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脐疗临床 脐疗临床 关注:0 内容:232

    小儿腹泻脐疗方一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1方(三香散)

    【药物】丁香、木香、小茴香、吴萸各30克,食盐250克。

    【制法】将前4味药捣碎,与食盐混合,放铁锅内共炒,以能闻到香味为度,不可炒焦,迅速放入黑布袋内(20xl0平方厘米大小)。

    【用法】放肚脐上,上盖毛巾等物,以免热量迅速下降,约半小时即可,每天1次,每料药物可用3天。

    【疗效】治83例,痊愈48例,显效13例,好转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5.5%。

    【验案】患者,男,3个月。腹泻2个月,以中西药物治疗效不显。大便3~5次日,面黄肌瘦,神情呆滞,哭声低微,腹中雷鸣之声可闻,腹呈舟状,指纹淡红,舌淡苔白。用上药1剂,大便已成形,继用1周病愈。

    【出处】《陕西中医》。

    2方(止泻散)

    【药物】肉桂、白大川、干姜各30克。

    【制法】研细末,备用。

    【用法】每用3~5克,用藿香正气水或生姜汁调成厚糊状,放肚脐上,用伤湿止痛膏封盖,用于小儿腹泻。

    【疗效】运用上法并配合推拿,艾灸足三里、天枢穴,治124例,1天治愈者21例,2天48例,3天44例,总治愈率为95.5%。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4):47,1990。

    3方(腹泻灵)

    【药物】木香、肉桂、丁香各等量。

    【制法】研细末。

    【用法】每用5~6克,醋调外敷肚脐,24小时换药1次,3日为1疗程。用于婴幼儿腹泻。

    【疗效】治130例,痊愈97例,占74%;好转18例,占13.8%;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8.4%。

    【出处】《河北中医》。

    4方(丁桂散)

    【药物】丁香、肉桂等量。

    【制法】研为末。

    【用法】每次用2~3克,用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

    【用法】涂脐上,伤湿解痛膏覆盖,每日1次,连用3日为1疗程。用于风寒泻。

    【疗效】治疗234例,痊愈188例,好转4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8%。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5方(三黄粉)

    【药物】黄连、黄芩、黄柏各等份。

    【制法】为细末。

    【用法】用大蒜液调成糊状(每次用5克),涂脐上,蜡纸覆盖,纱布带固定,每日1~2次,3日为1疗程。用于湿热泻。

    【疗效】治疗138例,痊愈43例,好转7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4.8%。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9):17,1987。

    6方

    【药物】芒硝20克。

    【制法】研细末。

    【用法】敷脐,纱布固定,每日2次,3日为1疗程;夹有寒湿者加丁桂散3克;夹有湿热者加三黄粉5克。用于伤食泄泻。

    【疗效】治疗208例,痊愈127例,好转52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86.1%。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7方

    【药物】丁香、肉桂各1.5~2.5克,暖脐膏1张。

    【制法】丁香、肉桂研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

    【用法】涂脐上,暖脐膏覆盖,每日1次,5日为1疗程。用于脾肾阳虚泄泻。

    【疗效】治疗83例,痊愈61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0-/0。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8方(苍藁散)

    【药物】苍术30克,藁本15克。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取适量用唾液调和,纳脐中令满,膏药或胶布固封,24小时换药1次。用于风寒泄泻。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9方

    【药物】朴硝60~120克,苍术2~5克。

    【制法】苍术研细末。

    【用法】先用朴硝罨于脐腹部,布帛扎紧,6~12小时后取下;再用苍术适量,用唾液调和,填脐中令满,用膏药或胶布固定,1~2日换药1次。用于伤食泄泻。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0方(桂术散)

    【药物】肉桂、苍术各等份。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用唾液调和,封脐,24小时换药1次;同时可配合艾条炎足三里穴。用于脾虚泄泻。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1方(止泻膏)

    【药物】炒苍白术、车前子、云笭、煨诃子、炒政米各10克,吴萸、丁香、胡椒、炒山棺各6克。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取适量用香油调如花生米大小,塞脐窝,胶布固封,每日1换。用于婴儿慢性腹泻。

    【疗效】此为祖传验方,李长远治疗30余例,治愈率达95%以上,一般2~3次即痊愈。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12方(敷脐散)

    【药物】雄黄3克,黄丹3克,银朱1克,巴豆仁9粒。

    【制法】生姜包雄黄放瓦片上文火焙30分钟,同银朱、黄丹、巴豆共研细粉,制成细颗粒装瓶备用。

    【用法】将脐眼用湿温棉球轻擦净,撒少许药物于内,胶布贴盖,24小时后取下。用于小儿寒性泄泻。

    【疗效】治疗65例,敷药1~3天,痊愈58例,显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9%。

    【验案】患者,女,2岁,1987年3月27日就诊。腹泻呕吐5天,大便日行5~6次,色淡有沫。臭味不大,一日呕吐2~3次,多为不消化物,纳差。查体:体温36C,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舌淡红,苔白稍厚,轻度腹胀,肛门不红。诊为寒性泄泻、呕吐。用敷脐散1次,当日泄泻、呕吐皆止。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13方

