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什么是六淫辨证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风、寒、暑、湿、燥、火为天之六气,属于正常的气候变化。当人体正气不足,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或气候出现异常、剧烈变化,正气无法与之抗衡时,六气就成为致病原因,称为六淫。此外,疫疠亦属外感病证,故在此一并讨论。

    六淫(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证)发病特点有三:一为多有季节性,如冬多寒病、夏多暑病,且常与气候的急骤变化有关。二为六淫可单独为病,亦可数淫同病,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病,六淫尚可相互转化,如风寒化热、湿邪郁久化热、化燥等。三为病由外邪侵入所致,故发病之初常见表证,随病势发展而逐渐出现里证。

    六淫辨证之风证

    风为阳邪,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善行数变,具有发病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的特点。风邪致病常犯诸阳之首的头部、体表与上焦的肺脏,且病位不定,游走无常,发病迅速,变化快,风性主动,常见动摇不定的症状,如抽搐、振颤、麻木、 瘙痒、头晕目眩等症状。在临床上还有因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而出现上述症状,与外界风邪无关,称之为”内风”,将在脏腑辨证中详述,不属本章范畴。

    1.伤风:恶风、微发热,头痛,汗出、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失眠多梦、苔薄白,脉浮缓。

    2.风痹:四肢关节及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

    3.风水:发热、恶风、头面浮肿,小便不利。

    4.风疹:皮肤瘙痒,漫无定处,皮肤出现丘疹,或红或白,时隐时现,遇风加剧。

    5.风中于络:突然面部麻木不仁,口眼喎斜,甚则流涎。

    6.破伤风:外伤后颈项拘息,口噤不开,肢体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

    六淫辨证之寒证

    寒为阴邪,易伤人之阳气,其性凝滞,则气血不通,不通则痛。主收引则腠理闭塞、经脉拘急。寒邪侵袭人体,阳气不能卫外,以致邪气入侵致病。病变有伤寒、中寒之分。若寒邪伤于肌表,名曰伤寒;直中脏腑,名曰中寒。至于内寒,为机体阳气不足,属阳虚证,不入六淫范畴。但内寒与寒邪常相互影响,如阳虚内寒之人易于感受外感;而外寒侵入后,常使阳气受损,导致内寒发生。

    1.伤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或咳嗽气喘、鼻塞,脉浮紧,苔薄白

    2.中寒:呕吐清水,肠鸣泄泻,脘腹冷痛,痛剧急骤、遇寒加剧,苔白厚,脉沉紧或弦。

    3.寒痹:四肢关节疼痛,拘挛,屈伸不利,遇寒加剧

    六淫辨证之暑证

    暑为阳邪、其性火热,最易耗气伤津。心主火,暑邪亦属火,极易内传,伤及心营。暑必夹湿,常与湿邪相合为病。

    1.伤暑:身热,汗多,渴饮、溲赤、疲乏无力、舌红,脉虚数、或纳呆呕恶,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2.中暑:夏季高温突然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手足厥冷,口渴,呼吸急促、甚则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或大而虚。

    3.暑温:发病急骤,初起即高热,汗多,烦渴,舌红苔黄,脉洪数等热入气症状;传变迅速,重者多有神昏抽搐。

    六淫辨证之湿证

    四季之中,以长夏湿气最盛,故长夏多湿病。除季节因素外,居住环境潮湿也可致病。脾失健运而致的内湿,不属本章范畴。

    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之阳气。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阳。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其性重浊,粘滞不爽,病多缠绵难愈。湿性趋下,病多见下部症状,湿性弥漫,致病范围广泛,且易与它邪合病,如暑湿,寒湿,风湿等。

    1.伤湿:恶寒发热、头胀而痛,胸闷纳呆、脘痞、恶心,或口不渴,肢体困重酸楚,疲乏无力,苔薄白而腻,脉濡或缓。

    2.冒湿:头重如裹,肢体酸楚,周身倦怠等。

    3.湿痹:肢体关节肿痛酸楚沉重,屈伸不利。

    4.湿温:身热不扬,朝轻暮重,汗出而热不解,稽留不退,脘闷食少,便溏不爽,肢体困倦等。

    5.湿疹:又称浸淫疮,详见望诊之望皮肤。

    六淫辨证之燥证

    |


    1
    2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什么是六经辨证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 、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认识基础上,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之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里,进而传至脏腑。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化。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