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脐疗临床 脐疗临床 关注:0 内容:232

    小儿口疮脐疗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1方

    【药物】细辛5克。

    【制法】捣成细面,用陈醋调成糊状。

    【用法】贴敷肚脐,用纱布包扎,24小时换1次。用于小儿口疮。

    【疗效】轻者3~4次即可痊愈,重者3~10次可愈。

    【出处】《山西医药杂志》。

    【备注】《卫生家宝方》、《本草纲目》有此记载。

    2方(隔药灸脐法)

    【药物】细辛3克,丁香、肉桂各2克,吴茱萸3克。

    【制法】共研为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

    【用法】涂填肚脐眼,再将艾叶捏成直径2厘米、高1.5厘米的圆锥形艾灶,放药上灸之,每日1次(重者2次),每次7壮。用于小儿口疮。

    【疗效】治疗34例均愈,其中炎1~3次者24例,灸4次以上者10例。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3方

    【药物】吴茱萸、干姜、木鳖子各适量。

    【制法】共研为末,冷水调。

    【用法】以纸压脐上。用于小儿元脏气虚,浮阳上攻所致口舌生疮。

    【出处】《杨氏家藏方》。

    4方

    【药物】细辛4.5克,吴茱萸6克。

    【制法】研细末,分作5包,每用1包,米醋调如糊状。

    【用法】敷脐部,外贴清膏药1张,或用纱布橡皮膏固定,每天换1次,连用4~5天,如皮肤发痒或发小红疹,暂时停用。用于小儿口疮。

    【出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5方

    【药物】茵陈、黄柏、黄连、生地、白术、甘草等。

    【制法】上药研细末,用蜂蜜及75%乙醇调成糊状。

    【用法】敷贴脐部;以纱布块覆盖,周围用胶布固定,敷脐时间3~4小时揭去,日敷贴1次,4次为1个疗程。

    【出处】《中医外治杂志》。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
    中医问诊 中医问诊 关注:0 内容:353

    小儿口疮的问诊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口疮以口颊、舌边、上腭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引发本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感风热,心脾积热上攻而致,亦有阴液亏耗,虚火上炎而发。《幼幼集成》说:“口疮者,消口赤烂,此因胎禀本厚,养育过温,心胖积热,熏蒸于上,以成口疮。”口疮的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泄火通便为主。若久病耗阴,水不制火,则应采用滋阴降火潜阳,引火归原的方法。

    西医的口腔溃疡相当于本病。

    (一)问诊要点

    口疮的特点是口腔粘膜出现淡黄色或白色溃疡,周围红晕,灼热疼痛,流涎,重者常影响进食和吞咽。本证在临床上有实证和虚证的区别,小儿以实证为多,虚证较少。临证应注意与鹅口疮、口糜等口腔疾患鉴别。

    本病问诊应注意了解有无发热、疼痛、流涎、拒食、哭闹等症状,其次要询问患儿平素饮食情况,有无便秘。一般实证多表现为溃疡较多,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红赤,口臭流涎,疼痛哭闹,便干尿黄,或伴发热;虚证溃疡一般较少,稀散色淡,不甚疼痛。

    (二)分型问诊

    1.脾胃积热

    问诊:口腔溃疡较多,周围红赤,灼热疼痛,烦躁多啼,拒食,口臭,流涎。常伴有发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火。方用凉隔散加减。外用冰硼散或锡类散。

    2.心火上炎

    问诊:口腔溃疡较多,舌上糜烂,周围红赤疼痛,烦躁易怒,不欲进食。伴口干欲饮,睡眠不实,小便黄赤。

    治法:清心泄热。通利小便。方用泻心导赤汤加减。外用冰硼散或锡类散。

    3.虚火上浮

    问诊:口舌溃疡或糜烂,稀散色谈,不甚疼痛,口流清涎。伴口干不渴,精神疲惫,手足心热,盗汗心烦。

    治法:滋阴清热降火。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外用珠黄散。

    4.脾肾两虚

    问诊:口舌生疮,时时流涎,精神疲惫,食少纳呆。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本证多见于吐泻之后。

    治法:温补脾肾,引火归元。方用理中汤加肉桂。外用吴茱萸敷涌泉穴,以引火归元。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