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散寒药粥之吴茱萸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吴茱萸2克,粳米1两,生姜二片,葱白二茎。

    【功效主治】补脾暧胃,温中散寒,止痛止呕。适用于脘腹冷痛,呕逆吞酸,中寒吐泻。

    煮制方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用梗米先煮粥,待米熟后下吴茱萸末及生姜、葱白,同煮为粥。

    【粥义解说】吴茱萸简称吴萸,为芸香科灌木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吴萸入药,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它的功能是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常应用于治疗肝胃不和所致的胃痛,呕吐,或泛酸吞酸,以及脾虚胃寒引起的肚腹冷痛,肠鸣泄泻等症。尤以止痛与止呕的功效更为显著。《食鉴本草》中说;“治冷气心痛不止,腹胁胀满,坐卧不安,用吴茱萸二分,和米煮粥食之。”用吴萸煮粥,一方面,吴萸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含多种挥发油,煮粥服食,可以减少吴萸对胃肠的刺激。另一方面,同煮为粥,可以延缓在胃肠内的吸收,缓缓发挥温中暧胃的作用,不至于“移易而过”佐以粳米和调味品生姜、葱白,又能补脾养胃,可收溫中补虚的效果。

    【注意事项】由于吴萸气味浓烈,温中力强,所以用量不要过大,宜从小剂景开始。以3~5天为一疗程,供早晚食用。一切热症实症或阴虚火旺的病入忌服。

    【来源】《食鉴本草》

    本书作者费伯雄,字晋卿,清代武进人,精于医,“名满江南北,活人甚多,著作多毁于兵火。”费氏家住孟河滨江,由于“诣诊者踵相接,所居遂成繁盛之区。”后人给予很高的评价:“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费氏一生勤于临床,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和“不趋奇立异”善于变通化裁古人有效方剂。尤其是对于食疗潜心探讨,他认为:“仲景治伤寒,尚时以饮食消息,矧虚劳一症,食物之疗养,与药物疗养并重,俗工仅解用药,已自矜炫,不知食物疗养适当,可以不药,即须用药,亦必以食物互助,俾奏全功。”费氏善于调理慢性虚劳病,究其绝窍,正是在上述食疗思想的指导下,“不肯使病家多服药,多延医,故除病情变幻者外,其调补之剂,可以一方服数十百剂,或服之终身。冀病者以食养得宜,克收病前病后之效。”所著《食鉴本草》一书,“若五谷菜蔬以及瓜果六畜等类,糜不毕具,种种详明,条条是道”。共收载药粥30方,并按“风”、“寒”、“暑”、“湿”、“燥”、“气”、“血”、“痰”、“虚”九门,进行了分类。吴茱萸粥即选自该书“寒类粥”中。

    【参考资料】

    《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九·食治门》:“治心腹冷气冲胁肋痛,吴茱萸粥方。吴茱萸,水浸去涎,焙干炒捣为末半两,米三合,上二味,先用水二升,下米入葱豉同煮,熟后下茱萸末一分,并盐少许,空腹食之。”

    《食医心鉴·论心腹冷痛食治诸方》:“治心腹冷气,又心刺肋痛方。吴茱萸末二分,米二合,葱白一握,切,上先煮粥熟下葱及茱萸末,和匀空心食之。”

    《本草纲目·第二十五卷》:“茱萸粥治心腹疼痛。”

    《粥谱·粥品五·植物类》:“吴茱萸粥,治心腹痛,七粒止。”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散寒药粥之椒面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力组成】蜀椒3~5克,白面粉2~3两,生姜二片。

    【功效主暖胃散寒,温中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心腹冷痛,胃寒呃逆或呕吐,以及遭受寒湿引起的肠鸣腹泻。