    【药物】干姜20克,艾叶20克,小茴香20克,川椒15克,鲜姜30克。

    【制法】前4味药共为细末,加入鲜姜捣烂,装入纱布袋内。

    【用法】敷脐,上以温水袋温之,保持温度,昼夜连续,5天为1疗程;腹胀不矢气者加荜茇9克,小便少者加大葱白茎7根,大便有黄黏液,呕吐痰涎者加大蒜5瓣。用于小儿腹泻。

    【疗效】治疗98例,l疗程痊愈者12例,2疗程者58例,3疗程者23侈1;治愈率为94%。

    【出处】《中医杂志》。

    14方(小儿暖脐膏)

    【用法】将小儿暖脐膏温热化开,对脐孔贴之,胶布固定4周,3天换药1次;同时配合针刺长强、足三里(双),不留针,每日1次,以9天(贴3次)为限。用于婴幼儿虚寒型腹泻。

    【疗效】治疗312例,痊愈288例,无效24例,痊愈率为92.34%。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5方

    【药物】苍术15克,吴萸15克,丁香3克,胡椒1克。

    【制法】研细末,备用。

    【用法】取适量用香油调成糊状,摊敷脐部,纱布或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用于婴幼儿腹泻。

    【疗效】治疗90例,治愈8l例,占90%;好转6例,占7%;无效3例,占3%;总有效率为97%。

    【验案】患者,男,10个月。腹泻l周,每日3~9次,呈稀糊状或水样,色黄绿色,夜啼,有溢奶和轻度呕吐,口服黄连素、乳酶生等药,一直未见好转。诊断:单纯性消化不良。用上法治疗2次,显著好转,又继敷2次痊愈。

    【出处】《中国针灸》。

    16方(五倍子膏)

    【药物】五倍子15克,枯矾10克,黄蜡30克。

    【制法】先将五倍子、枯矾研细末,越细越好,将黄蜡置小锅内加温熔化,再入五倍子、枯矾末,边放边搅,搅匀后待凉备用。

    【用法】先用温水将脐眼洗净,取膏药1克,放于4×4厘米胶布上,文火化开,贴于脐眼上,每日1贴,并热敷两次,以利药物吸收。用于小儿腹泻。

    【疗效】一般贴1次即愈,最多3次,屡用屡效。

    【验案】患者,女,2岁。患痢疾用庆大霉素等治疗8日,脓血消失,但每日大便仍10余次,为水样,镜检仅有少数白细胞。即单用五倍子膏贴脐,次日大便减为4次,贴3次而愈。

    【出处】《江西中医药》。

    17方(木鳖膏)

    【药物】木鳖子2个,白胡椒2粒,丁香4粒。

    【制法】将木鳖子煨熟去外壳,与白胡椒、丁香一起研末,与凡士林一起捣成膏状。

    【用法】敷于脐中,再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固定3天。用于小儿泄泻。

    【疗效】治疗so例,痊愈4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一般1~4次即可收效。

    【验案】患者,男,7个月。泄泻月余,大便日行7墙次,为不消化食物及黄绿色稀

    便,尿少。镜检:有脂肪滴,无脓血细胞。西医诊断为消化不良,曾服用西药效不佳。症见面色无华,四肢消瘦,舌质淡,苔白滑,指纹气关沉淡。用木鳖膏贴脐3天,诸症悉减,精神好转,续贴1周而告愈。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2):56,1987。

    18方

    【药物】巴豆1粒。

    【制法】去壳研末,用白蜡烛少许熔化,将巴豆末掺入。

    【用法】趁热放入脐中,胶布固定,约6小时后去掉,如1次不愈,可续用1~2次。用千婴儿腹泻。

    【验案】患者,女,8个月。腹泻稀水样、蛋花样大便2天余,1日6~8次,伴有低烧,诊断为“消化不良性腹泻”。经注射复合维生素B,口服胃蛋白酶等不效,即予上法,嘱多喝盐糖水,次日即愈。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4):4,1988。

    19方(止泻散)

    【药物】黄连10克,黄芩15克,砂仁、米壳各6克,焦山棺20克,五倍子5克。

    【制法】将上药研末,混匀装瓶备用。

    【用法】取药粉适量,以陈醋调成糊状,填满脐窝,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后去掉,一般贴2次即愈。用于小儿腹泻。

    【验案】患者,男,2岁。腹泻2天,日泻稀水样便10余次,伴纳差腹痛,哭闹不宁,查指纹紫暗。予止泻散贴脐1次,大便减为每日3次,质渐变稠,续贴2次而愈。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备注】名“止泻散”者不止1方,而药物不同。

