少,或淋痛(包括急性膀胱炎),以及小儿高热惊风。

      【煮制方法】先将竹叶或淡竹叶洗干净,同石膏加水煎汁,去渣,放进梗米,煮成稀粥。

      【粥义解说】竹叶粥是用中药竹叶与石膏煮制而成的稀粥。竹叶有两种:一种是禾本科植物苦竹的新鲜叶片或初生的卷状嫩叶;另一种是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全草。这两种竹叶的性味均属甘淡而寒,功用也完全一样,均可消热,利小便,所以临床医生常常互相代用。《现代实用中药》载竹叶“清凉解热,利尿,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根据临床实践:鲜竹叶清心热、清头面风热的功效较好,而淡竹叶以利湿泄热见长,利尿作用较强。

      石膏为硫酸钙矿石,一般分生石膏与熟石膏,药粥所选用的应为生石膏。中医认为,生石膏味甘性大寒,是味清热泻火要药。凡见身体壮实,高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即高热昏迷的状态),口渴咽干,大渴引饮,脉搏有力,以及胃火头痛、牙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急性热病,用生石膏,均有很好的退热效果。用竹叶配合石膏煮粥,一方面增强清热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预防石膏大寒伤胃,这就是石膏应用于药粥的妙义。竹叶粥细究起来,实来源于中医之圣——汉代著名大医家张仲景的“竹叶石膏汤”。正如《老老恒言》所说的那样:“竹叶粥治内热目赤头痛,加石膏同煮,再加砂糖,此即仲景竹叶石膏汤之意,兼疗时邪发热,或单用竹叶煮粥,亦能解渴除烦。”在应用竹叶粥时,如口渴明显,还可加些新鲜芦根,则效果更为理想。

      【注意事项】竹叶粥是大寒清热粥,凡胃寒病人或阴虚发热者不宜选用。在发热期间,竹叶粥官煮稀薄,不要稀薄,日分二、三顿服食,病愈后即止。此外,还可作为夏天预防中暑用,或治疗中暑病人。

      【来源】《老老恒言》

      【参考资料】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食洽小儿诸方》:“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淡竹叶粥方。淡竹叶一握,梗米一合,茵陈半两。上以水二大盏,煎二味取汁一盏,去渣,投米作粥食之。”

      《遵生八牋·卷五》:“竹叶粥。中暑者,宜用竹叶一握,山栀一枚,煎汤去渣下米煮粥,候熟,下盐花点之,进一、二杯即愈。”

      《多能鄙事·卷四》:“竹叶粥治老人膈上风热,目赤头疼,视而不见物。竹叶五十片净洗,石膏三两,沙糖一两,梗米三合。上以水三大盏,煎竹叶石膏,去渣取一盏,澄清煮粥熟,入糖食之。”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清热药粥之生地黄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生地黄汁约50亳升(或用干地黄60克),梗米2两,生姜二片。

        【功效主治】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口鼻出血。

        【煮制方法】用新鲜生地黄适量,洗净后切段,每次榨取生地黄汁约50亳升,或用干地黄60克,煎取药汁。先用梗米加水煮粥,煮沸后加入地黄汁和生姜,煮成稀粥食用。

        【粥义解说】地黄是中医常用之药,临床上一般分为熟地黄、干地黄、鲜生地,功用各有不同:熟地黄善于补血,干地黄偏重滋阴,鲜生地生津清热。本方所用,是以鲜地黄煮粥。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根茎。一般于9~11月份采挖,春季也可。挖取时勿使外皮受伤,否则容易腐烂变质。采回后,放地上,覆以干燥的泥土,这样可以随用随取,但一般贮存三个月后,不再适用。鲜生地以质脆,断面肉质,淡黄色,呈菊花心者为好。原主产于河南新乡地区,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祖国医学认为,鲜生地味甘多汁,略带苦味,性凉而不滞,质润而不腻,主要功用为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如《本草新编》中说;“生地,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用之煮粥对于高热性疾病(如流脑、乙脑、败血症或伤暑等)中后期出现的热病津伤,阴虚内热,心烦、口渴,热甚出血,包括吐血,衄血,咳血,妇女血崩等症,均可选用。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开窍于目。”所以,《二如亭群芳谱》载:“生地黄粥:睡起目赤,血热也,卧则血归于肝,故热用生地黄汁浸梗米半升,晒干,三浸三晒,每夜以米煮粥食一盏,数日而愈。”这实际上正是取生地黄消热凉血的功用。

