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脐疗临床 脐疗临床 关注:0 内容:232

    小儿疳症脐疗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1方(疳积散)

    【药物】杏仁、桃仁、山栀子、皮硝各10克,白胡椒7枚,葱白(每根寸许)7根,鸭蛋(弃黄取清)1个,白酒5毫升。

    【制法】前5味药研细末,加葱白捣烂,再加入鸭蛋、白酒调拌均匀,然后用纱布扎成两饼。

    【用法】外敷神阙、命门二穴,24小时后取下。用于小儿疳积。

    【疗效】本方为已故老中医李坦然先生的经验方,经鲍余生等10多年来数百例的临床验证,屡见奇效。

    【验案】患者,男,4岁,1986年7月8日诊。食欲不振,精神欠佳,形体消瘦,渴喜饮,腹膨,大便稀溏,每日2~3次。检查:面黄憔悴,发黄易落,白晴青蓝,手心热,指纹色淡滞,青筋已达气关,体温37.6C,大便常规(一)。用上法3天后,饮食增,腹软,口不渴,精神佳,二便调。继用稚儿灵、要儿素调服1周而愈。

    【出处】《江苏中医杂志》。

    2方(消疳膏)

    【药物】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10克,炒鸡内金、炒莱菔子、生栀子各5克。

    【制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以上药适量加开水调成膏状贴于脐中,用布、胶布固定,每日l换,5次为1疗程。用于疳积。

    【疗效】治疗48例,痊愈31例,显效12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

    【验案】患者,男,1岁,1986年10月28日诊。患儿半年来食欲不振,夜睡不宁,面

    黄肌瘦,口渴烦急,大便经常干结或稀溏、秽臭,腹痛胀满,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诊为小儿疳积,证属食滞积胃,中运不畅。用上法治疗10次,诸症消失,精神、食欲恢复正常而告愈。

    【出处】《四川中医》。

    3方

    【药物】桃仁6克,杏仁6克,大黄6克,山栀子6克,芒硝6克,鸡蛋白1个,面粉适量。

    【制法】前5味药共研细末,加入鸡蛋白、面粉调匀备用。

    【用法】直接敷于脐部(冬天可稍加温),可加布带固定,24小时后除去,敷后出现青紫无妨,约10~15天可自行消退,每隔7天用药1次;同时点刺四缝穴,7天1次。用于疳积,一般3次即愈。

    【出处】《安医学报》。

    4方

    【药物】山楂、栀子、大枣(去核)各7粒,葱头9个,芒硝30克。

    【制法】共研细末,加入面粉30克,白酒适量,调和成两个饼。

    【用法】冷敷于脐部及脐相应的背部(即命门穴),以纱布包扎,每隔2~3小时取下饼加白酒适量再敷,共敷3昼夜;然后改服汤药:芦荼、芜荑、山楂、麦芽、云茯苓、白术、党参各6克,大枣3枚,每日1剂,连服7日,3岁以上儿童加大剂量。用于疳证。

    【出处】《湖南医药杂志》。

    5方

    【药物】苍耳全草、生姜、黄丹各适量。

    【制法】共熬成膏。

    【用法】贴脐和囟门处。用于小儿疳积。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6方

    【药物】吴茱萸3克,生香附3克,鲜葎草叶15克,鲜侧柏叶15克,鸡蛋1个。

    【制法】先将前2味药共辗成细末,再和后2药共捣如泥状,加入鸡蛋白适量调和,做成1个药饼备用。

    【用法】将药饼敷在患儿肚脐上,外以宽布带束之,待药饼干燥或跻部发痒时去掉药饼,每日敷1次,连敷数次即愈。用于疳证。

    【出处】《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7方

    【药物】杏仁9克,皮硝9克,山栀9克。

    【制法】共研细末,加葱白(1寸长)3根、艾头(1寸长)3根及面粉、白酒适量,同捣如泥。

    【用法】于睡前敷于脐部,白天除掉,第2天再制1剂敷脐。用于疳证,早期效果

    最好,中期次之,晚期只宜作为配合疗法之一。

    【出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8方

    【药物】雷丸10克,榧子10克,吴茱萸10克,鸡内金10克,栀子10克。

    【制法】共研末。

    【用法】取药粉2克贴神阙,外用胶布固定,3日更换1次,可配合针刺四缝,每周1次,连刺3周。用于疳证。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9方

