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隋唐名医–巢元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隋唐名医–巢元方

    隋代太医博士。创“补养宣导”法。广泛运用导引法于医疗。撰《养生方导引法》,论述一千七百二十七钟病候,大都附“补养宣导”法,“以代药品”。如“风痹手足不随候”,其“补养宣导”法:“左右拱手,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对发展医疗体操有积极贡献。

    巢元方 隋代著名医学家,约生活于公元6-7世纪间。史书缺传,其生卒年及籍贯缺乏考证。隋·大业年间(605-618),他曾任太医博士,后升为太医令,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深的医学理论造诣。据《开河记》记载,公元609年,主持开凿运河工程的开河都护麻叔谋在宁陵(今河南境内)患风逆病,全身关节疼痛,起坐即头晕作呕,诸医诊治无效。隋炀帝命令巢元方前往诊治。巢元方诊后认为是风入腠理,病在胸臆。须用肥嫩的羊,蒸熟掺药食下,就可治愈。麻叔谋依方配药,蒸而食之,药未尽病就治愈了。巢元方又叮嘱他用杏酪五味并佐以羊肉,一天吃几枚,可使疾病不复发。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巢元方奉皇帝命令主持编撰了《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共67门,载列证候1739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证候。对疾病的治疗,一般并不论述,但也有部分疾病讨论了诊断、预后,以及导引按摩、外科手术为主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步骤。这与当时隋炀帝下令编纂的方书《四海类聚方》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即前者专述理论,后者专述治疗,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较为全面的医学配套著作,可惜《四海类聚方》早已佚失,使我们不得探其真面目。《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疾病病因、病理、证候的专著,并对隋以后两代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为历代医家所推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隋唐名医–孙思邈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他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背诵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称。到了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隋唐两代帝王屡次请他做官,他都“固辞不受”,而立志学医,他的这种认识,是从切身体验中得来的。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也跟他一样,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经过这样长期刻苦的钻研,他的医学造诣很深,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宋代林亿称道:“唐世孙思邈出,诚一代之良医也”。

    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共计二百三十二门,收方五千三百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首创“复方”。《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这是孙思邈对医学的重大建树,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辅相济,羽翼双飞的意思。此书共三十卷,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首载药物八百余种。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对学习、研究我国传统医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宋代郭思高度评价《千金方》,说:“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千金宝要》)。清代医学家徐大椿也认为该书“用意之奇,用药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医学源流论》)。这书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而且还影响到国外,如朝鲜,日本。公元六O八年,日本来中国学医的医生,就把《千金方》等方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汉医影响深远。

    由于孙思邈结合实践,虚心地广泛地学习各家之长,所以医学水平很高,有许多独特的贡献。其中,对脚气病的治疗最为擅长。脚气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B引起的。这种病多少年来折磨着江南一带群众。孙思邈在学习前人和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提出一个有奇效而又简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细辛、犀角、蓖麻叶、蜀椒、防风、吴茱萸等含有维生素B1的药物来治疗,用含有维生素B1的谷皮(楮树皮)煮汤调粥常服来预防,这在世界医学史也是非常先进的。欧洲于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二年,开始作脚气病的研究,而孙思邈早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已经详加论述,并掌握了正确的防治方法,比欧洲早了整整一千年。

    孙思邈特别重视妇幼保健,是创建妇科的先驱。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妇科三卷,儿科一卷,把妇儿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还打破当时医学界“各承一业”的陋习,主张用综合疗法治病。他说:“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他本人用药、用针、用灸都很精熟,对病人,不问“贵

    | 1 2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隋唐名医–张宝藏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张宝藏,字澹,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生活于公元六世纪。唐贞观年间(627~649),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京李世民患气痢,诸医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藏曾患此疾,服乳煎毕拨方而愈,他具疏此方以。太宗服药后,痢即全愈。宝藏因此授三品文官为鸿胪卿,是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隋唐名医–崔知悌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崔知悌,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约生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座于唐垂拱元年(685),享年70岁,崔氏出身宦族,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唐咸亨中(670~674)为尚书右丞。调露元年(679)官至户部尚书。

    崔氏素好岐黄之术,于政事之暇,喜从事医疗活动。擅长针灸,临床诊治,审病制方颇多新意,其著述以《骨蒸病灸方》最为著名,被收入《外台秘要》名为“灸骨蒸法图”,即世传崔丞相灸法。他的著述、文献可考的主要有《纂要方》十卷、《骨蒸病灸方》一卷、《产图》一卷,均已亡佚,可于《外台秘要》中见其梗概。另有《崔知悌集》五卷,《法例》二卷。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隋唐名医–张文仲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张文仲,约生于唐•武德三年,(620),卒于唐•圣历三年(700年)。唐御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为侍御医、后至尚药奉御。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究。他认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异。脚气、头风、上气,常须服药不断,其余则隋病情发动,临时治之。患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时节,要得通泄、即可不患重症,(《旧唐书•张文仲传第141,卷191,中华书局1975年月日第一版》,时武则天令其集当时名医共同编撰风气诸方,并诏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文仲撰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以表奏上。另撰《随身备急方》三卷和《法象论》一卷,均佚。《外台秘要》中可见其部分内容。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隋唐名医–韦讯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韦讯,道号慈藏,约生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卒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唐京兆府(今陕西关中)人,曾为道士,精医术,则天时(684~690)为侍御医,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虔纵齐名,曾奉诏与张文仲为苏良嗣诊疾。中宗景龙年间(707~710)任光禄卿,掌御膳食,时年已古稀,不久告老还乡。他施药济人,巡医于民间,常带一条黑犬随行。玄宗重其术,召其入官,擢官不受,回归故里,世仰为药王。玄宗赐号药王,死后配祀药王庙。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隋唐名医–王焘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隋唐名医–王焘