        【注意事项】生地黄粥属清热性药粥,不宜长期食用。正如古代医家所说:“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煮制时加些生姜,正是为了保护胃气。另外,据《药性论》“忌三白”的记载,服用生地粥时,忌吃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

        【来源】《二如亭群芳谱》

        本书作者王象晋,字荩臣,又号康宇,明朝济南人,曾任浙江右布政使。著有《群芳谱》、《翦桐载笔》等。该书收载药粥18方,生地黄粥即选自《二如亭群芳谱·卷一》中。

        【参考资料】

        《饮膳正要·卷二》:“生地黄粥:治虚劳骨蒸,四肢无力,渐渐羸瘦,心烦不得睡卧。生地黄汁一合,酸枣仁水绞,取汁二盏。上件,水煮同熬数沸,下米三合,煮粥,空腹食之。”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食治烦热诸方》:“治心膈虚躁,口干烦渴,不多饮食,小便赤涩,生地黄粥方。生地黄汁一合,生姜汁半合,蜜一合,梗米二合,淡竹沥二合,上件药,先将米煮粥,临熟,下地黄荌汁煮令熟,次下蜜并竹沥,搅转,食后良久,或临卧食之。”

        《遵生八牋·卷十一》:“十月内,生新地黄十余斤,捣汁,每汁一斤,入白蜜四两,熬成膏,收贮封好,每煮粥三合,入地黄膏三、二钱,酥油少许,食之,滋阴润肺。”

        《臞仙神隐·卷二》:“地黄粥。切地黄二合,候汤沸入夹同下罐中,先用酥二合,蜜一合,同炒令香熟,候粥熟时乃下同煮,取熟食之,大能和血生精。”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清热药粥之生芦根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新鲜芦根100~150克,竹茹18~20克,梗米2两,生姜二片。

          【功效治疗】清热,除烦,生津,止呕。适用于一切高热引起的口渴,心烦,胃热呕吐或呃逆不止,妇女妊娠恶阻,肺痈,肺脓疡,痰热咳喘,咳吐脓性浊痰。

          【煮制方法】每次取鲜芦根(医生处方时常写活芦根),洗净后,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取汁,去渣,入梗米一并煮粥,粥欲熟时加入生姜二片,稍煮即可。

          【粥义解说】芦,又名苇。芦根是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所以古人又称苇茎。芦根味甘性寒,入肺、胃经。根据老中医的经验,认为芦根一药,临床上主要用于下列两个方面。一是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对肺痛,肺脓疡,咳吐黄脓浊痰,腥臭稠厚者,颇有效果。唐·孙思邈《千金方》所载“苇茎汤”,就是治疗这种病的名方,其中以芦根为主药,再加桃仁、薏苡仁、冬瓜子三味组成。二是清胃热而生津止呕,对热病烦渴,胃热呕吐,或呃逆不止,效果非常理想。

          竹茹,是用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的茎杆,刮去最外层皮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即得,民间称作“竹二青”。竹茹有一股消香气,味甘性凉无毒,也入肺、胃经。其功用主治与芦根相似,一是清肺化痰,二是清胃止呕。也是治疗肺热咳嗽,咯痰黄稠以及胃热吐逆之证的有效药,而且对妊娠呕吐更是常用之品。因此,芦根配合竹茹,同梗米一并煮为稀粥,不仅相得益彰,增强疗效,而且对胃的刺激可以减少,还能养胃和中。据《食医心鉴·小儿诸病食治诸方》载:“治小儿呕吐烦热,生芦根粥方。生芦根一两,净冼以水一升煎取汁七合去渣,红米一合于汁中煮粥食之。”该方只用于小儿,也未用竹茹。实际上,凡是肺胃热症均可选用。如果用于恶心呕吐的病人,还可加上二片生姜,效果更加满意。