    【药物】艾叶、胡椒各1克。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用黄酒调糊,敷于脐部,隔日换药1次,连用3~5次为1疗程。用于疳积,对虚寒型疳积尤为适宜。

    【出处】《新编中医学概要》。

    10方

    【药物】五倍子9克。

    【制法】焙黄,以醋捣黏如膏。

    【用法】抹于脐腹。用于小儿疳积,瘦弱,抓耳搓眼,搓鼻子。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1方

    【药物】皮硝30~60克。

    【制法】纸包,放布袋内。

    【用法】敷于脐上。用于小儿疳膨食积。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2方

    【药物】栀子、芒硝各9克,杏仁6克,葱白(1寸1节)7寸。

    【制法】前3味药研末,用葱白捣烂成泥状,再搅白面、陈醋调和成膏。

    【用法】贴脐部,7天后揭去。用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3方

    【药物】桃仁、杏仁、小枣各7枚,栀子30克,朴硝、川军各9克,鸡子清3个,蜜30克。

    【制法】将前药共为细末,用鸡子清、蜜调匀,摊布上。

    【用法】贴肚脐,7日1换,连贴3次。用于小儿大肚子痞,面黄肌瘦,肚大青筋,午后发热。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4方

    【药物】皮硝10克,杏仁6克,栀子3克,葱白7茎,红枣(去核)7枚,头道酒糟30克,灰面90克。

    【制法】诸药混合捣如膏状。

    【用法】将药膏分作2份,摊于青布中间,分贴神阙、命门穴,胶布固定,3日换药1次,一般2~3次即可减轻症状,贴愈为止。用于疳积。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15方

    【药物】甜酒曲1个,芒硝6克,杏仁10克,栀仁6克,使君子肉7粒。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晚上用浓茶汁调敷脐部,布带包住,次晨除去,连敷3晚。用于疳积腹胀大,时而腹痛,时下蛔虫而服驱虫药暂未奏效者。

    【出处】《湖南中医单方验方》、《中医外治法》。

    16方

    【药物】山楂、栀子、大枣(煮熟去皮核)、芒硝各30克,大葱250克。

    【制法】山楂、栀子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再和芒硝、枣肉、大葱,并加面粉30克,共捣融,加白酒适量,调和为膏。

    【用法】敷神阙、命门穴,每隔3小时,把药饼取下,加酒适量再敷,连敷3~5天。用于疳积。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17方(芒香散)

    【药物】芒硝10~20克,小茴香1~3克。

    【制法】小茴香研末。

    【用法】小茴香纳入神阙穴,再将芒硝装入纱布袋内覆盖之,外用胶布固定。用于疳积腹胀。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亦治新生儿腹胀。

    18方(疳积散)

    【药物】山楂、生栀子、桃仁、大枣(去核)各7个,葱头9个,芒硝30克。

    【制法】共研末,加适量面粉、酒调做成3x3xl厘米大小药饼。

    【用法】外敷肚脐上,用伤湿止痛膏固定。用于疳积。

    【出处】《陕西中医》。

    【备注】本方与1方均名“疳积散”,而药味不同。

    19方

    【药物】生栀仁30粒,桃仁7粒,皮硝9克,葱头7个,飞罗面1匙。

    【制法】研为细末,与蜂蜜、鸡蛋清调匀,荷叶为托。

    【用法】贴肚脐。用于小儿疳积。

    【出处】《经验奇效良方》。

    20方

    【药物】黄芪、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厚朴、槟榔、山楂、麦芽、神曲、陈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药、莪术、使君子、川楝肉、胡黄连、芜荑各15克。

    【制法】麻油熬,黄丹收,朱砂3克搅匀备用。

    【用法】贴肚脐。用于小儿疳积。

    【出处】《理瀹骈文》。

    21方(冯氏化痞膏)

    【药物】黄柏、莪术、秦艽、生山甲、大黄、川贝、木鳖子、山楂核、荆芥、三棱、当归、阿魏、肉桂、生龟板、皮硝、乳香面、没药面、麝香粉。

    【制法】除乳香、没药、麝香外,余药依法熬成膏,再兑入乳香、没药、麝香搅匀。

    【用法】贴于脐部。用于小儿疳积,有显效。

    【出处】《冯氏疳积疗法》。

    22方(秘方化积膏)

