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 关注:0 内容:1409

    天花粉的炮制方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天花粉又名栝楼根、花粉。载《神农本草经》。系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段或纵剖成瓣,干燥。

      【炮制方法】《肘后备急方》:“薄切,炙。”《产乳集验方》:“烧灰。”《圣济总录》:“捣碎。”《小儿药证直诀》:“用慢火炒焦黄色。”《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蜜炙。”《洪氏集验方》:“火煅存性。”《丹溪心法》:“洒洗。”《疮疡经验全书》:“去油色。”“酒拌炒。”《普济方》:“酒浸一宿,焙。”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分别浸泡四五成透时,捞出,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呈类圆形厚片,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有黄色筋脉点(导管),略呈放射状排列。周边黄白色或淡棕色。质坚,细腻。无臭,微苦。

      【炮制作用】性味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功能。净制切片后使药物洁净,利于溶出药效成分,便于制剂与调剂。本品多生用,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如治肾虚消渴的救活丸(《卫生家宝》);治大风疾内热积毒的解毒丸(《古今医统大全》);治疬核不拘久近,已破未破的四妙散(《仙拈集》)。生栝楼根,捣绞取汁,时时服之治热病烦渴,诸藏不安(《太平圣惠方》)。

      【炮制研究】天花粉宋代有火炒焦黄色(《小儿药证直诀》)、烧灰(《证类本草》)、蜜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酒拌炒(《疮疡经验全书》)。元、明有酒洗(《丹溪心法》)、焙干(《普济方》)、茯苓皮煮(《普济方》)、薄荷制(《本草通玄》)、制粉(秋冬采根去皮,寸切,水浸,逐日换水,四五日取出,捣泥,以绢袋滤汁澄粉,晒干用)(《本草纲目》)、姜汁浸(《仁术便览》)。清代有乳制(《本草述》)、炒黄(《幼幼集成》)、竹沥制(《良朋汇集》)。炮制作用论述有:药性虽冷,炒焦用之,乃温也(《小儿药证直诀》)。治偏氙酒浸微煎,如法服之,住痛如劫(《本草蒙筌》)。千金方粉法,治消渴饮水(《本草纲目》)。澄滤令极细粉,去水服方寸匕或作粉粥食之润燥补虚用之(《本草原始》)。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
      中药鉴别 中药鉴别 关注:0 内容:661

      天花粉的鉴别方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天花粉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栝楼根”。“天花粉”,始见于《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今用栝楼根作粉,……如作葛粉法,洁白美好。”天花粉具有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的功能,用于热病烦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消乳痈,疮疡肿毒,痔瘘,皮肤湿疹,汗斑及热淋小便短数等症。

        来源 1.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lowii Maxim.的干燥块根。

        2.为葫芦科植物双边栝楼Trihosanthes rosthorrnii Harms的干燥块根。

        产地与分布 1.栝楼根主产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以河南安阳产量大、质量最好,习称“安花粉”。

        2.双边栝楼根主产于山东、四川等地。

        这两种药材均是以块大、色白、粉性足、质坚而细腻、筋脉少者为佳。

        快速鉴别 1.栝楼根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长8~16cm,直径1.5~6cm。表面白色、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凹陷的横长皮孔。有的残存黄棕色外皮。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纵剖面白色或淡黄色,可见黄色条状的筋脉纹。横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散有黄色筋脉纹点及导管群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淡微苦。

        2.双边栝楼根根似栝楼根,但有时呈藕状,皮色略深,呈灰棕色,有网状皱纹,纤维较多,粉性稍差。去皮的根表面显浅灰黄色或棕黄色,断面淡灰黄色,粉性稍差,筋脉较多。气微,味苦涩。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基础 中药基础 关注:0 内容:9786

        天花粉的功效与作用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10~15g。

          注意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备注

          (1)用于肺热燥咳,热病伤津、口渴等症。本品能清肺润燥,生津解渴。故临床上用于肺热燥咳,可与沙参、麦冬等配伍;用于热病伤津及消渴等症,可与麦冬、知母等配伍。

          (2)用于痈肿疮疡。本品对疮疡未溃者有消肿作用,已溃脓出不畅者有排脓作用,但均以热毒炽盛者为宜,常与连翘、蒲公英、浙贝母等药同用。

          摘录

          《中国药典》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