          【注意事项】生芦根粥是用于肺胃热症,煮制时宜稀薄不宜稠厚,每日两次,以3~5天为一疗程。对胃寒呕吐、肺寒咳嗽的病入,不可选用。

          【来源】《食医心鉴》

          【参考资料】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食治小儿诸方》:“治小儿呕吐心烦,热渴,芦根粥方:生芦根二两剉,粟米一合,上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投米煮粥,入生姜、蜜少许食之。”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清热药粥之决明子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炒决明子10~15克,梗米2两,冰糖少许。或加白菊花10克。

            【功效主治】清肝,明目,通便。适用于目赤肿痛,怕光多泪,头痛头晕,高血压病,高血脂症,肝炎,习惯性大便秘结。

            【煮制方法】先把决明子放入锅内炒至微有香气,取出,待冷后煎汁,或与白菊花同煎取汁,去渣,放入梗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可服食。

            【粥义解说】决明子是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草决明的成熟种子,我国各地均产,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地,以颗粒均匀、饱满,黄褐色者为佳。决明子入药,由来已久,虽非补益之品,但在《神衣本草经》中却被列为“上品”,说它“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轻身。”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已把它当作眼科要药。中医认为,决明子味甘微苦,性凉无毒,有清肝,明目,通便的作用。凡是由于肝火上冲,或风热上壅所引起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青盲内障,头昏头痛等,皆为必用之药。如《粥谱》中载:“决明子粥。为末入粥治失明,叶禹(音yuè跃,煎煮的意思)过作粥明目。”据近代药理分析,决明子除含有粘液质,蛋白质,脂肪油,以及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外,还含有维生素A、胡萝卜素等。经动物实验证明,它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脂作用。近年来有医疗科研单位报道,观察100例高血脂症病人,治疗前血清胆尚醇在484~210毫克%之间,治疗后降110~208毫克%之间,平均下降87.9毫克%,大部分病例于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周85%降至正常,4周内降至正常水平者占96%,总有效率为98%,而且副作用小。因此,决明子粥除了用于眼科急性炎症外,还可经常服食,以治疗高血压病和高血脂症患者。

            白菊花也有良好清肝火、散风热的功能。无论是肝火及风热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疗效都很好。无怪乎群众中有夏天用白菊花泡茶喝的习惯。近代医学研究证明,菊花也是一味理想的降血压中药,可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因此,决明子与菊花一同煮粥服食,可以大大提高消热明目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注意事项】决明子粥适合春夏季服食,以每日一次,5~7天为一疗程。大便泄泻者忌服。

            【来源】《粥谱》

            【参考资料】

            《老老恒言·卷五》:“菊花粥;养肝血,悦颜色,清风眩,除热解渴明目。煮粥去蒂,晒千磨粉和入。”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清热药粥之发汗豉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淡豆豉(chǐ,音尺)15~20克,荆芥3~6克,麻黄1~2克,葛根20~30克,山栀3克,生石膏末60~90克,生姜三片,葱白二茎,梗米2两。

              功效主治】发汗,清热。适用于感冒引起的高热不退,肺热喘急,头痛,无汗,烦躁,失眠,咽干口渴,以及病毒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无汗病人。

              【煮制方法】先将上述各药同入砂锅煎汁(煎的时间不要太长,煎沸后再煎5~10分钟即可),去渣,放入梗米,同煮为稀薄粥。

              【粥义解说】发汗豉粥是治疗感冒发热的大型复方粥。药味较多,配伍复杂,效果很好。方中淡豆豉的作用是解除外惑表邪,与山栀合用,即为张仲景《伤寒论》名方“栀子豉汤”,对心烦不寐颇有效果。

              荆芥是一味祛风解表药,用于感冒风寒以及感冒风热等症。它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药理证实荆芥对实验性发热,有增强汗腺分泌(即发汗)和解热作用。

              麻黄能发汗,解热,与大剂量石膏配合应用,则大大加强了清热发汗的效果,对高热无汗的病症,有极好的治疗作用,石膏经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均有显著的解热能力,因此,石膏配合麻黄应用,共同起到“辛凉解表”之功。

              葛根甘润性平而偏凉,有退热,止渴的功效。凡是伤风感冒的病人,身热不退,不论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都可应用。据药理试验报道,葛根确有较强的解热作用,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痛,颈项疼痛,冠心病心绞痛等。另外,葱白生姜也能帮助发汗退热。