    20方(止泻散)

    【药物】吴茱萸60克,苍术70克,白胡椒20克,肉桂30克,枯矾30克。

    【制法】上药分别研成细末,混匀,过80号目筛即成,瓶装密封,放干燥处。

    【用法】先用淡盐水将脐部洗净擦干,然后取药粉5~7克,以老陈醋调成糊状,置脐部,外用麝香虎骨膏固定,每隔24小时更换1次,连用5次为1疗程。用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腹泻。

    【疗效】治疗85例,用药1~2个疗程,痊愈73例,显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

    【出处】《光明中医》。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
    脐疗临床 脐疗临床 关注:0 内容:232

    小儿腹泻脐疗方二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21方(止泻散)

    【药物】吴茱萸、公丁香各30克,肉桂15克,广木香、炒车前子、胡椒粉、五倍子各10克。

    【制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用1.5~2克,用醋或酒调成饼状,置于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1~2天换药1次。有脐炎和皮过敏者忌用。用于小儿腹泻。

    【验案】患者,女,2岁,1983年7月23日初诊。患儿经常腹泻,水样或蛋花样便,1日7~8次,纳差,腹稍大,消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红。用止泻散外敷3次泻止。

    【出处】《江苏中医杂志》。

    22方(肪敷止泻散)

    【药物】胡椒、肉桂各20克,丁香10克。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每次5克,温水调敷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同时内服七味白术散。用于小儿腹泻。

    【疗效】治疗25例,痊愈22例,无效3例。

    【出处】《广西中医药》。

    23方(覆胳止泻散)

    【药物】川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淡干姜各等份。

    【制法】共研细末,密贮备用。

    【用法】每用3克,盛入小纱布袋内,覆盖于神阙穴上,绷带固定,24小时1换,2次(48小时)为1疗程。用于小儿腹泻。

    【疗效】治疗212例,痊愈131例,有效5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85%。以伤食泻、风寒泻效果较好。

    【出处】《江苏中医》。

    24方

    【药物】伤湿止痛膏或伤湿解痛膏或消炎止痛膏任选一种。

    【制法】剪成4×4(厘米)方块状。

    【用法】对准患儿肚脐中央贴牢,半天换1次,泻止后再贴2天,以巩固疗效。用于轻型婴儿腹泻(单纯性消化不良),大便稀薄或成蛋花样、黄绿色,一天5~10次,一般情况正常,中医辨证属虚寒型者。

    【验案】患者,女,4个月,1983年6月29日诊。腹泻,日达18次之多,粪便呈黄绿色,有泡沫,哭闹不安,不吮乳。经用伤湿止痛膏贴敷5次而愈。

    【出处】《江西中医杂志》;《四川中医》。

    【备注】①用药后宜暂禁食2~4小时,但可喂服糖盐水:②对于重型婴儿腹泻,有脱水及中毒症状者,则不适用。

    25方

    【药物】黄连、吴茱萸、木香各2克,肉桂、苍术各3克。

    【制法】共为细末,用食醋调成饼块状约2×2厘米大小。

    【用法】置于脐孔上,胶布或伤湿膏严封,2天换药1次,连用2次(4日)为1疗程。并设对照组,以口服助消化和抗生素药物或静脉输液等。用于婴幼儿腹泻。

    【疗效】敷脐组232例,治愈177例,显效28例,好转1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93.6%。对照组232例,治愈138例,显效24例,好转34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83.8%。

    【出处】《陕西中医》。

    26方

    【药物】吴茱萸、白术各等份。

    【制法】研成粉末,装瓶备用。

    【用法】每用1~2克倒入脐中(以脐填平为度),外敷胶布或敷料,2日l换,一般1~2次即愈。用于婴幼儿腹泻。

    【疗效】治疗100例,治愈70例,显效14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4%。

    【验案】患者,男,1岁,1988年8月4日初诊。患儿腹泻为稀水样便3天,每天10余次,小便短少,口不渴,经中西药治疗2天效不显。T:37℃,营养欠佳,轻度脱水,皮肤弹性差双眼球轻度凹陷,心率80次/分,律齐,舌淡红,苔白腻,指纹青色。实验室检查:脂肪球(+)W,BC2~3个/高。用上法,次日大便正常而告愈。

    【出处】《陕西中医》(8):364,1990。

    27方

    【药物】麝香虎骨膏3~5平方厘米,寒泻配白胡椒粉适量,热泻配六一散适量。

    【制法】用醋调糊状。

    【用法】贴于脐部,24小时更换1次。用于小儿腹泻。

    【疗效】治疗54例(寒泻22例,热泻32例),痊愈44例,显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

    【出处】《河南中医》。

    28方(艾灸神阙法)

    【用法】先将神阙穴涂少许凡士林,用艾条温和灸5~10分钟(或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度),每日1~3次,5次为l疗程。用于小儿腹泻。