    【煮制方法】先将蜀椒研为极细粉末。每次取适量同面粉和匀,调入水中煮粥,后加生姜稍煮即可。

    【粥义解说】蜀椒,又名花椒、川椒、为芸香科梢物花椒的果皮,其果实名“椒目”,也供药用,功专利水消肿。

    蜀椒味辛性大热,有强烈的温中散寒作用。前人认为:“椒,纯阳之物,善散阴寒,能温中而止痛,暖脾而止泻。”对于胃寒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食欲不振、肠鸣、腹泻等,均有很好的效果。蜀椒同面粉煮粥,可增强补中暖胃的作用。据《普济方·卷二百五十八·食治门》载“椒面粥方,治久患冷气,心腹结痛,呕吐不能下食。蜀椒去目及闭口者一分,炒出汗,浸一宿,焙干末之,白面二两,上将椒末于面内拌匀,于豉汁中煮令熟,空腹食之。”在原方中加生姜一味,可以加强温中的力量,提高止呕的疗效。

    【注意事项】蜀椒为大热之品,并有强烈的辛辣气味,煮粥时用量不宜过大,且病愈即止,对一切热性病患者均不可选食。

    【来源】《普济方》

    本书为明朝初期周王朱橚及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所编。朱橚为明大祖朱元璋第五子,初封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朱橚“好学能文,留心民事,尝作救荒本草”。他博引历代名家方书,兼收其他传记杂说以及道藏佛书等有关资料,主编了《普济方》,故本书拥有明初以前广大人民的医疗经验。全书共426卷,1960论、2175类、778法、61739方。因此,从其内容来说,该书是我国历古以来最大的一部方书。其中257~259卷,均为食治门,对药粥的冤集极为丰富。全书按疾病分类,共收载药粥180方,对食治的重要意义,颇多论述:“安生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不明药者,不足以除病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者可谓良工。”他对于应用药粥治病,颇有研究:“米虽一物,造粥多般,色味罕新,服之不厌。须记远取净甜之水,细别粟米之精。山药、粟黄、蜀黍、红粳、白糯、辛仁、葱白、生姜、拌面、莱齑、皆可煮粥。故粟米百种,用一石令色味新,更改换翻腾做粥,温热调停,香异味奇,神清意乐,喜则气缓。治寺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椒面粥即选自《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九·食治门·食治心腹痛》中。

    【参考资料】

    《寿亲养老新书·卷一·食治老人诸疾方笫十四》:“食治老人脾胃虚弱,冷痛,泄痢无常,不下食,椒面粥方。蜀椒一两,熬捣为末,白面四两。上和椒拌之令匀即煮,空心食之,日一服,尤佳。”

    《饮食辩录·卷二》:“花椒粥:川产最妙,随处土产者亦可用,但宜陈耳,研末纤少入粥,主胸腹胀满,冷痢剌痛,又主蛔虫上膈,烦躁吐涎。”

    《本草纲目·第二十五卷》:“花椒粥辟瘴御寒。”

    《老老恒言·卷五》:“花椒粥,加炒面煮粥。温中暧肾,除湿,止腹痛。”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散寒药粥之荜拨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荜拨2~4克,胡椒1~3克,粳米2两。

    【功效主治】温中、散寒、止痛。适用于胃寒呕吐,食欲不振,脘腹疼痛,肠鸣泄泻。

    【煮制方法】先把荜拨、胡椒研为极细粉末用梗米煮粥,待煮沸后调入以上二味药末,再煮成粘稠稀粥即可。

    【粥义解说】荜拨与胡椒,均为温中散寒,治疗里寒病的常用药。荜拨为胡椒科植物荜拨的未成熟果穗,有一种特异的香气,味辛辣,以肥大、质坚实、味浓者为佳。中产于云南、广东,国外产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越南,中医认为,荜拨大辛大热而无毒,专入脾、胃经,可以温胃,散寒,下气,止痛。所以,《本草衍义》中就说:荜拨“走肠胃中冷气,呕吐,心腹满痛”。