              以上各药的配合应用,有很强的发汗解热力量。如出汗过多,人体容易虚脱,所以配合梗米煮粥,一方面缓和上药的药性,另一方面可以“扶助正气”,增强病人的耐受力,使汗出热退而不损伤人体。即中医所说的“扶正祛邪”法则。

              总之,发汗豉粥方是一个退热良方,它的用药配伍严谨,用量用法科学,效果颇为理想。据《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载:“治中风伤寒壮热头痛,初得三、二日,宜服发汗豉粥方。豉一合,荆芥一握,麻黄三分,去根节,葛根一两剉,栀子仁三分,石膏三两,捣碎绵裹,葱白七茎切,生姜半两切,梗米二合。上以水三大盏,都煎至二盏,去渣,纳米煮作稀粥,服之汗出为效,如未有大汗,宜再合服之。”所谓“壮热”即高热的意思,所渭“中风”气不应理解为“中风瘫痪”,而是指感受风寒风热的病症。

              【注意事项】应用发汗豉粥的主证是高热、无汗、头痛。汗出、恶寒怕冷者不宜服食。若服后汗出热退即停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

              【参考资料】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食治风邪癫痫,口干舌焦,心烦头痛,暴热闷乱,宜吃石膏粥方。石膏半斤,梗米一合。上以水五大盏,煮石膏,取二大盏,去石膏,用米煮粥,欲熟,入葱白二茎,豉汁二合,更同煮,侯熟,空心食之,石膏可三度用之。”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清热药粥之栀子仁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栀子仁3~5克,梗米1~2两。

                【功效主治】清热,泻火。适用于目赤肿痛,急性眼结膜炎,黄疸性肝炎,胆囊炎。

                【煮制方法】将栀子仁辗成细末,先煮梗米为稀粥,待粥将成时,调入栀子末稍煮即可。

                【粥义解说】栀子的古籍别名较多,《本经》中称作“木丹”,《上林赋》称“鲜支”,《广雅》叫它“?(xiáo,音淆)桃”《谢康乐集》又名“林兰”。中医大夫常用于治疗目赤、咽痛,吐血,血痢,尿血,黄疸,以及热毒疮疡等症。

                用山栀煮粥服食,前人早有记载,如清·何克諌《养生食鉴·卷下》中说:“栀子粥,活热眼亦痛,用米一、二合煮粥,临熟入栀子仁末一钱,调匀食之。”此外,宋·陈直《养老奉亲书·食治老人诸疾方第十四·食治眼目方》中也有用栀子仁粥治疗老年人目亦涩痛的记载。栀子虽有显著的清火作用,但它味苦性寒,苦寒药容易伤胃,所以古代医学家采用煮粥服食的方法,既可达到清热毒治目疾的效果,又能减轻对胃的不良刺激。这就是栀子仁粥的妙用。另外,对黄疸肝炎,急性胆囊炎也可作为辅助治疗。

                【注意事项】栀子仁粥以2~3天为一疗程,每日分2次食用,不宜久服多食。平素大便泄泻的人忌用。

                【来源】《养生食鉴》

                【参考资料】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食治眼痛诸方》:“治发热眼赤涩痛,栀子仁粥方。栀子仁一两,捣罗为末,分为四分,用三合米煮粥,临熟时下栀子末一分,搅令匀食之。”

                《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食治门·食治发背拥疽》:“治发背痈疽,热极上攻,目涩,小便赤,栀子仁粥方。栀子仁五枚,白米五合,上二味,先以水三升,煎栀子至二升,滤去渣,即下米煮粥,候熟空心食之。”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清热药粥之蒲公英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蒲公英40~60克,鲜品用量为60~90克,梗米1~2两。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急性乳腺炎,乳痈肿痛,急性扁桃体炎,疔疮热毒,尿路感染,传染性肝炎,胆囊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眼结膜炎等。

                  【煮制方法】取干蒲公英40~50克,或新鲜蒲公英带根的全草60~90克,洗净,切碎,煎取药汁,去渣,入梗米同煮为稀粥。

                  【注意事项】蒲公英粥以稀薄为好。宜3~5天为一疗程,每日分二、三次稍温服食。

                  【来源】《粥谱》

                  【粥义解说】本品又名黄花地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生长于山坡草地,田边路旁。别看它是路边野草,经济价值不大,可还是一味“天然抗菌素”呢。