    【疗效】李秋云治婴幼儿泄泻10例,有良效:王自有治小儿泄泻52例,痊愈46例,好转6例。

    【验案】患者,女,3岁,1986年7月14日诊。泄泻3月余,大便稀水样1日2~3次,腹胀,经服用中西药治疗月余效不佳,经艾灸神阙穴1日2次,连用5天后大便成形,饮食增加,继改用1日1次,连用5次而痊愈。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9):45,1982;《陕西中医函授》(6):26,1989。

    29方(药麻线灸神阙法)

    【药物】药麻线

    【用法】以灸神阙为主,如爆灯火,但要斜灸,不竖灸,灸10~15下,配穴炎3下,炎后起泡无妨,1~2天后自然消失。用于小儿泄泻。

    【疗效】治愈50例,炎1次者37例,炎2次者13例。

    【验案】患者,男,1岁半,1963年10月1日诊。因摄纳鸡蛋、瘦肉较多,1天后开始解水样大便,每日10余次;已泻9天,近2天汤药不进,经用中西药不效。查:患儿不省人事,形体消瘦,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眼胞下陷,呼吸微弱,臀部呈索状,腹部柔软起皱,舌质淡,无苔,指纹沉滞。用上法灸神阙15下,次灸中院、天枢(双)足三里

    (双)、三阴交(双)、百会、食窦(双)、脾俞(双)、肾俞(双)各3下,翌日神清泻止,能进稀粥,1周后完全康复。

    【出处】《四川中医》。

    30方

    【药物】槟榔20克,良姜10克。

    【制法】碾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取药末适量填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用于小儿腹泻、腹胀、纳差、大便夹有白色乳块,或有食物残渣,舌苔垢腻者。

    【出处】《河南中医》。

    31方(桂术散)

    【药物】肉桂、苍术、五倍子各等份。

    【制法】研末,陈米醋调匀加白蜜为糊状。

    【用法】敷贴神阙穴,外加纱布或伤湿膏贴盖,12小时换取。用于脾虚泄泻。

    【出处】《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32方(吴萸散)

    【药物】吴萸2克,丁香1.5克,木香1.5克,肉桂3克,苍术3克。

    【制法】共为细末,食醋调成糊状。

    【用法】敷脐,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严封,2日换药1次。用于小儿急慢性、迁延性腹泻,一般可在当天见效。

    【疗效】治疗200例,痊愈188例,占94%;无效12例,占6%。

    【验案】患者,女,6个月。腹泻蛋花样便3个月,每日5~8次,量少,食欲不振,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检查:精神较差,营养不良,大便镜检有大量脂肪滴,大便细菌培养阴性。诊断为慢性腹泻。用吴萸散敷脐,当晚泻止,再换药1次巩固。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33方(复方五倍子散)

    【药物】五倍子9克,生姜、吴茱萸各6克,白胡椒7粒,葱白1段。

    【制法】将葱白、生姜捣烂如泥状,余药碾碎成细粉,食醋20~25毫升,加热50~60℃与上药搅拌如黏稀糊状。

    【用法】脐部先用凡士林涂擦一遍,趁热敷肚脐约6厘米x6厘米(0.3~0.5)厘米,外盖塑料纸、纱布,绷带包扎,每日1换。用于婴幼儿腹泻。

    【疗效】治疗18例,治愈15例,好转3例。一般3~6次好转或治愈。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34方

    【药物】暖脐膏(上海中药制药二厂制)1只,吴茱萸0.5~1克。

    【制法】将暖脐膏烊化,加入吴茱萸粉,调匀。

    【用法】迅速贴脐部,用腹带或腰带固定,3~5天取下,泻不止可另换1只。用于小儿腹泻。

    【疗效】治疗50例(未服任何药物),一般多在1~3天见效,有效率约80%。

    【出处】《广西中医药》。

    35方(丁香散)

    【药物】丁香30克,荜茇10克,炒车前子20克,胡椒、肉桂、吴茱萸各5克。

    【制法】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取药末0.1—0.3克,置入脐窝内,胶布固定,1~2天换药1次。用于小儿泄泻。