    胡椒有黑、白之分。当胡椒果穗基部的果实,刚刚开始变红时,就剪下晒干或烘干,成为黑褐色,通称“黑胡椒”,以粒大、饱满、色黑、皮皱、气味强烈者为优;假如果实变成红色,采收后,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呈灰白色,称为“白胡椒”,以个大、粒圆、色白、坚实、气味浓烈者为好。胡椒在我国不仅是很好的调味品,用以增进食欲,而且早已供药用。据祖国医学文献记载,胡椒入胃及大肠经,功同荜拨,可以温中下气,治疗胃肠寒症,如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等。所以,用荜拨同胡椒一并煮粥,其温中散寒的力量颇强,而且与米配合,煮粥食用,还能够温中补虚,健脾暖胃。同时也能使荜拨、胡椒的散寒作用,缓缓发挥,以提高疗效。我们的祖先应用荜拨粥的食治方不乏记载。例如,清·何克諌《养生食鉴·卷下》中就说:“荜拨粥,治冷气。荜拨末二合,胡椒一合,和米四合,煮粥空心食之。”

    【注意事项】荜拨粥属大辛大热的药粥,凡一切实热症及阴虚有火者忌用。里寒病人一般以3~5天为一疗程,分早晚温热服食。

    【来源】《养生食鉴》

    【参考资料】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食治心腹痛诸方》:“治心中冷气,往往刺痛,腹胀气满,荜拨粥方,荜拨一分,胡椒,干姜,炮制剉,槟榔,桂心,以上各一分,粟米三合。以上,五味,捣罗为末,以水二大盏,水煮粥,候米熟,入药末三钱,搅令匀,每日空腹食之。”

    《食医心鉴·论心腹冷痛食治诸方》:“治心腹冷气刺痛,腹胀不能下食,荜拨粥方。荜拨,胡椒,桂心,各一分为末,米三合,上煮作粥,下荜拨等末,搅和空心食之。”

    《本草纲目》:“胡椒粥治心腹疼痛。”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散寒药粥之神仙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生姜3~5克,连须葱白5~7茎,糯米1~2两,米醋10~15毫升左右。

    【功效主治】发散风寒。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疼,发热,怕冷,浑身疫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以及百寒呕恶,不思饮食等症。

    【煮制方法】先用糯米淘净后与生姜入砂锅内煮一、二沸,再放进葱白,待粥将成时,加入米醋,稍煮即可。

    【注意事项】神仙粥治疗风寒感胃一定要乘热食用。最好服后盖被静卧,避免风寒,以微微汗出为佳。如属风热感冒,高热烦躁,怕热不怕冷的病人,不宜选用。在煮制方法上,米醋要后放,不宜久煮。

    【来源】《食物疗病常识》

    本书作者沈仲圭,是北京中医研究广安门医院的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所编《食物疗病常识》出版于1937年。神仙粥即载于该书中。

    【粥义解说】神仙粥是解除风寒感冒颇为有效的食治方。方中生姜,葱白既是群众常食之物,又是中医临床上惯用的中药。生姜的主要功用有三,其一是散寒,有发汗解表之功。其二是止呕,有温中暖胃之力。其三为解毒,能解半夏、南星及鱼蟹之毒。葱白主要用于驱除外感风寒之邪。生姜与葱白合用,可加强发汗的效果。米醋,古时称“苦酒”,是一种食用词味剂,尤以镇江香醋为好。中医说它有解毒作用。据近代临床报道,醋的确有很好的防治流行性感冒的功效。经试验,食醋蒸熏对流感病毒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对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肺炎双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5种细菌也有杀菌能力。三药合用,再加上煮制科学,治疗感冒,效果显著,无怪乎人们把它称作“神仙粥”了。据《食物疗病常识》中说:“神仙粥专治感冒风寒暑湿头痛,并四时疫气流行等症,初得病三日,服之即解。糯米半合,河水两碗,生姜五六片,于砂锅内煮一、二沸,次入带须大葱约五、七个,煮至半熟,再加米醋小半杯,入内和匀,乘热呷粥,或但饮汤,即于元风处睡,以出汗为度。”沈老对神仙粥治疗感冒,体会很深。他说:“此方以糯米补养为主,葱白、生姜发散为辅,而又以酸醋敛之,屡用屡效,非寻常发表剂可比。”这些都足经验之谈。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散寒药粥之桂浆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肉挂2~3克,粳米1~2两,红糖适量。

