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眩晕是以上述症状常常同时并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眩晕药物贴敷疗法一
贴敷部位:脐部(图一)。
药物组成:吴茱萸30g,半夏15g,熟大黄10g,生姜30g,葱白7根(带须)。
制备方法:上药共为粗末,放铁锅内,加醋适量,炒热。
操作规程:分作两份,纱布包裹。放脐上熨之,两包轮流,冷则换之,每次30~60分钟。
操作间隔:每日2~3次(一剂药可用3日)。
主治:湿蒙清窍之眩晕。
眩晕药物贴敷疗法二
贴敷部位:百会、翳风穴(图四、图五)。
药物组成:白芥子、茯苓、泽泻各等份,酒适量。
制备方法:将诸药研细成细末。
操作规程:用时取5g与酒调成药饼,贴于百会、翳风穴。
操作间隔:每日一次,严重者两次。直至症状缓解。
主治:用于梅尼埃病,即耳源性眩晕。
眩晕药物贴敷疗法三
贴敷部位:膈俞、脾俞、肾俞、膻中、厥阴俞、志室等穴(图一、图二)。
药物组成:太子参200g,黄芪200g,白术200g,当归200g,熟地150g,半夏150g,附子150g,麦冬150g,柴胡150g,升麻150g,茯苓68g,五味子68g,益智仁68g,补骨脂68g,胡桃肉68g,肉桂68g,甘草68g。
制备方法:上药研细末过筛,麻油熬膏备用。
操作规程:膈俞、脾俞、肾俞、膻中、厥阴俞、志室,以上穴位交替使用2~3个。
操作间隔:3天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主治: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眩晕(气血亏虚型)。
眩晕药物贴敷疗法四
贴敷部位:涌泉穴(图三)。
药物组成:山栀20g,大黄、黄连各10g,肉桂5g。
制备方法:将上药研为细末。
操作规程:用米醋适量调拌成糊膏状,均匀敷于双足心涌泉上,用纱布覆盖,外用胶布固定。
操作间隔:每日换药1次。
主治:眩晕(肝阳上亢型)。
眩晕药物贴敷疗法五
贴敷部位:神阙或肾俞六(图一、图二)。
药物组成:①五加皮、枸杞叶、炒杜仲、沙苑子、女贞子各等份;②沙苑子、菟丝子、肉苁蓉各1Og,肉桂2g,灵磁石10g。
制备方法:将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操作规程:随证选方,用清水适量调拌成糊膏状。或取本散60g,装入小布袋中,三段,分敷脐中神钧六及双侧肾俞六,外用胶布固定。
操作间隔:用药每日换药1次,用药袋则10天换药1次。
主治:肾虚眩晕(偏肾阴虚者用处方1;偏肾阳虚者用处方2)。
眩晕药物贴敷疗法六
贴敷部位:神阙穴(图一)。
药物组成:法半夏、茯苓各10g。
制备方法:共研细末,用清水适量调和稀糊状备用。
操作规程:治疗时取药膏外敷于肚脐处,上盖敷料,胶布固定。
操作间隔:每日换药1次,一般用药30分钟后眩晕明显减轻,连用3~5天。
主治:眩晕。
眩晕药物贴敷疗法七
贴敷部位:双侧涌泉六(图三)。
药物组成:山栀子20g,大黄、黄连各10g,肉桂5g。
制备方法:上药共研为末,装瓶备用。
操作规程:施用时取本散30g,用食醋适量,调和成糊膏状,贴于双足心涌泉穴处,上盖纱布,胶布固定。
操作间隔:每日换药1次。
主治:眩晕。
眩晕药物贴敷疗法八
贴敷部位:神阙穴(图一)。
药物组成:黄芪15g,五味子1Og,当归5g,棉花根10g。
制备方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操作规程:用时取本散适量,加清水调和成糊膏状,敷于肚脐处,上盖纱布,胶布固定。
操作间隔:每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眩晕。
眩晕药物贴敷疗法九
贴敷部位:涌泉穴(图三)。
药物组成:吴茱萸20g,肉桂2g。
制备方法:共研细末。
操作规程:用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取药饼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外以青菜叶或树叶包扎,纱布、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操作间隔:连用3~5天。
主治: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