    【疗效】治疗321例,痊愈221例,有效9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7.5%。

    【出处】《广西中医药》。

    36方

    【药物】艾叶10克,鲜荷叶(干者亦可)1张,石菖蒲15克,酒饼药3个,葱白10根,生姜15克,大米饭适量。

    【制法】将上药研成粉末或用刀切碎,加水煮沸2~3分钟,待水吸干,加入大米饭拌搅匀,做成大饼。

    【用法】趁热敷于脐腹部,用纱布或白布缚紧。用于婴儿腹泻。

    【疗效】治疗21例,敷药1次痊愈者19例,2次痊愈者1例,无效1例。

    【出处】《广西中医药》。

    37方

    【药物】干姜9克,焦白术6克,五倍子3克,生姜6克,葱白适量。

    【制法】前3味药共为末,每次9克,兑生姜6克,葱白适量,捣如泥状。

    【用法】摊布敷脐,再用热水袋加温30分钟,每日1次,药干后取下;伴发热者,肌注柴胡注射液;伴脱水者,静脉输入5%糖盐水。用于婴幼儿秋季腹泻。

    【疗效】治疗30例,治愈29例,好转1例。

    【出处】《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38方

    【药物】制香附50克。

    【制法】研末,加米酒调成干糊状,做成小饼,用纱布包裹。

    【用法】待小儿入睡后外敷神阙,每次4~6小时;白天艾条施炎神阙、天枢、足三里,每穴10分钟,每日3次,轻者1日,重者2~3日即愈。用于小儿慢性腹泻。

    【验案】患者,女,2岁。腹泻己5个月,日行7~8次。大便塘薄,带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面黄色萎,不思饮食,肌肉瘦削,曾服多种西药及温中健脾渗湿之中药均无满意疗效。按上法敷炎2日,腹泻止,纳食增,病愈。

    【出处】《四川中医》。

    39方

    【药物】五倍子(炒黄)、干姜各8克,吴茱萸、丁香、地榆各5克。

    【制法】共为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取药置脐上,覆盖纱布,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用于婴儿久泻。

    【验案】患者,女,6个月,1986年3月5日诊。出生后1个月即开始腹泻,便中挟有黏液,每日7~10余次。精神萎靡,面白唇淡,呃逆频频,舌质淡,苔薄白,指纹色淡。5个月来住院3次,大便镜检有少许臼细胞及脂肪球,中西药治疗均无效。用上法3次后,呃逆、呕吐已止,大便每日1~2次,便中黏液消失,继用3次痊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出处】《四川中医》。

    40方(温脐散)

    【药物】五倍子、肉桂、冰片等。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每次用15克,温水调匀敷于脐部,以胶布固定并以热物熨之,每日1次;同时配合捏脊法,每日1次。用于小儿秋季腹泻。

    【疗效】治疗110例。于24、48、72小时内大便转为1~3次,日,依次为64、90、110例,3日内治愈100%。

    【出处】《陕西中医》。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脐疗临床 脐疗临床 关注:0 内容:232

    小儿腹泻脐疗方三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41方(温脐散)

    【药物】吴茱萸、桂楠(即肉桂中的桂板)、广木香各5克,公丁香、地榆各4克。

    【制法】共为细末,过筛备用。

    【用法】取上药放置肚脐上,上盖海绵或绒布一块,再用纱布包扎,48小时换药1次,一般连用2~4次多见效。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中医杂志》。

    42方(温脐散)

    【药物】附片、干姜、吴茱萸、五倍子、茯苓、白术等。

    【制法】研细末,备用。

    【用法】取10~15克,用加热的食醋调成糊状,放入布袋内,然后趁热置于小儿肚脐处,外用纱布或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婴幼儿腹泻。

    【疗效】治疗32例,痊愈31例,另1例因随访困难结果不明,一般2~5天痊愈。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43方(吴萸胡椒散)

    【药物】吴茱萸6克,苍术7克,白胡椒2克,肉桂3克,枯矾3克。

    【制法】共为细末,分为3等份。

    【用法】每用1份,用食醋调匀,敷神阙穴,外用麝香止痛膏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婴幼儿腹泻。

    【疗效】治疗156例,痊愈14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4.2%,一般1~3天痊愈。

    【出处】《陕西中医》。

    44方

    【药物】吴茱萸20克。

    【制法】研细末,加米醋适量调成糊状。

    【用法】敷在脐周,以神阙穴为中心,范围包括下院穴、天枢穴、气海穴,上盖塑料布,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用于婴幼儿泄泻。

    【疗效】治疗96例,敷药1次治愈37例,2次治愈51例,3次治愈5例,好转3例。

    【验案】患者,女,2个月。泄泻2天,为水样便,每日6~8次,伴腹胀呕吐,舌苔白腻,指纹隐见淡红,证属脾虚泄泻,用上法敷药24小时后,大便转为每日3次软便,又敷1次即愈。

    【出处】《陕西中医》。

    45方

    【药物】胡椒适量。

    【制法】研细末。

    【用法】敷脐,胶布或麝香虎骨膏或布带固定,4-24小时换药1次。用于小儿腹泻。

    【疗效】陈长义用胡椒粉(黑白均可)1克,撒在大米饭圆饼(1厘米左右)的中央,贴在肚脐上,布带缚住,4~8小时去掉,治疗婴幼儿腹泻(单纯性消化不良)56人,一般1次腹泻即止,最多3次即愈。马雅彬等用白胡椒1~2粒填脐,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治轻型婴幼儿腹泻209例,痊愈139例,有效31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为81.30%。山素萍用胡椒(黑白均可)l~3克,敷脐及脐周,麝香虎骨膏固定,治疗10例1岁以下的婴幼儿腹泻,除1例因脱水较重改用补液治疗外,其余全部治愈。陈鸿立用黑色或白色胡椒,1岁l粒,填脐,治小儿迁延型腹泻37例,治愈32例,好转5例。