    【功效主治】补阳气,暖脾胃,散寒止痛。适用于肾阳不足,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阳萎,小便频数清长,脉搏微弱无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饮食减少,大便稀薄,呕吐,肠鸣腹胀,消化不良,以及寒湿腰痛,风寒湿痹,妇人虚寒性痛经。

    【煮制方法】将肉桂煎取浓汁去渣,再用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后,调入桂汁及红糖,同煮为粥。或用肉桂末l~2克调入粥内同煮服食。

    【粥义解说】肉桂,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大味”之一,是一种很好的调昧品。作为药用,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

    肉桂属樟科植物肉桂的树于皮及树枝皮,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肉桂的品种较多,常见的有官桂,企边桂、板桂三种。官桂是指栽培5~6年的桂皮;企边桂是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板桂则采自老年桂树。以上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

    肉桂性温热,有补元阳,暖脾胃,止冷痛,通血脉的功效。临床上适用于肾阳不足(又叫命门火衰),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泄泻等症;又可用于久病体弱,气血衰少,阴疽漫肿不溃或久溃不敛的症候,对风寒湿邪引起的腰膝冷痛,关节酸疼,妇女虚寒性经行腹痛,或宫冷不孕等,也颇有效验。对于肉桂的功用,明·倪朱谟《本草汇言》中总结的非常梢辟。他说:“肉桂,治沉寒痼冷药也。凡元虚不足而亡阳厥逆,或心腹腰痛而呕吐泄泻,或心肾久虚而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冲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膈满胀,或气血冷凝而经脉阻遏,借此味厚甘辛大热,下行走里之物,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宣导百药,无所畏避,使阳长则阴自消,而前诸症自退矣。”可见,凡一切虚寒性疾病,都可用肉桂来治疗。

    据现代报道,肉桂含有挥发油,称为桂皮油。它能兴奋神经,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活血、散寒的作用。还能刺激胃肠道粘膜,使消化吸收机能亢进,解除胃肠的痉挛性疼痛,增加胃液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排除消化道积气,抑制肠内异常发酵,这就是中医所说“暖脾胃”的道理。肉桂同米煮粥吃,古代医学文献多有记载。清·黄云鹄《粥谱·粥品五》中说:“桂浆粥:官桂熬水煮粥,祛寒,加蜜和中。桂子粥暖藏。”佳子即天竺佳的果头,也有“温中,暖胃,益肾,散寒”的作用。

    【注意事项】桂浆粥适用于寒症,凡实症,热症,阴虚火旺的病人忌食。一般以3~5天为一疗程,分早晚温热服食。

    【来源《粥谱》

    【参考资料】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治下焦风湿,腰脚疼痛不可忍,桂心酒粥方。桂心半两,末,好酒一升。上暖酒和桂心末,空腹分为二服,搅粥食之。”

    《食医心鉴·论五种噎病食治诸方》:“治胸膈气壅,结饮食不下,桂心粥方。桂心四分,茯苓六分,桑白皮十二分,上细剉,以水二升煎壹升去渣量事著米煮粥食之。”

    《养老奉亲书·食治老人诸疾方笫十四》:“食治老人噎病心痛,闷膈气结,饮食不下,桂心粥。桂心末一两,梗米四台淘研,上以煮作粥,半熟次下桂末,调和空心日一服,亦破冷气殊功。”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散寒药粥之茴香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小茴香10~15克,粳米1~2两。

    【功效主治】行气止痛,健脾开胃。适用小肠疝气,脘腹胀气,睾丸肿胀偏坠,胃寒呕吐,食欲减退,以及鞘膜积液,阴囊象皮肿,嵌闭性小肠疝,慢性胃炎,胃弱,胃肠,驰缓下垂,乳汁缺乏等症。

