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名家名著 名家名著 关注:0 内容:66

    杨上善与《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生平】

    杨上善为隋唐期间著名医家(约公元575~公元670年),在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6年)任太医侍御,唐显庆时(公元656~660年)转任通直郎,守太子文学,精于医术,诊疗出奇, 能起沉疴。但其籍贯、生卒年月等正史无传。

    【著作与成就】

    杨上善根据《八十一难经》、《扁鹊灸经》、《秦承祖明堂》、《明堂经》、《曹氏灸经》等医著,对《黄帝内经》作了注释,编著成《黄帝内经太素》,是现存最早注释《内经》的专著。

    另外,杨上善尚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据《旧唐书》载其有十三卷,今仅存残本序文及第一卷手太阴肺经,名为《黄帝内经明堂》

    《黄帝内经太素》的针灸特色

    《黄帝内经太素》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归类注释,其中有很多关于针灸内容的章节,如在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中,就有关于经络、腧穴、刺灸方法及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专门记载,反映出杨上善深谙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使针灸学得到了较好的一次总结,不失为隋唐时期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针灸医著。

    《黄帝内经太素》阐发《内经》经文原旨较为深刻,如其对孙络的注释是:“十五络脉从经脉生,谓之子也;小络从十五络生,乃是经脉孙也”,阐理贴切。又如对“豹文刺”的注释亦较清晰明了,“左右前后,状若豹文,故曰豹文刺也。”对于奇经八脉,杨氏进行了较深刻的考证,阐明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等。

    杨氏对于腧穴的名称,能言简意赅地以腧穴的生理特性来阐明其义。如经渠穴的解释:“水出流注,入渠徐行,血气从井出已流注至此,徐引而行,故曰经渠。”杨氏不但能用腧穴的生理特性而且还能利用解剖知识来阐释穴名,如对足三里、巨虚上廉、巨虚下廉三穴名称的解释。

    杨氏对腧穴的排列顺序以分经统穴为主,这一归类方法对后世腧穴归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后世特别是北宋王惟一对全身腧穴的十四经脉归经法很大程度上是受此影响而来。

    《黄帝内经明堂》对针灸发展的影响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原书十三卷,又名《黄帝内经明堂》,其成书年代尚无明确考证。

    由于《黄帝内经明堂》系杨上善奉敕对中国第一部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的重新注解与编撰,故实际是—部官修医书。杨氏广求异本,精校详注,因而其质量较高。该书为考察《黄帝明堂经》的结构、体例、传本源流,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同时对于《针灸甲乙经》传本的校勘,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现藏日本仁和寺中的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卷子,共有两轴,都仅存卷一及肺经部分、(有部分缺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经考察发现该传本的主要内容又被针博士丹波康赖《医心方》针灸卷所辑录。除了上述《医心方》外,《黄帝内经太素》及日本一些古书中也保存有《黄帝内经明堂》的一些佚文,这些佚文对于考察《黄帝内经明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是辑校《黄帝明堂经》的宝贵素材。

    从该书残存的卷一内容可以看出,《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中对经脉、腧穴的排列已经按照经脉气血流注的顺序排列,而不再按头、面、躯干、四肢等进行分部排列。如手太阴肺经腧穴的排列则按中府、天府、侠白、尺泽、孔窍(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的顺序,与《内经》中“手之三阴,从藏走手”的经脉循行方向完全一致,使腧穴理论与经脉理论更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与《针灸甲乙经》中腧穴分部排列的顺序显然不同。

    杨氏在该书中还对腧穴的五行五输属性、部位、误刺、

    |


    1
    2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
    隋唐名医 隋唐名医 关注:0 内容:14

    杨上善[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杨上善[图]

    杨上善,约生于隋开皇九年(589),卒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祖籍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著有《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两书。《黄帝内经太素》是现存最早类分、研究《黄帝内经》的著作。书中对《黄帝内经》原文加以类编,勾勒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雏形,在后世具有深远的理论影响。书中有关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营卫气、身度、诊候、设方、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论述,尤其是杨上善的注释,不乏深意,且颇具特色,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与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主要著作

    《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共计30卷。据目前考证,杨上善奉敕撰注《黄帝内经太素》,成书时间大约是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62)至成亨元年(670)。《太素》,取《素问》与《灵枢》之经文,以分类研究之法撰注而成。此书分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输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现存本共计19类。此书是最早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的著作,为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文献。