                  蒲公英是中医用以清热解毒的传统药物,味甘稍苦,性寒无毒。历代医家都把它用于治疗乳痈,疮肿,收到十分满意的效果。据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它确实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药理实验证实,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杀菌能力。由于制药工业的发展,现在,蒲公英已被制成了注射剂、片剂、糖浆等不同剂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多种感染性炎症。据临床报道,除用于各种外科疾患,包括疖肿,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丹毒等外,还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肝炎,胆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五官感染,甚至用于手术后预防感染,败血症,胃炎等,也收到一定效果。其应用范围较《粥谱·粥品二·蔬菜类》所载“蒲公英粥,下乳,治乳痈”,要大得多了。

                  蒲公英是中医常用消炎解毒药。由于它具有药源广,疗效高的特点,所以,在农村更有其现实意义。一些有经验的民间医生碰到感染发炎病者,特别是患乳痈肿痛,就叫病人吃点蒲公英粥,确能收到一定效果,如果能加中药金银花1~2两一同煮粥,并用新鲜的蒲公英捣烂外敷,则效果更为满意。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清热药粥之茵陈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绵茵陈30~60克,梗米1~2两,白糖适量。

                    【功效主治】利湿热,退黄疸。适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小便不利,尿黄如浓茶色。

                    【煮制方法】先将绵茵陈洗净,煎汁,去渣,入梗米后加水适量煮粥,欲熟时,加入适蜇白糖稍煮一、二沸即可。

                    【注意事项】茵陈粥在煮粥时,宜稀薄,不宜稠厚,米的选择也只能用梗米,不可选用糯米,疗程以7~10天为宜,每日分2~3次服食。中医所说的“阴黄”或“阳黄”,均可食用。对钩虫引起的“黄胖病”,不应服食。

                    【来源《粥谱》

                    【粥义解说】茵陈是一味治疗黄疸病的主药,这已是人所周知的医疗常识了。茵陈又叫茵陈蒿,绵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每年于春季幼苗高约二寸左右采收,过时采收则效用较差。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嵩,五月茵陈当柴烧。”意思是说,过时而采,药效不住,价值就不大了。茵陈在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土产陕西、山西、安徽。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

                    茵陈一药,味微苦,性凉无毒,有一种特异的香气。用治黄疸,始载于汉代《神衣本草经》,沿至今日,茵陈治黄疸的历史,已有二千多年了。祖国医学认为,黄疸病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湿热之邪熏蒸肝胆脾胃的缘故,而茵陈功专清利湿热,所以,单用一味,也有良好效果。正如古代药书《本草正义》中所说:“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疽,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症,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现据药理研究,本品有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并有解热功能。这足以证明数千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确属宝贵。近代临床报道,单用茵陈一味,每次30~45克,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32例,服药后能迅速退热,对黄疸消失和肝脾缩小亦有明显的效果。疗程平均7天,且无任何副作用。

                    用茵陈煮粥,古人早有记述。清·黄云鹄《粥谱》中载:“茵陈粥,逐水湿,疗黄疸。”这当中有个配合应用的奥妙。黄疸和肝炎患者,每多食欲不振,饮食减少。如单用茵陈煎服,虽可治疗黄病,但无以补充养分;单吃稀粥,固然对肝炎病人有一定帮助,可以补充水分,增加营养,但无利胆退黄的作用。用茵陈同梗米煮粥,寓补于治,治中兼补,药治与食治相结合,可收药半功倍之效。加白糖同煮为粥,既有保护肝脏的功用,又能矫茵陈之苦。病者即使在黄疸肝炎恢复期,坚持服食茵陈粥,对疾病的彻底痊愈,也有很大帮助。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清热药粥之天花粉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栝蒌根干者15~20克,鲜者30~60克,或用栝蒌根粉10~15克,梗米1~2两。

                      【功效主治】消热,生津,止渴。适用于热病伤津、口渴多饮,肺热干咳,消渴。

                      【煮制方法】将栝荌根煎汁去渣,或鲜者洗净后切片煎取浓汁,同梗米煮粥。

                      【粥义韶说】天花粉,古称栝蒌粉、白药、地楼、瑞雪,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多于春、秋采挖,但以秋季采者较好。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以河南省产量大,质量优,习惯上称作“安阳花粉”。入药以色洁白、粉性足、质细嫩、体肥满者为佳,色棕、纤维多者为次。