    【煮制方法】先煎小茴香取汁,去渣,入粳米煮为稀粥。或用小茴香3~5克研为细末,调入粥中煮食。

    【粥义解说】茴香有大茴香与小茴香两种,前者属木兰科,后者属伞形科。两者虽然功效大致相同,但煮制茴香粥,还是选用小茴香为好。

    小茵香是民间常用的调味品,中医说它具有理气、散寒、开胃、止痛的作用。为临床上用于治疗疝气的要药。还常用来治疗胃寒呕吐,腹疼胀满,睾丸肿痛偏坠,及受寒引起的恶心、不思饮食等症。近代研究表明,小茴香能键胃,驱风,兴奋,强壮,还有催乳,消疝气的功效。这是由于茴香是属于辛辣性的,吃了可以刺激胃肠血管,加强胃肠蠕动,缓解痉挛,促进气体排出,井能使精神兴奋,促进全身血液的流动,因而可以达到驱风散寒健胃的作用。对治疗慢性胃炎,胃肠驰缓下垂等症,也能收到较好效果。

    据临床报道,小茴香对治疗小肠疝,鞘膜积液和阴囊象皮肿确有疗效。例如,有人单用小茴香,治疗嵌顿性小肠疝26例,治愈22例,无效4例。据临床观察,一般在服药后半小时左右可见嵌顿内容自行复位,疼痛消失,而且发病时间愈短,效果愈好。如果1小时左右仍不见嵌顿绥解,须立即考虑手术治疗。此外,还有的单位应用小茴香治疗64例鞘膜积液患者,连用4天为一疗程,间隔2~5天,再服笫二疗程。经过l~6个疗程治疗,痊愈59例,进步1例,4例无效,阴囊象皮肿患者,多数须经4个疗程始能见效,除阴囊坚硬如石无效外,一般疗效尚佳,且无不良反应。

    用小茴香煮粥,是前人食疗治疝的好方法。清·尤乘《寿世古编·卷下·食治秘方》中记载:“茴香粥,和胃治疝,用小茴香炒,煎汤去渣,入米煮粥食。”除用于治疗疝气外,对一切寒性腹痛。均可食用。

    【注意事项】菌香粥属于散寒止痛性药粥,对一切实热病症及阴虚火旺的患者,不可选食。疗程以3~5天为宜,每天分二次乘热服用。

    【来源】《寿世青编》

    【参考资料】

    《饮食辩录·卷二》:“茴香粥。平肝和胃,治胸胁胀痛,疝气偏坠,研末入粥。”

    《饮食治疗指南》:“茴香粥。祛寒湿,和胃,止疝痛。主治食纳差,消化不良,鳝痛,脚气。茴香9克和米3两煮粥。”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茴香粥和胃治疝。”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散寒药粥之附子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制附子3~5克,干姜1~3克,粳米1~2两,葱白一茎,红糖少许。

    【功效主治】温中,补阳,散寒,止痛。适用于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泻,冷痢。或因大汗出以及大吐大泻引起的四肢厥逆,冷汗自出,口淡不渴,舌苔白,脉微细尤力,阳气哀弱的危重病人。

    煮制方法】将附子、干姜研为极细粉末。先用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后,加入药末及葱白、红糖同煮为稀粥。或用附子、干姜煎汁,去渣后,下米、葱、糖一并煮粥。

    【注意事项】附子有小毒,煮粥时应选用制附子,且从小剂量开始为妥。对于热症实症的病人,不可服食。一般以3~5天为一疗程,每日分一次温热食用。

    【来源】《太平圣惠方》

    【粥义解说】附子一药,始载于《神衣本草经》,因它附子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祖国医学认为,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一定的毒性,它有回阳补火,散寒止痛的作用。近代研究,它还有强心、升高血压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肾阳气不足所致的恶寒怕冷、手足冰凉,或四肢冷湿,脘腹疼痛,肠鸣泄泻,面色苍白,冷汗自出,舌苔淡白,脉搏微弱,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病。正如《医学启源》中说:“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根据老中医的临床经验,附子能够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一般认为应用本品,以脉微细无力或沉迟,舌苔薄白而舌质淡胖,口不渴,肢冷畏寒,大便稀海的情况最为适宜。

