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药方剂S 中药方剂S 关注:0 内容:1368

    十枣汤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十枣汤–《伤寒论》

    【方源】《伤寒论》。

    【异名】三星散(《普济方》卷三八〇引《傅氏活娶方)、大枣汤(《伤寒大白》卷三)。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

    【用法】上各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个,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水饮内停。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现用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肾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而体质尚实者。

    ①《伤寒论》: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表里未和者。②《金匮要略》:悬饮;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支饮家,咳烦胸中痛。③《宣明论):水肿腹胀,并酒食积胀,痃癖坚积,蓄热,暴痛,疟气久不已;风热燥甚,结于下焦,大小便不通;实热腰痛,及小儿热结,乳癖积热,作发惊风潮搐,斑疹热毒不能了绝者。④《普济方》引《傅氏活婴方》:积疳,遍身浮肿。⑤《妇科玉尺》:带下,湿而挟热,大便或泄或闭,小便塞,脉涩而气盛。

    【方论选录】①《内台方议》:下利呕逆者,里受邪也。若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者,又不恶寒,此表邪已解,但里未和。若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非为结胸,乃伏饮所结于里也。若无表证,亦必烈快之剂泄之乃已。故用芫花为君,破饮逐水;甘遂、大戟为臣;佐之以大枣,以益脾而胜水为使。经日;辛以散之者,芫花之辛,散其伏饮。苦以泄之者,以甘遂、大戟之苦,以泄其水。甘以缓之者,以大枣之甘,益脾而缓其中也。②《伤寒附翼》;仲景利水之剂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利或吐,或吐或利而无汗,病一处而已。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内走咽喉而呕逆,下走肠胃而下利。水邪之泛溢者,既浩浩莫御矣,且头痛短气,心腹胁下皆痞硬满痛,是水邪尚留结于中,三焦升降之气,拒隔而难通也。表邪已罢,非汗散所宜f里邪充斥,又非渗泄之品所能治,非选利水之至锐者以直折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矣。甘遂、芫花、大戟,皆辛苦气寒,而秉性最毒,并举而任之,气同味合,相须相济,决凄而大下,一举而水患可平矣。然邪之所凑,其气已虚,而毒药攻邪,脾胃必弱,使无健脾调胃之品主宰其间,邪气尽而元气亦随之尽,故选枣之大肥者为君,预培脾土之虚,且制水势之横,又和渚药之毒,既不使邪气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尽善也。用者拘于甘能缓中之说,岂知五行承制之理乎?

    十枣汤–《传信适用方》卷一

    【方源】《传信适用方》卷一。

    【异名】姜橘散(《普济方》卷一九八)。

    【组成】陈橘皮不拘多少(略去白,焙干,却以生姜自然汁浸之过二指以上,用银石器重汤慢火熬干,取出切,焙干)

    【用法】上为细末。预以隔年肥枣十个,用水一盏半,煎至一中盏,早晨暖枣汤热调药末三大钱,顿服。服药后剥枣热吃。

    【主治】诸疟。

    十枣汤–《万氏女科》卷二

    《万氏女科》卷二。为《金匮》卷下“甘草小麦大枣汤”之异名。见该条。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