    王焘,约生于唐总章三年(670),卒于天宝十四年(755),(今陕西县)人,其曾祖父王珪为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其兄光大,司勋郎中。焘有二子,长子遂,曾为大理寺卿,次子遘,曾为苏州刺史。

    王焘幼年多病,年长喜好医术,其母疾病弥年,有感于不明医者,不得为孝子,遂立志学医,八世纪初他曾任职于弘文馆(唐代国家藏书处)长达二十余载,在此期间,他博览古代医学文献数千卷。凡所览阅之书,均遂条采摘记录,积累了大量资料。天宝年间(742~755)他因故被贬至房陵(今属湖北),后出守大宁。正值当地疾病流行,王氏取所录经方,亲施方药,疾者多获救治,遂立志编撰一部医方大全。于天宝十一年(752)著成《外台秘要》四十卷传世。他的另一部著作《名台要略》十卷,为《外台秘要》之简本,惜已亡佚无存。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隋唐名医–鉴真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4)。

    鉴真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云寺(后改名去兴寺)出家,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景龙初年(708)随师到洛阳、长安,屡从名师受教。开元元年(713)回到扬州时,他已成为对佛学具有较深造诣的高僧,任扬州大明寺主持。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并邀请高僧赴日弘法授戒。天宝元年(742))鉴真接受日本接连人邀请。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均未成功。第五次东渡失败后,62岁的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宏愿始终不移。唐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鉴真是我国第一位到日本开创佛教律宗的大师。当时日本天气皇、皇后、皇太子和其它高级官员都接受了鉴真的三师七证授戒法,皈依佛门弟子,唐乾元二年(759年,即日本天平宝字三年,鉴真在奈良效区创建招提寺,并著有《戒律三部经》刻印流传,是日本印板之开端。

    鉴真通晓医学,精通本草,他把我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热忱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日本天平胜宝八年),鉴真及弟子法荣治愈圣武天皇病,当时鉴真虽已双目失明,但他以口尝、鼻嗅、手摸来鉴别药物真伪,辨之无误,因此他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称为汉方医药始祖,日本之神农。日本医史学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

    鉴真于唐广德二年(764即日本天平宝字七年)五月六日圆寂。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题鉴真大和尚五字。《日本国见在书目》中,著录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又作《鉴真秘方》,其书久佚,佚文可以《医心方》中考见。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隋唐名医–王冰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卒于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曾“于先生郭于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自天宝九年(750)至宝应元年(762),历时十二年之久,注成《素问》24卷,合81篇,王氏对运气学说很有研究,其理论见解记述于补入的七篇大论的注释中,为后世运气学说之本。他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发挥,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治疗真阴之竭,则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迄今临床治则的名言。

    王氏另有《玄珠》一书,宋代己佚。世传还有《玄珠密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元和纪用经》一卷等,皆后人托名之作。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隋唐名医–刘禹锡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隋唐名医–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及医学家。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卒于会昌二年(842)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因担任过太子宾客,故称为刘宾客。

    禹锡自幼体弱多病,经常廷医服药。对医药颇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医。治病用药,讲求实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于将然之先,而以攻治为后”的预防思想,治病善用单方、验方,并重视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经验。他曾奉诏参加编撰本草和经方,著有《传信方》二卷,此书包括他在连州时,薛景晦送他的十通方及民间经验效方共五十余首,因每方皆有所据,故以传从为名。其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兼载急救内容,用药具有简、便、廉之特色。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隋唐名医–昝殷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隋唐名医–昝殷

    昝殷

    昝(zan)殷(797-860年),唐代著名妇产科专家,蜀(今四川境内)人,官至随军节度、成都医博士。于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开始收集有关闭经、带下、妊娠、坐月难产、产后诸证的医方,858年撰成《产宝》三卷,897年,周颋补益并序,现传本著《经效产宝》三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书,并有《医方类聚&gt等辑本。》

    另撰有《食医心鉴》三卷,为饮食疗法专著。

    (一)关于昝殷其人

    我国古代称妇科疾病为“带下”,意思是妇女带脉以下的疾病,古代称妇产科医生为带下医。战国名医扁鹊擅长各科,曾当过“带下医”。唐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妇产科有一些超越前人的论述。但作为妇产科的专家,要数唐代的昝殷了。他所编著的《产宝》,后经周颋增辑成《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妇产科专著。