    干姜也为温中散寒的常用药品,适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脘腹冷痛,四肢厥逆,脉象微弱的病症,干姜与附子合用煮粥,其方药组成,实源于汉代名医张仲景的著名方剂“四逆汤”。《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载:“治冷痢,饮食不下,宜吃附子粥方,附子一分,炮制去皮脐,干姜一两(分),炮制,剉。上件药,捣细罗为末,每日空腹煮粥,纳药一(二)钱食之,以差为度。“附子、干姜同米煮粥食用,既能保持其药效,而且副作用小,易于吸收。由此可见,古人用药组方之妙。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散寒药粥之干姜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干姜1~3克,高良姜3~5克,粳米2两。

    【功效主治】温暖脾胃,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呕吐,呃逆,泛吐清水,肠鸣腹泻。

    【煮制方法】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油,再入梗米同煮为粥。

    【粥义解说】姜,原为民间常用药物,亦可为佐餐之品根据临床治病的需要,通过不同方法的加工炮制,分为生姜,煨姜,干姜,炮姜等数种,中医认为,生姜性温味辛,偏重于发汗,又能温中止呕,每多用于外受风寒及胃中寒饮的疾积;干姜发汗散外寒的力量已减,而偏于治疗里寒之症,故以温暖脾胃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毫无辛散寒邪的作用,只以温经止血和温中止泻为它的专长。因此,古代医家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说法,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熟,较生姜则不散,比干姜则不燥,其性质与炮姜略同而力较逊,专主温里而治胃部冷痛,泄泻等症。凡是在用姜煮粥食用时,可区别症情选用。干姜粥可温补脾胃,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所引起的脘腹冷痛,喜热喜按,呕吐消水,呃逆泛酸,食欲不振,肠呜泄痢的寒症。

    高良姜属姜科植物,功用与干姜相同,善于散脾胃寒邪而止冷痛。与干姜配合煮粥,既可增强暖胃散寒的作用,又能收到补养脾胃的效果。这就是药食配合应用的奥妙。据《寿世青编·卷下·食治秘方》中载“干姜粥。治一切寒冷气郁,心痛、腹胁胀满。用白米四合,入干姜、良姜各一两,煮熟食之。”所谓“心痛”,实际上是指胃痛而言,不可用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免耽误治疗。

    【注意事项】干姜粥用于慢性脾胃虚寒病人时,可以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做到待之以恒,方能收到明显效果。以3~5天为一疗程,早晚服食。尤以秋冬季节为宜,凡发热之时以及阴虚内热的病人,不可选用。

    【来源】《寿世青编》

    本书作者尤乘,字生洲,清代吴门(今江苏)人。曾向当时名医李中梓学习医学。后又“徧访诸名家,诣京师,参名宿,官太医院御前侍直者三年。”终于成为一代名医,以至“求治者盈门,积岁沉对无不立起。”在临床实践中,尤氏对食治极为重视,他认为:“五谷得五行之正气,人赖以养者也。盖饮养阳气,食养阴气,饮食无过,刚入于胃,变化精气,游溢于脾,上输心肺,阴阳和调,神乃自生,灌溉五脏,以为生生不息之机。”他特别反对暴饮暴食,指出:“强食则脾劳,强饮则胃胀,不知调摄,则又失乎古人立治之旨。卫生者鉴之。”尤氏在所著《寿世青编·卷下·食治秘方》中,共收录了药粥47方,干姜粥就是其中的一个。

    【参考资料】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治心腹冷气,往往结痛,或遇风寒,及吃生冷,即痛发动,高良姜粥方。高良姜半两剉,梗米二合,陈橘皮半分,汤浸去白瓤末,上以水三大盏,煎高良姜、陈橘皮,取汁一盏半,去渣,投米煮粥,空腹食之。”