    【出处】《陕西中医》;《河北中医》;《陕西中医》;《浙江中医杂志》。

    46方

    【药物】车前草、滑石各3克,黄芩2克,黄连1克。

    【制法】共研细末,以温水调成小指头大小1丸。

    【用法】填于肚脐,用伤湿止痛膏固封,1日换药1次。用于婴儿腹泻属热型者。

    【疗效】治疗300例,有效率在90%以上。

    【出处】《传统医药综合信息》。

    47方

    【药物】干姜、丁香各3克,五倍子1克。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以干粉1勺填入患儿脐中,用伤湿止痛膏固定,1日换药1次。用于婴幼儿腹泻属寒型者。

    【出处】《传统医药综合信息》(内部资料)1990年9月15日。

    48方

    【药物】小茴香、肉桂、丁香、五倍子、苍术、木香各等份。

    【制法】共研细末,温水调和。

    【用法】敷脐,每日1次,连用5天,少数有脱水征象者予口服ORS。用于婴幼儿腹泻。

    【疗效】治疗90例,治愈53例,有效27例,无效10例。

    【出处】《新中医》。

    49方

    【药物】白胡椒4克,肉桂、丁香各2克,藿香3克。

    【制法】研成细末,混匀装瓶密封备用。

    【用法】每用1~3克调敷脐部,每日1次,胶布固定。用于脾虚型、脾肾阳虚型、风

    寒型之腹泻,湿热型忌用。

    【疗效】适证治疗10例,均在用药2~3次后痊愈。

    【出处】《新中医》。

    50方

    【药物】胡椒粉3克,广丹1克,米油(煮米粥时浮在上层的稀汁)适量。

    【制法】把胡椒粉、广丹拌均匀,再用米油调成糊状,均匀地摊在纱布上。

    【用法】以肚脐为中心紧贴,24小时更换1次。用于婴幼儿腹泻。

    【疗效】治疗78例,痊愈48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92.3%。

    【出处】《新疆中医药》。

    51方

    【药物】云南白药1克。

    【制法】用60%~70%酒精调成糊状。

    【用法】敷于脐窝并用风湿膏或麝香虎骨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3~4天为1疗程。用于婴幼儿秋冬季腹泻。

    【疗效】沈云生治疗40例,1~4天全部治愈,痊愈日数平均1.7天。孟玉蓉等治疗52例,1~3天治愈4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38%;与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对比,差异非常显着(P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1):670,1988;《中国医药学报》。

    52方(红灵丹)

    【用法】病情较轻,每天泻3~5次者,用红灵丹0.15—0.3克,放入脐内,外用胶布或薄膏药外贴,24小时后如泻未止,再换药1次;病程较久,每日泄泻5次以上者,用上法的同时,再用红灵丹0.15~0.3克,硫黄粉0.1~0.15克,贴于龟尾穴。用于小儿泄泻。

    【疗效】一般轻症多在1~2天获效,如用2~3次无效,则宜改用或配合内服药治疗。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6):179,1965。

    53方

    【药物】车前子6克,丁香2克,肉桂4克。

    【制法】各研细末和匀。

    【用法】取粉末2克,置于脐中,然后以加热之纸膏药盖贴于上,每隔2天换药1次。用于小儿脾虚泄泻,一般1次即能获效。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54方

    【药物】清凉油1盒。

    【用法】每用少许涂擦患儿神阙穴和长强穴,每日2次。用于小儿腹部受凉而引起的寒泻(非细菌性腹泻),止泻效果明显。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55方(针神阙穴下缘法)

    【用法】患儿平卧,腰部须使着实,神阙下缘常规消毒后进针6~8分,手法用平补平泻,捻转5~7次,不留针。发热者加针曲池,呕吐者加内关,腹胀加足三里,均不留针。用于夏秋季节小儿腹泻。

    【疗效】治疗210例,针刺l次止泻者154例,针2次者44例,针2次泻不止而转用他法者12例。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56方(针跻中四边穴法)

    【用法】选用28~30号l寸细毫针,直刺1~2分或2~5分深,多捻转,速度稍快1~2次生少,反复捻转6~8次,幅度160~200,然后出针。根据病情可酌配脾俞、阴陵泉、命门、大肠俞等穴,均不留针。用于小儿泄泻。