    然而,《太素》在中国北宋以后渐失传,《宋志》仅存3卷。光绪中叶,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员杨惺吾,发现日本尚存仁和寺所藏旧抄卷,影钞回国,未加校勘,即付刊印,故而伪谬滋多。晚清学者萧延平精通儒学,且擅长医理,其对《太素》进行多年的考校,萧延平撰注之《太素》校正本,于1924年刊刻问世,其校正的《太素》深得学界称道,但其书内容尚阙佚7卷,实为憾事。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简称《黄帝内经明堂》),共计13卷。在编撰《太素》同时,杨上善类编注释《黄帝明堂经》,此书属于针灸书籍。杨上善在其基础上撰注编写为《黄帝内经明堂类成》。该书前12卷论十二经脉输穴,末l卷论奇经八脉。该书开穴位释名之先河,解释穴位名称,并介绍其部位与主治病症等,唐太医署曾经规定其为学习针灸的主要课本,唐以后失传,现仅存l卷(卷一手太阴),其余内容均已亡佚。

    二、学术思想

    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在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1、科学分类,开类注《内经》之先河。

    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方式不一.有校订疏证者,如王冰;有专题发挥者,如《难经》;而杨上善首创分类研究《内经》,是类注《内经》第一家。他对《内经》进行了较科学的分类,将《素问》、《灵枢》原文全部拆散,按其不同性质分作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19大类.每一类之下.又分作若干小类,有纲有目,使《内经》理论体系更加清晰.更加系统。

    杨氏分类较系统地反映了《内经》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如《太素·输穴》全面收载了《内经》输穴学理论,集中体出了古代输穴学的成就。但在《内经》原书却分散于近lO篇原文之中,零散琐碎,反映不出古代输穴理论的全貌。杨上善不仅对大纲的分类较为合理,对于目的分类更是井然有序。如《太素·伤寒》先立《热病诀》为论伤寒病的总纲,后接《热病说》,论述典型热证,再列《五脏热病》,后论及疟病,这种由纲到目,由太到小的排列方式使人一目了然。杨氏对《内经》的分类研究,使中医理论体系出现了一个纲目清晰的雏形,这在中医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可低估的贡献。

    2、校讹勘误,保存《内经》原貌。

    杨氏校勘了许多《内经》讹误脱衍之文,为后人通读《内经》、正确理解《内经》的医学理论提供了帮助。如《太素·诸风状论》云:“肾风之状,……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颐上,其色黑。”扬注:“颐上,肾部也,有本为肌上,误也。”今本《素问·风论》正作“诊在肌上”.当以《太素》改“肌”为“颐”。杨氏从不轻易改动原文,即使经文有误,也仅在注文中说明,以求保留《内经》原貌。如《太素.五脏痿》:“肾热者·色黑而齿熇。”杨注;“熇,当为槁,色黑齿枯槁也。”所以杨氏校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内经》原貌,为后人校勘整理《内经》提供了可靠的旁证。由此可见,杨氏搜集古今诸本,对《内经》进行仔细校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不但对后世诸家有较大影响.而且对当前研究整理《内经》仍有重大意义。

    3、阐义释音,揭示《内经》义理。

    杨上善精娴训诂,《太素》注文上极天文,下穷地理,中通人事,旁及懦、道、佛各家,其注音缜密,释义贴切,持之有据。例如对“关(开)、阖、枢”的注释,由于传抄之误,加上后世不明阖枢本义是名词,而作引伸义动词理解,一直把关、阖、枢作“开,阖、枢”注,引出了许多歧义。杨氏本《说文》诸工具书阐释,指出:“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者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杨氏以门之关、阖、枢阐发经旨,形象地说明了三阴三阳各自功能和相互间的关系,确切地解释了阴阳离合之命题。因为人体是一个由三阴三阳经脉连结成的有机整体,每条经脉各有所主,然又密不可分,就如一扇门户,把门关牢,须关(门闩)、阖(门板)和门枢三者配合才能达到目的。正确地表达了阴阳经脉脏腑间离合运动的关系。由于《内经》多生僻之字,故杨氏在释词之前,常加以注音,他采用当时为科学的直音和反切两种标音法进行注音,特别是当字有两音时,则据经文需要,注出适于经文内容的读音。杨氏注音之缜密,其音义之确及数量之多,都对后世注家有所影响。另外,当碰到经文中个别疑难文字,杨氏并不牵强附会,姑且释文,而是采取怀疑的态度。如《太素·气府》中“上天容四寸名一”,杨注:“天容字错,未详。”亦反映了他治学之严谨。

    杨上善作为杰出的医学家,通过整理《内经》,注释经文,系统地阐发丁《内经》文理、医理,发展了《内经》的学术理论。同时,他作为通晓道、儒、佛三教的哲学家,尤精于老、庄之学,并将这些引入《内经》的注释之中.用以阐述医学道理,提出了“一分为二”等重要的哲学观点。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