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与用法
【方源】《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热,发大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也。喜寒恶热,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
【组成】 生地黄、当归身 各三分[各6g] 牡丹皮 半钱[9g] 黄连 六分,夏月倍之。[6g] 升麻 一钱[9g]
【用法】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主治及功用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功用】清胃凉血。
方解
君药:黄连直泻胃腑火,与升麻相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臣药:升麻清热解毒;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
佐药:当归养血和血。
使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
清胃散用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以清胃中积热,升麻散火解毒,并为阳明引经药。二者相伍,黄连得升麻,则泻火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无升焰之虞,二药清上彻下,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
运用
1.本方为治牙痛的常用方剂,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2.①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②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以清热生津;③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3.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可用本方治疗。
注意事项
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文献摘要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罗东逸:“阳明胃多气多血,又两阳合明为热盛,是以邪入而为病常实。若大渴,舌红苔黄,烦躁,此伤气分,热聚胃腑,燥其津液,白虎汤主之。若醇饮肥厚,炙煿过用,以致湿热壅于胃腑,逆于经络,而为是病,此伤血分,治宜清胃。方中以生地益阴凉血为君,佐之以丹皮,去蒸而疏其滞,以黄连清热燥湿为臣。佐之以当归,入血而循其经。仍用升麻之辛凉,为本经捷使,引诸药直达血所。则咽喉不清,齿龈肿痛等证,廓然俱清矣。”
临床报道:用清胃散加味治疗56例急性牙周炎,其中有23例曾在当地医院服中药及用西药抗菌消炎治疗效果不显而用本方,其余33例直接用本方治疗。全部病例均未配合局部冲洗和其他药物。结果牙痛和牙龈红肿消失,全身症状解除,半年以上不复发者32例,占57.1%。牙痛和全身症状基本消失,齿龈红肿明显消退,3个月内未复发者19例,占33.9%;服药期间牙痛和全身症状暂时缓解,停药2周以后又复发者4例,占7.2%;无效1例,占1.8%。多数患者服药3~5剂即痊愈(中医杂志,1985;7∶65)。
附方
【附方】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
组成:藿香叶七钱(5g)、山栀仁一钱(3g)、石膏五钱(5g)、甘草三两(9g)、防风 四两,去芦,切,焙(12g)
用法: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方歌: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