    【疗效】冶疗150例,效果显着。

    【出处】《光明中医》。

    57方

    【药物】樟脑、松香、朱砂、白矶各等份。

    【制法】分别研细,先研朱砂、白矶,再研樟脑、松香,然后混匀,收装瓶内,勿令泄气,3~5日后即融合成膏状。

    【用法】用时挑少许,捻如绿豆大或黄豆大,置脐中,以膏药覆盖。一般用后6~10小时即起治疗作用。

    【出处】《江苏中医》。

    58方(脐部拔火罐法)

    【用法】用口径4厘米型火罐,于脐窝处拔一罐,隔l天或隔2天1次。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中医杂志》。

    59方

    【药物】吴萸子30克,丁香6克,胡椒30粒。

    【制法】研细末。

    【用法】每次用1.5克调适量凡士林敷脐部。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新中医》。

    60方

    【药物】酒饼丸。

    【制法】研成粉末,用醋调成糊状。

    【用法】敷脐部,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5~8小时后去掉。结合禁食,有脱水及酸中毒者,应给予输液及纠正酸中毒。用于小儿腹泻。

    【验案】患者,男,1岁半。腹泻1天(7~9次),粪便为蛋花样,伴呕吐低烧,有轻度脱水。经酒饼丸敷脐1次,并予禁食,8小时后痊愈。

    【出处】《广西赤脚医生》。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脐疗临床 脐疗临床 关注:0 内容:232

    小儿腹泻脐疗方四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61方

    【药物】大蒜1~2片。

    【制法】放热灰中煨熟,去皮捣烂如泥状。

    【用法】温敷脐部,固定。用于小儿腹泻。

    【疗效】治疗10例,均1~2次治愈。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62方

    【药物】鲜石榴皮30克。

    【制法】砸成泥状。

    【用法】敷于肚脐,外用胶布封贴,24小时换药1次。用于小儿腹泻。

    【疗效】治疗24例,1次痊愈12例,2次痊愈5例,3次痊愈4例,好转3例。

    【验案】患者,女,1岁。吐、泻己3天,泻黄绿色水样便,呈喷射状,每日将近20次,呕吐4~5次,少尿,体温39℃,前因及眼窝下陷。诊断:中毒性消化不良,中度脱水。按上方敷药2次痊愈。

    【出处】《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63方

    【药物】五倍子(炒黄)、干姜各10克,吴茱萸、公丁香各5克。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每用10克,用温白酒调成软面团状,做成直径5厘米的药饼,敷脐部,固定,晚敷晨揭,每日换药1次,连用1-3次。

    【出处】《铁道医学》;《赤脚医生杂志》。

    6方(腹泻膏)

    【药物】白胡椒9克,干姜6克,鲜姜、葱白各适量,香油或豆油500克,黄丹250克。

    【制法】先将油、胡椒、姜、葱置小锅内浸泡6~8小时,然后加温,直至将药炸姑,炼油至滴水成珠,再放入黄丹,边放边搅,待出现大量泡沫呈黑褐色时,取下小锅,取少许膏药至冷水中,以不粘手为度。再放冷水中72小时以去火毒,温化后将膏药涂在方纸或布上制成200贴,放阴凉处备用。

    【用法】将膏用温火化开,贴于脐眼,隔日1次,一般1贴即愈,个别病例需2~3帖。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赤脚医生杂志》。

    65方

    【药物】炒白术15克,土炒苍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吴茱萸10克,丁香3克,泽泻3克,白胡椒2克,草果5克。

    【制法】诸药共研细末,过筛贮瓶备用。

    【用法】用药2~5克直接放在或调糊敷于脐窝上,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一换,未愈者可换药2次,最多5次。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广西中医药》。

    66方

    【药物】鲜橘皮30克,山楂30克,石榴皮30克。

    【制法】捣烂如泥状。

    【用法】敷于肚脐,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中医函授通迅》。

    67方(止泻散)

    【药物】炒五倍子10克,干姜10克,吴萸6克,公丁香5克,川椒5克,广木香5克。

    【制法】研末,酒或醋调。

    【用法】敷脐中,每晚1次。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四川中医》;《陕西中医》。

    68方

    【药物】桂丁香10克,硫黄10克,公丁香10克,冰片3克,官桂10克。

    【制法】共为细末。

    【用法】每用1克,填脐,包扎。用于小儿腹泻属虚寒型者。

    【出处】《江苏中医杂志》。

    69方

    【药物】破故纸适量。

    【制法】用铁锅炒黄研成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临睡前先将敷药部位洗净揩干,然后取破故纸末用米醋调成黏厚糊状饼,敷在肚脐处。1岁以内,每次5克;2~3岁,每次10克:3~5岁,每次15克;5~10岁,每次20克:每晚1次,一般3~4次即可痊愈。滞颐者可敷于双足涌泉穴。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河南中医》。

    70方

    【药物】胡椒5克,干姜5克,公丁香5克,肉桂5克,苍术5克,肉蔻霜10克。

    【制法】共研末,用白醋调涂在胶布中心。

    【用法】贴神阙穴、足三里(双),外用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用于小儿脾虚腹泻。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71方