                      天花粉作为药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已被列为“中品”之药,说它“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认为:“栝蒌根,味甘微苦酸,酸能生津,故能止渴润枯,微苦降火,甘不伤胃。昔人只言其苦寒,似未深察。”通过临床实践,天花粉的作用主要是清热生津止渴,与生芦根的作用相同,但天花粉消热的力量虽较芦根为弱,而生津的作用则胜过芦根。因此,清热以生芦根粥为好,止渴以天花粉粥为优。《千金方》中载:“治大渴:深掘大栝蒌根,厚削皮至白处止,以寸切之,水浸一日一宿,易水经五日,取出烂奋碎研之,以绢袋滤之,如出粉法干之。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不限多少,取差(chài,同“瘥”,病愈的意思)止。“除用以治疗热病口渴外,对肺热咳嗽,燥咳咯血,也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用干热病口渴干咳症,煮粥宜稀薄,每天服食二次,2~3天为一疗程。大便泄泻的人不宜选用。

                      【来源】《千金方》

                      【参考资料】

                      《遵生八牋·卷十二》:“栝蒌根。深掘大根削皮至白,寸切水浸一日一换,至五、七日后收起,捣为浆末,以绢滤其细浆粉,候干为粉,和梗米为粥,加以乳酪食之,甚补。”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清热药粥之滑石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滑石20~30克,瞿麦10克,梗米1~2两。

                        【功效主治】清热消炎,通利小便。适用于急慢性膀胱炎引起的小便不畅,尿频尿急,淋沥热痛。

                        【煮制方法】先把滑石用布包扎,然后与瞿麦同入砂锅煎汁,去渣,入梗米煮为稀薄粥。

                        【粥义解说】滑石为硅酸盐类矿物,主要成分为硅酸镁。祖国医学认为,滑石甘淡性寒,沿利通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它具有利水渗湿,清热解谷的作用,为治疗小便短赤淋沥,暑热烦渴,夏季热泻等症的常用药物,特别是急件膀胱炎。近代已故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因热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瞿麦也是一味清热、利尿、涌淋的药物,主治“热淋”,小便不通,淋沥不爽,以及尿道刺痛等,与滑石同米煮为稀粥,可以增强疗效。《寿亲养老新书·卷二·妇人小儿食治诸方》中记载:“滑石粥,治产后小便不利淋涩。滑石半两别研,瞿麦穗一两,杭米三合,上以水三升,先煎瞿麦取二升半,滤去渣将汁入米煮如常粥,将熟入盐少许,葱白三寸,方入滑石末煮令稀积,所得分作三度食之。”此方可广泛应用于急性尿路感染的病人,不必限于“产后”的说法。如用于暑热烦渴,夏季热泻的病人,或防治中暑,可去掉瞿麦,单用滑石煮粥,也有满意效果。

                        【注意事项】滑石粥有通利破血的能力,凡怀孕的妇女禁用。治疗以3~5天为一疗程,每日分二次食用。

                        【来源《寿亲养老新书》

                        本书作者邹铉,号冰壑,又号敬直老人,元·大德中泰宁县人。邹铉一生注重养生,对食疗颇多研究,他编写了《寿亲养老新书》。全书分四卷,第一卷收栽了宋代陈直所著的《养老奉亲书》,卷二和卷三为保养、服药食疗等内容,这一部分共收药粥方34个。邹氏认为:“若有疾患,宜先详食医之法,审共疾状,以食疗之,食疗未愈,然后命药,贵不伤其脏腑也。”还指出:“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胖胃易化,谷气长存,若顿令饱食,则多伤满,缘衰老人,肠胃虚薄,不能消纳,故成疾患。”他在“食治养老序”中深有体会地说:“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况是老人之疾,慎于吐利,尤宜用食以治之。”滑石粥即选自《寿亲养老新书》中。

                        【参考资料】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食治烦热诸方》:“治膈上烦热多渴,导利九窍,消石粥方:滑石二两,碎,梗米一合,上以水三大盏,煎滑石至二盏,去渣,下米煮粥,温温食之。”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