    【药物】红花、阿魏、栀子、飞罗面、葱白、蜂蜜、麝香。

    【制法】依法共调成膏。

    【用法】贴敷脐部。用于疳积,一般5~6日即见疗效。

    【出处】《河北中医》。

    23方

    【药物】(1)胡椒、丁香、莱菔子。(2)元明粉、莱菔子。

    【制法】(1)、(2)方分别研细末。

    【用法】敷脐。(1)方用于疳积兼寒者,(2)方用于疳积兼热者。

    【出处】《光明中医》。

    24方

    【药物】猪尿脬1个,曲酒100~200毫升。

    【制法】将曲酒灌入猪尿脬中,扎紧上口。

    【用法】置于患儿脐腹。用于疳膨之疾。

    【疗效】此系江苏海门民间验方,治疗疳膨之疾,每有简捷之验。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

    25方(二香散)

    【药物】丁香3克,广香3克,吴萸4.5克,肉桂1.5克。

    【制法】研细末。

    【用法】敷脐,2天换药1次;同时内服苡仁、山药粥。用于小儿脾疳。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
    中医问诊 中医问诊 关注:0 内容:353

    小儿疳证的问诊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疳证是由于脾胃失调,气阴两伤而导致的以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精神疲惫,食少纳呆为特征的小儿慢性病证。本病起病缓慢,多发于1~5 岁儿童,病久者病情亦逐渐加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疳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损伤脾胃,使脾胃受纳,运化失职,生化乏源,气血亏虚,脏腑肌肉失于濡养所致;亦有因罹患大病或久病不愈,伤及脾胃,渐至五脏虚损所致。《幼幼集成》指出:“夫疳之为病,亦小儿恶候。十六岁以前,其病为疳,十六岁以后,其病为劳,皆真元怯弱,气血虚衰之所致也。究其病源,莫不由于脾胃……疳之为病,皆虚所致,即热者亦虚中之热,寒者亦虚中之寒,积者亦虚中之积,故治积不可骤攻,治寒不宜峻温,治热不可过凉,虽积为疳之母,而

    治疳必先去积,然遇极虚者而迅攻之,则积未去而消危矣。”这一论述精辟地概括了疳证的病因及治法。疳证的治疗应以调理脾胃为大法,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及临床的不同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西医的小儿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等可归属本证范畴。

    (一)问诊要点

    疳证属脾胃疾患,为一虚实夹杂的病证,辨明虚实是治疗的根本。首先应通过问诊明确发病原因及病程的长短,同时要详细询问患儿饮食、大便等情况,注意了解有无精神委靡或烦躁,有无异食,有无咬指磨牙等异常动作。本病病情比较复杂,后期易累及其它脏腑,出现各种兼症,应注意与类似疾病鉴别。

    本病初期病情尚轻,大多偏实;中期病情加重,虚实互见;后期病情较重,多属虚证。问诊主要应了解饮食,食欲尚可则胃气尚存,病势尚轻;食欲不振,胃气沓然则胃气衰败,病势较重,预后不良。其次要问大便情况,大便干结多有虚热;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多属虚寒。对后期出现的各种兼症要详细询问,找出主要证候,以辨病变所在脏腑。

    (二)分型问诊

    1.疳气

    问诊:食欲不振,腹胀不舒,逐渐消瘦,性情烦躁,易发脾气,口渴喜饮,夜眠不安,睡时喜俯卧,睡中蚧齿,大便或溏或秘结。

    治法:健牌和胃,佐以消导。方用资生健脾丸加减。

    2.疳积

    问诊:形体明显消瘦,不欲进食,或见异食,肚腹鼓胀,甚则青筋暴露,口渴喜饮,困倦喜卧,精神不振或烦躁易怒。伴睡眠不安,咬指磨牙,或揉眉挖鼻,动作异常。

    治法:消积理脾。方用疳积散加减。

    3.干疳

    问诊:极度消瘦,不思饮食,腹凹如舟,大便稀溏或便秘,精神委靡,时有低热,五心烦热。

    治法:补益气血,扶脾和胃。方用八珍汤加减。

    4.眼疳

    问诊:在疳证后期出现二目干涩,畏光羞明,白膜遮睛,多眵多泪。

    治法:清肝明目。方用石斛夜光丸或羊肝丸。

    5.心疳

    问诊:在疳证后期出现口舌生疮,口气臭秽,五心烦热,或吐舌弄舌,惊惕不安,小便短赤。

    治法:清心泄热,佐以养阴。方用泻心导赤汤或清热甘露饮。

    6.疳肿胀

    问诊:在疳证后期出现全身或四肢浮肿,小便短少,精神委靡。

    治法:温阳利水。方用五笭散合五皮饮。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