    昝殷是蜀人,精于医理,通晓药物学,擅长产科,他在妇产科方面的成就,集中反映在《产宝》中。

    关于这部医书的问世,还有一段故事。约在大中七年853年,白敏中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驻守成都,总管现在四川成都平原及其以北、以西和雅砻江以东这一大片地区,负责辖区内的军、民、财政事务,也算是一位地方大员。他在外风光,权力无限,但回到家里心情就不舒畅了。他家里有患产乳病而濒危的病人,他非常着急,四处寻找妇产科名医。有人向他推荐昝殷,他亲自接待,并询问治疗妇产科急难病症的良策。昝殷一一回答,剖析精辟,白敏中深为信服,让他放手救治。经过昝殷治疗,白敏中家里产妇幸免于难。白敏中叹服昝殷医术高超,建议他总结妇科孕、产、病方面的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写成专著,向医界介绍,以利妇人。

    昝殷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总结自己在妇产科方面的经验,吸取医家之长,约于大中十二年(858年),昝殷将整理好的“凡五十二篇,三百七十一方”,交白敏中指教。白敏中赞叹昝殷医理精湛,在妇科方面医术高超,对妇产难题和病症都给出了灵丹妙药。白敏中将昝殷的371首验方赐名为《产宝》,并让他留在身边,随军治病,官为随军节度。《产宝》刊印成书后,得之者在临床中“医效神验”,但它在医界传播不广。后经周颋补益并序,增辑成《经效产宝》。

    《产宝》原书三卷,“凡五十二篇,三百七十一方”,现存《经效产宝》为三卷,四十一篇,三百七十四方。卷上论妊娠期杂病,包括安胎、食忌、令易产、恶阻呕吐、胎动不安、漏胞下血、心腹腰痛、伤寒热病、小便不利、下痢、身肿腹胀、产难诸疾、难产死生、难产令易产、死胎胞衣不出诸疾;卷中论产后诸疾,包括产后心惊中风、余血奔心、烦渴、淋病、虚赢、下痢、腰痛赢瘦、玉门不闭、中风、心痛、汗不止、冷热痢、烦闷虚热、血瘕、余疾痢脓血、小便赤诸疾;卷下论产后溲血便血、二便不通、寒热、咳嗽、气痢、血晕、无乳、乳痈、乳溢等病症;续编为周颋传授济急方论,濮阳李师圣施郭稽中论,产后十八论。书中创制了许多效验之方,还收集《小品方》《经效方》《必效方》《救急方》《古今录验方》张文仲及崔氏方,皆简易实用,故为当时医家所推崇。

    (二)妇产科方面的贡献

    昝殷主张妊娠期以养胎保胎为要,治疗上重视调理气血,补益脾肾。他对妊娠期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妊娠恶阻、心腹腰痛、伤寒热病、小便不和、水气身肿、下痢赤白、难产易产、产后诸疾 等,归纳成疾病症候,详细论述病因、病机或治疗大法,介绍具体病症的治疗方法,简单实用,在妇产科学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 用。

    对论妊娠反应,他在《经效产宝·妊娠恶阻呕吐不食方论》 中指出妊娠反应的各种症状:心中烦乱,头旋眼眩,四肢沉重懈怠,怕闻油腻,好吃酸咸果实,多卧少起,三四月多有气逆而产生呕吐的感觉,四肢关节不得自举者。所列妊娠反应症状,详尽而扼要。所附三首处方,

    | 1 2 3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隋唐名医–李珣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李珣,字德润,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于九、十世纪。李珣祖藉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隋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人称蜀中土生波斯。李珣兄妹可考者三人,珣为长兄。其妹李舜絃为蜀主王衍昭仪。其弟李玹,字延仪,人称李四郎,喜游历,好摄生,尤以炼制丹药为趣,倾家之产不计,以鬻香药为业,曾为王衍的太子率官。

    李珣对药学颇有研究,他曾游历岭南,饱览南国风光,认识了许多从海外传入的药物。著有《海药本草》六卷,以引述海药文献为特点,据现存佚文统计,全书收录药物124种,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如:安息香、诃梨勒出波斯,龙脑香出律因,金屑出大食国。此外书中记述了药物形态、真伪、优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法、禁忌、畏恶等。有些条文兼载药名解释。书中收载的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为当时其它本草著作所未载。惜原书至南宋已佚,其内容散见于《政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著作中。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隋唐名医–韩保升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韩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生活于公元十世纪,生平籍贯史书无载。后蜀主孟昶在位时(934~965),他任翰林学士,曾奉诏主修《本草》。他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效,以《新修本草》为蓝本,参考了多种本草文献,进行参校、增补、注释、修订工作,编成《蜀雹广英公本草》,简称《蜀本草》,共二十卷,附有《图经》,由孟昶作序,刊行于世。

    《蜀本草》内容较苏敬的《新修本草》更为详尽。惜原书己亡佚,其文多为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采录,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