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麝香暖跻膏)
【药物】当归4克,白芷4克,乌药4克,小茼香4克,大茼香4克,香附4克,木香2克,乳香1克,没药1克,丁香1克,肉桂l克,沉香l克,麝香0.15克。
【制法】该膏为成药,制法略。
【用法】烘热,敷于神阙穴,适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胃腹疼痛或胀满。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也可用于腹泻。
2方(温中散寒散)
【药物】吴萸50克,小茼香75克,干姜50克,公丁香50克,肉桂30克,胡椒5克,栀子20克,硫黄30克,华拨25克。
【制法】烘千,共研为细末,过筛,装瓶贮备。
【用法】取药粉适量,加面粉少许,开水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胶布固定,外用暖水袋褽之。贴药后局部呈蓝青色,不久可消失。用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胃腹疼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还可治小儿消化不良、腹泻、急性胃肠炎(虚塞型)、肠梗阻、产后小便不通、寒抽等,用药后,腹内可有窜气感。
3方
【药物】艾叶适量。
【制法】揉碎成艾绒,连同碎末,用酒炒热。
【用法】纱布包裹,敷神阙穴,直至痛缓为止(外加暖水袋熨之更炒)。用于胃痛偏寒者。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4方
【药物】白芷60克,小麦面粉15克。
【制法】将白芷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和面粉调均匀,生姜汁或醋调成膏。
【用法】纱布包裹,敷于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用于寒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5方
【药物】胡椒2克,白芥子4克,鲜生姜30克。
【制法】前两味药研为细末,过筛,和鲜生姜共捣为药饼。
【用法】纱布包裹,敷神阙穴,胶布固定。用于寒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6方
【药物】干姜、附子、川乌、良姜、吴萸、官桂各等份。
【制法】烘干,共研为细末,用醋调成膏。
【用法】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用于虚寒胃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7方
【药物】雄黄、朱砂、木香、沉香、丁香、肉桂、罂粟壳各等份,麝香少许。
【制法】烘干,研为细末,过筛,用乳调成膏,摊于牛皮纸上。
【用法】膏药中心放麝香少许,或麝香放入脐内,纱布包裹,覆盖子麝香上,上盖铝纸、纱布,胶布固定,外加热敷。用于寒性胃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本方亦治呕吐、噎膈、虚寒痢、疝气。原出《理瀹骈文》,治九种心胃痛。
8方
【药物】党参,炮姜,肉桂,附子各适量。
【制法】烘干,共研为细末,用醋或开水调成膏。
【用法】纱布包裹,敷神阙穴。用于虚寒胃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9方
【药物】鲜吴萸叶、鲜橘叶、菖蒲、小茴香根各等份。
【制法】共捣如泥,加白酒适量,烘热。
【用法】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外盖铅纸、纱布,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熨之,1次30~60分钟,1日3次,用于寒性胃痛,效果良好。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10方
【药物】吴萸叶、橘子叶、香薷叶各60克,大葱120克。
【制法】上药共捣如泥,烘热。
【用法】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外用暖水袋熨之,1次30~60分钟,1日数次,痛止为度。用于寒性胃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11方
【药物】仙人掌适量。
【制法】去刺捣烂,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胶布固定。适用于热性胃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12方(二龙膏)
【药物】活甲鱼480克,鲜览菜480克,三棱30克,我术30克,乳香90克,没药90克,肉桂16克,沉香16克,麝香6克。
【制法】先将甲鱼(杀死)、宽菜入油内炸焦,取出甲鱼切碎和三棱、我术(捣成碎块,先油浸数日)再入锅内,炸枯去渣,沉淀过滤,黄丹收膏;候温,加入余药(均研为极细末)。
【用法】摊膏于布上,贴神阙穴。用千淤血型胃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本方为成药,能消积化痔,用于气滞淤积引起的积聚疮块,胃腹胀痛,面色萎黄,消化不良等症。其具体制法,参考膏药的制法。.
13方
【药物】防风、白芷、龙涎香、细辛、薄荷脑各适量。
【制法】研为细末,调为糊剂。
【用法】敷置于肚跻上,以塑料薄膜或胶布固定,痛止即可取去。
【出处】《中级医刊》。
14方(健脾膏)
【药物】黄苠20克,党参15克,白术120克,获笭60克,山药20克,炙草20克,半夏60克,陈皮20克,香附60克,木香15克,六神曲、麦芽焦山格、积实各60克,黄连、吴萸、白寇仁、益智仁各20克,当归、白芍各60克(有的加苍术、大黄各60克,黄芩、厚朴、嫔椰各30克)。
【制法】将上药用麻油熬,黄丹收膏。
【用法】敷神阙、中院穴。用于胃痛腹胀,不思饮食,泄泻等症。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中院穴在剑突与跻连线中点,即跻上4寸。此方源出《理渝骈文》。
15方(拔火罐法)
【用法】在跻部拔火罐,每次15-30分钟,每1-3日1次。
【疗效】治愈数十例虚寒性胃痛。
【出处】《上海针炎杂志》(3):39,1987。
【备注】跻部拔火罐还可治疗哮喘、久泻、荨麻疹等。
16方
【药物】大黄、元明粉、枙子、香附、郁金各30克,滑石60克,甘草、黄芩各15克。
【制法】共为细末,姜汁调成糊膏状。
【用法】敷肚跻或胃院部。用于胃热痛。
【出处】《理瀹骈文》。
17方(药灸神阙法)
【药物】黄芪、党参、丹参15克,当归、白术、白芍、枳壳、生姜末各10克,升麻、柴胡各6克(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10克,大便溏者加焦六曲10克)。
【制法】上药(除生姜外)焙干,共研细末和匀,装瓶备用。
【用法】将药末10克左右填神阙穴,铺平呈圆形,直径约2~3厘米,再用8×8(厘米)胶布贴紧。每隔3天换药末1次,每天隔药艾灸1次(药与艾之间放一圆形金属盖),艾条长约1.5厘米,连灸3壮,以1月为l疗程。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
【验案】患者,男,52岁,干部。几年来常有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手足怕冷,泛吐清水,食后上腹饱胀,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边有齿龈,苔薄白,脉细弱。钡透及胃镜检查均为胃炎。曾有便血1次。经中西药治疗未见好转,改用上法治疗,1个疗程后胃脘部隐痛及饱胀感消失,再治2个疗程,钡透及胃镜检查胃黏膜正常。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备注】还可用于脾虚所致之胃下垂、泄泻、带下等病症。
18方
【药物】生黄芪60克,桂枝30克,炒白芍45克,元胡30克,炙甘草15克,生姜、大枣(去核)各适量。
【制法】上药除生姜、大枣外,余药共研细末,瓶贮备用。
【用法】每取5克,加生姜1片、大枣1枚共捣烂成饼状,覆脐部,胶布或绷带固定,3~5日换药1次,1个月为1疗程。用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的胃痛。
【出处】高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