    【药物】肉蔻、车前子、诃子、木香各等份。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每次取药粉适盘(6个月以下婴儿每次用2克,6~12个月每次用2.5克,1岁以上每次用3~5克),先用生姜汁调为糊状,铺在5×5(厘米)的胶布上,贴在脐部。每次贴4小时,每贴2次,间隔2小时即可。用药后暂禁食2~4小时,但可喂服糖盐水。

    【疗效]治疗婴幼儿腹泻60多例,一般1~2次即愈,有效率达87%以上。

    【出处】《中原医刊》1986年第4期。

    72方(华佗治小儿泄泻神方)

    【药物】木鳖子(煨熟去壳)1枚,丁香3粒。

    【制法】上药共研末,米糊为丸。

    【用法】填入小儿脐中,外贴寻常膏药即可。

    【出处】《华佗神医秘传》。

    73方(十香暖脐膏)

    【药物】十香暖脐膏或狗皮膏(成药)1帖。

    【制法】烘热。

    【用法】贴神阙穴。用于婴幼儿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

    【疗效】多数能在1~2日内达到痛止泻减或泻止的效果。

    【验案】患者,男,1岁半,1972年9月7日入院。患儿因中毒性消化不良收入院,经补液、抗菌素治疗,发热减,脱水情况改善,但每日仍腹泻10余次,呈蛋花样,历用氯、新、庆大霉素等无效。患儿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指纹色红在气关。辨证为脾胃虚寒,但患儿服药即吐,乃以市售大号十香暖脐膏贴脐,次日,患儿不呕不泻,越二日,痊愈。

    【出处】《江西中医药》(2):23,1984。

    74方

    【药物】肉桂3克,细辛0.9克,干姜6克。

    【制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入冷开水和匀。

    【用法】填于患者脐部,每日换药1次,连用3~5日。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75方(暖脐散)

    【药物】胡椒30克,花椒(去种炒黄)15克,醋炒吴萸15克。

    【制法】研成细粉,混匀。

    【用法】取药粉适量,用白酒或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每日1次。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腹痛。

    【出处】《山东中草药验方选》。

    76方

    【药物】陈仓米、枯矾、吴萸、胡椒各适量。

    【制法】陈仓米煮饭,加枯矾、吴萸粉、胡椒粉适量,捏成饼状。

    【用法】贴脐上。用于小儿寒泻。

    【疗效】一般1次即止,最多2~3次。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77方

    【药物】马齿苋适量。

    【制法】捣烂。

    【用法】敷脐。用于小儿热泻。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78方(阿魏膏)

    【药物】樟脑、薄荷脑、肉桂、吴茱萸、丁香、阿魏、木香、枳壳、铅丹。

    【制法】中药碾细末,待菜油煎熟后加入中药微火煎,最后放入樟脑、薄荷脑,稍冷后摊于厚牛皮纸或其他类型材料上即成。

    【用法】每次一贴,敷于脐部,隔日一换,一般贴2~3次即可。

    【出处】《实用中医药杂志》。

    79方(白椒曲饼)

    【药物】白胡椒1克,神曲6克,酒曲少许,新鲜稻米饭15克。

    【制法】先将白胡椒、神曲、酒曲共研细末,把稻米饭揉成饼,铺于纱布垫上,再将上药粉均匀撒于饭饼上。

    【用法】趁热敷于神阙穴,固定,每2日为1疗程。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80方(复方新霉素乳膏)

    【药物】新霉素50克,山莨菪碱0.25克,氯丙嗪l克,基质149克。

    【制法】制成200-/0复方新霉素乳膏。

    【用法】先用生理盐水清洗脐部,将自制20%复方新霉素乳膏每日1~3克敷于脐窝,范围2厘米x2厘米,盖上敷料,每日1次。

    【出处】《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81方

    【组成】麦麸500克,青盐150克。

    【制法】棉布袋一只,长约25厘米,宽约15厘米,口部及底部各系一条带。将青盐粒及麦麸倒入热锅中,使其受热均匀,直至色变成老黄,摸烫手为止,趁热装入布袋中系口。

    【用法】暴露患儿腹部,用大口罩盖脐(防止烫伤),然后将布袋敷在口罩上面(以脐为中心),在腰部打结系好。每隔1分钟用手试验口罩下面的温度,以能够耐受的温度为宜。待不太热时,重新炒热再敷,1日5~7次,每次约20分钟左右。

    【出处】《内蒙古中医药》。

    82方(吸吮法)

    【药物】陈醋30亳升。

    【用法】临用前将陈醋加热,以不烫口为宜,其母将醋含入口中,对准婴儿肚跻用力向上吸吮,约5~7分钟,4~5次/天。此法主要适用于脾虚挟滞及受凉所致小儿泄泻者。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