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名家名著 名家名著 关注:0 内容:66

    王惟一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生平】

    王惟一(约公元987~1067年)又名王惟德,正史未载其传,宋代著名针灸医家。宋仁宗时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熟悉方药针灸。

    【佚事】

    宋时,针灸学非常盛行,而那时的针灸医书,由于辗转传抄,对人体全身的经络、俞穴部位和名称,脱简错讹、疏漏之处很严重,用以指导临床时往往出现不应有的事故,所以针灸医籍亟待整理。天圣初年(1023年),朝廷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在医官院任职的王惟一去完成。

    王惟一精于《内经》、《难经》中的针灸理论,广泛收集各家对针灸医学的见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于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奉敕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附有《穴腧都数》一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名《新铸铜人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宋仁宗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给后代”,于是刻有《铜人针灸图经》的七块石碑流传于世。

    为了使穴位固定,不致再出现错误混乱,同时使《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图有文,并与铜人一起陈列,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便于人们学习和研究,朝廷又命王惟一铸造针灸腧穴铜人模型。接旨后,王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铸成后,仁宗赞口不绝,把它当作一件精湛的艺术品,下令把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让医生们学习参考;另一座放在宫里供鉴赏。

    【学术成就】

    王惟一对针灸医学的贡献有三,一是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是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是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碑上。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全书共三卷,公元1026年成书。书中共三百五十四个穴位,由于该书要作为官方标准公布于世,故对历代腧穴定位作了不少校勘考证。王氏在总结腧穴的基础上,统一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归经。按十二经脉联系起来,注有穴位名称,绘制成图,为铜人注解。书中详述各个针灸穴位间的距离长短,针刺的深浅尺度,以及主治、功效等项,图样完整,内容丰富,经穴较多而系统,是我国古代针灸典籍中一部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

    王惟一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结合前人及本人的经验,扩大了腧穴的主治功用,进一步完善了经穴主治理论,增强了腧穴的临证作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较早的医籍相比,在腧穴主治方面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原书共为三卷,现早已亡佚。公元1186年,有人对此书几经增删后,改编成为五卷,更名为《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如今所见即为此本。

    王惟一创制铜人也是对针灸学术发展的又一大突出的贡献。王惟一所设计的铜人,在脏腑的布局,经络的循行,穴位的精确等方面,不仅科学性强,而且工艺水平相当高。他选择了精制的铜,铸成和一般人大小相似的人体,里面装有铜铸成的脏腑,躯壳表面刻有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每个穴孔内装满水银,外封黄蜡,以防水银流出。应试者,当老师出题针刺某穴,或提问何病症该针何穴时,学生照题试针。若针得正确,一进针水银便会流出。若针得不对,就刺不进去。后人受他的启发,也作过不少铜人。铜人的铸造,对我国医学的发展,尤其对针灸学和针灸教学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故为历代针灸学家所推崇,及至现代仍有突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