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
【药物】鲜地龙3~5条,麝香0.15克。
【制法】共捣烂。
【用法】敷神阙穴,能缓解抽搐。用于小儿急惊风。
【出处】《浙江中医药》。
【备注】《理瀹骈文》记载,治急惊用“老蚓当中切断,跳一段治急惊,不跳一段治慢惊,同麝捣敷脐,然治急惊为效。”
2方
【药物】麝香0.3克,活地龙(白项最佳,红项亦可,紫项者不可用)3~5条,白糖10克,面粉少许。
【制法】将地龙洗净,和白糖一起捣烂,加面粉做成小饼。
【用法】麝香置于神阙穴内,再将药饼盖于脐上,用绷带或胶布固紧,直至高热退下,惊厥停止后保留数小时取下。用于小儿急惊风(高热惊厥)。
【验案】患者,女,8岁。因高热住院数天,经中西药、输液等治疗均无效,病情危重,高热抽搐日发数次,昏迷,牙关紧闭,头项强直,角弓反张,目不转晴,口唇发绀,腹部膨隆,脉洪数有力,症属暑温,用麝香地龙白糖膏贴脐,用后半小时惊厥消除。
【出处】《四川中医》。
【备注】笔者曾用本方去麝香,加朱砂1克,敷脐,治惊风有效。
3方
【药物】雄黄15克,砂仁2克,栀子(炒)5枚,冰片0.15克。
【制法】共研细末,鸡子清调。
【用法】敷肚脐之四周,碗口大,留出脐眼,入麝少许,棉纸盖,软帛扎,一周时洗去。用于急惊等症。
【出处】《理瀹骈文》。
【备注】另据《理瀹骈文》记载,治急惊“以布衬儿腹,抱乌毛鸡于上蹲吸,或以鸡尾对儿脐,无风鸡必远去,有风鸡必贴紧。慢惊亦可用。”
4方
【药物】羌活、防风、天麻、薄荷、黄连、甘草、全虫、僵蚕、陈胆星、犀角油、朱砂、牛黄、麝香、冰片。
【制法】前10味药熬后收膏,再入余药拌匀。
【用法】贴脐。用于小儿惊风。
【出处】《理瀹骈文》。
5方
【药物】黄栀子、鸡蛋清、飞罗面、葱白(连须)各适量。
【制法】共捣数百下。
【用法】敷脐下及手足心。用于急惊风。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6方
【药物】芙蓉花嫩叶6片,鸡蛋1个。
【制法】芙蓉花叶切碎,和鸡卵打匀,煎作薄饼。
【用法】乘热敷患儿跻部,冷再换。用于小儿急、慢惊风。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中医外治法》。
7方
【药物】丁香、葱白、艾蓬头各7个。
【制法】将上药共捣烂,拌匀。
【用法】外敷于患儿脐孔,用布裹好,每日换药1次,连敷3~5日。用于小儿惊风。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8方
【药物】燕子巢1个,鸭蛋(取白去黄)适量。
【制法】先将燕子巢捣烂,加入适量鸭蛋白,同捣如泥。
【用法】敷于肚脐上,用绷带固定,干则再换新药,连续2~3次。用于小儿慢惊风。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9方
【药物】全蝎5个,蜈蚣1条,僵蚕5条,蝉蜕头7个。
【制法】研末。
【用法】放脐中,外盖煎熟鸡蛋1个。用于小儿慢惊风。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0方
【药物】全蝎8条,蜈蚣2条,守宫2条,飞朱砂、樟脑各3克。
【制法】共研细末,蜜调。
【用法】敷囟门及脐部,外以纱布覆盖,每日换药,一般药后3~4小时,可见肠鸣排便。用于慢惊风(结脑之呈昏迷状态者),对部分病例可促使好转。
【出处】《虫类药的应用》。
11方
【药物】胡椒7粒,生栀仁7粒,肉桂3克,葱白7枚,白颈蚯蚓(可无)、鸡蛋清适量。
【制法】先将前3味捣碎为末,再与后3味合捣如膏状。
【用法】取上药摊贴神阙、脾俞穴,覆以纱布,胶布固定,一般1~2日愈。用于小儿慢惊风。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12方
【药物】炙黄芪、党参、炮附子各30克,白术62克,肉蔻仁(煨)、酒炒白芍、炙甘草各15克,丁香9克,炮姜炭6克。
【制法】油熬丹收,掺肉桂末。
【用法】贴脐上,再以黄米煎汤调灶心土敷膏外。用于慢脾风。
【出处】《理瀹骈文》。
13方
【药物】丝瓜叶、苦瓜叶、鲜荷叶各30克,燕子泥、石膏粉各100克。
【制法】共捣成泥。
【用法】外敷神阙穴,每日2次。用于小儿急惊风。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4方
【药物】栀子20克,明雄5克,冰片1克,蛋清适量,元寸0.4克。
【制法】研细末。
【用法】贴神阙、天柱穴。用于小儿高热惊风。
【出处】《陕西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