    《饮膳正要·卷二》:“良姜粥。治心腹冷痛,积聚停饮。高良姜半两为末,梗米三合。上件,水大碗,煎高良姜至二碗,去渣,下米煮粥食之,效验。”

    《养老奉亲书·食治老人诸疾方第十四》:“食治老人冷气心痛,郁结两胁胀满。高良姜粥方。高良姜二两,切,以水二升月煎取一升半汁,青粱米四合,研淘。上以姜汁煮粥,空心食之,日一服,极益效。”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散寒药粥之川乌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生川乌头3~5克,粳1两,蜂蜜适量。

    【功效主治】祛散寒湿,通利关节,温经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及腰膝疫疼,风湿性关节炎。

    【煮制方法】把川乌头捣碎,碾为极细粉末。先煮梗米粥,煮沸后加入川乌末改用小火慢煎,待熟后加入生姜汁及蜂蜜,搅匀,稍煮一、二沸即可。

    【注意事项】川乌粥适于风湿性关节炎,须温服。对热症疼痛、发热期间以及孕妇忌服。另外注意不可与半夏、栝萎、贝母、白芨、白蔹等中药同时服食。

    【来源】《普济本事方》

    本书作者许叔微,字知可,真州(今江苏仪征)人,宋代医学家。曾任集贤院士,故人们又称他为许学士。许氏“遇有疾者,无问贵贱,诊候与药,不受其值,全活不可胜纪”,他著有《伤寒发微论》、《伤寒百症歌》、《伤寒九十论》。对汉·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有所发挥。晚年,他整理了“平生已试之方,并记其事实”,编著了《普济本事方》一书。全书共载有效药粥方3个,乌头粥就是其中之一。

    【粥义解说】川乌粥是防治关节炎的有效粥方。乌头有川乌与草乌之分,但在明代以前多统称为乌头。至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以后,始明确提出:“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是也。”此说与目前商品川乌头、草乌头的来源基本符合。但从性味、成分、功效、用法、用量来看,则无多大区别。根据许叔徵的经验,煮粥应选用川乌头为好。

    川乌头简称川乌,为毛茛科多年生棺物乌头的根块。是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我们的祖先对它的作用早有了解。如《珍珠囊》载:“去寒湿风痹,血痹。”李东恒说它“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等。但川马古称“大辛,大热,大毒”之品,近代研究亦研明乌头中的有毒成分为乌头碱,所以,在应用时必须注意安全。经药理试验证实,乌头经炮制与熟煮后,其乌头碱能被分解,所以其毒性亦随之降低,而医疗作用并不减弱。配合蜂蜜、生姜煮粥,更能解除乌头的毒性。《普济本事方·卷二》载:“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川乌粥法。川乌,生去皮尖为末。用香熟白米粥半碗,药末四钱,同米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茶脚许,蜜三大匙,搅匀,空腹啜之,温为佳。如是中湿,更入薏苡仁末二钱,增米作一中碗服,此粥大治手足四肢不随,痛重不能举者,有此症预服防之。”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四肢为四末”,所以许叔微在解释川乌粥时还说:“疾在末,谷气引风湿之药,径入脾经,故四肢得安。比阳剂极为有力,予常制此方以授人,服者良验。”可见,这些都是古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所取得的成功食治效方。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散寒药粥之荆芥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荆芥5~10克,薄荷3~5克,淡豆鼓(音chǐ,尺)5~10克,粳米1~2两。

    【功效主治】发汗解表,清利咽喉,退热除烦。适用于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心烦失眠,以及面神经麻痹初期。

    【煮制方法】先将荆芥、薄荷、淡豆鼓煎沸后五分钟(不宜久煎),取汁,去渣、另将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同煮为稀粥。

    【粥义解说】荆芥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梢物荆芥的茎叶及花穗,是临床医生治疗伤风感冒的常用药。根据中医理论,伤风感冒主要分为凤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荆芥是一味和缓的感冒药,无论风寒或风热感冒,均可选用,它有发汗、祛风、解表的功能,主要用于感冒发热,稍有怕冷,无汗头痛,咽喉肿痛等证。现代药理证实,荆芥有解热作用,因为它能旺盛皮肤血行,增强汗腺分泌的缘故。

    薄荷,原名“苛”,在古时候只当蔬菜,不作药用,所以在最早的医药书《神农木草经》和《名医别录》中,均未记载,直至唐朝才被列为药品。唐后历代医家,均把它作为发散风热的辛凉解表药,用以治疗感受风热,身不出汗,头痛目赤,咽喉红肿疼痛。

    淡豆豉是用大豆加工而成,有“斛表、除烦”的功用,常用于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胸中烦闷,虚烦失眠等症。由于豆豉的解表力量较弱,无论风寒或风热,均可配合其他解表药同用。

    三药煮粥服食,对一切感冒之症,均可选用。由于三药力量和缓,又有梗米扶助正气,所谓“祛风而不伤正气,发汗而无损阴液”。因此无论老幼体弱,均较适合。据原文《养老奉亲书·食治老人诸疾方第十四》中载:“食治老人中风,口面?偏,大小便秘涩,烦热,荆芥粥方。荆芥一把,切,青粱米四合,淘,薄荷叶半握,切,豉五合,绵裹,上以水煮取荆芥汁,下米及诸味煮作粥,入少盐醋,空心食之,常服佳。”这是借荆芥粥“祛除风邪”的功效来治疗面神经麻痹。对由于风寒之邪,伤及经络,引起的口面?斜,早期也可配合服食,但对真正的脑血管疾病而形成的中风偏瘫,则非本粥所能奏效的。

    【注意事项】由于荆芥、薄荷的有效成分均为挥发油,所以煮粥时间不宜过煎久煮。一般以2~3天为一疗程,每分二次,温热服食。

    【来源】《养老奉亲书》

    【参考资料】

    《饮膳正要·卷二》:“荆芥粥,治中风,言语蹇涩,精神昏愤,口面?斜。荆芥穗两、薄荷叶一两,豉三合,白粟米三合。上件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渣,下米煮粥,空腹食之。”

    《粥谱·粥品七·卉药类》:“荆芥苗粥。醒脾,去胃风,辟恶除风。”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养生药粥 养生药粥 关注:0 内容:112

    散寒药粥之防风粥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方组成】防风10~15克,葱白二茎,粳米1~2两。

    【功效主治】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适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摄冷,恶风,自汗,头疼,身痛,风寒湿痹,骨节酸楚,肠鸣泄泻。

    【煮制方法】取防风、葱白煎取药汁,去渣。先用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服食。

    【粥义解说】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者称“关防风”,品质最佳,以黑龙江产量为最大,其气微香,味微甘,以根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好。

    防风一药,顾名思义,是具有祛风止痛作用的药物,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邪,又能祛风湿而止疼痛。诚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说:“防风,治一身尽痛。”《本草汇言》也载:“防风,散凤寒湿痹之药也。”《本草正义》还说它“通治一切风邪,为风病之主药。”根据临床体会,防风的特性是微温而不燥,药性较为缓和,力量也较弱。因此,加以葱白协助其祛风止痛功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古人认为,防风“得葱白能行周身”,这也是经验之谈。防风、葱白同米煮粥,真可谓相辅相成,疗效倍增。据《千金月令》载:“正月防风以去四肢风:取防风二大分,煮取汁作粥。”所谓“四肢风”,可以理觥为四肢关节受了风寒而引起的游走酸痛。

    【注意事项】防风粥为缓弱的散寒药粥,对老幼体弱病人,均较适宜,若感受风寒较室时,还可加生姜三片同煮。防风粥应乘热服食,以少少出汗为好。

    【来源】《千金月令》

    本书作老唐·孙思邈(详见“羊骨粥”调)。

    【参考资料】

    《济生秘览》:“治时疾头痛发热者,连根葱白二根。和米煮粥,入酌少许,热食取汗即解。”

    《粥谱·粥品七·卉药类》:“防风粥治风邪头疼。”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