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药粥知识 药粥知识 关注:0 内容:18

    药粥疗法的特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应用药粥疗法防治疾病,其所以能够从不间断地延续两千多年,这与它具有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1.“粥疗”等于药疗加食疗

    药粥疗法既然是中药与米谷煮粥服用,那么,“粥疗”就包含了药疗与食疗的双重效果。比如,干姜是中医用于温中散寒的药物,但毫无补养作用,只适用于里寒症;粳米或糯米可以健脾益气,却没有散寒力量。若用干姜配伍米谷,煮粥服食,则成了温补脾胃,治疗脾胃虚寒的食治良方。再如《圣济总录》中的“白术猪肚粥”,方中白术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健脾药,是治疗脾虚症所必用,槟榔有行气消积除腹胀的作用,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再加上梗米补中,诸药与猪肚、梗米合并煮粥.对中气不足,脾胃虚胀者,颇有疗效。因此,药粥疗法是药物疗法与食物疗法的结合。

    2.“粥补”等于药补加食补

    自古以来,医食同源,药食同用,以食物供药用者很多。如龙眼、山药、桑椹、山楂等,既可食用,又能入药,难以严格区分。选择具有滋养强壮的中药同米煮粥服食,可以用来补益身体,增强体质,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例如:“补虚正气粥”是用人参、黄芪同梗米煮制而成的药粥方。人参是比较珍贵的强有力的补气药,历代医家均说它能“大补元气”;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中医认为它的补益作用很强,二药均属“上品”药材。米谷也是补人之物,因此,用参.芪同梗米作粥,既能充分发挥参芪药补作用,又可收到梗米食补效果。再如“糯米阿胶粥”、“鹿角胶粥”、“参苓粥”等,均是药补与食补合用的滋补药粥方。如应用得当,可同时达到药补与食补的目的。

    3.药粥疗法体现了米药协同作用的优越性

    药粥疗法既不同于单用约物祛邪治病,又不同于纯服米粥扶正调理,药物与米谷配伍,同煮为粥,相须相使,可起到协同作用。古代医学家早已认识到,米药合用煮粥,“峻厉者,可缓其力,和平者,能倍其功。”以《普济本事方》中的乌头粥为例,乌头之性刚暴有毒,如与生姜、蜂蜜、梗米煮粥服食,可以缓其性而减其毒。商陆与牵牛子,均为猛烈的泻下逐水药,同米煮成“商陆粥”与“牵牛子粥”,既不影响它们的疗效,又能避免一些副作用。又如苁蓉羊肉粥,方中苁蓉为补肾壮阳的中药,羊肉是温补脾肾的食物,同梗米煮成稀粥,不仅可以增强温补肾阳的作用,又能收到温脾暖胃的效果。正如清·黄宫绣《木草求真》所云:“米虽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一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

    4.药粥疗法注重健脾养胃,补益”后天”

    中医历来对脾胃的功能十分重视,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凡治疗疾病处方用药时,“必须顾脾胃勇怯”,根据胃气的强弱,而选用适合的药物;在推测疾病的预后时,也往往根据脾胃学说,认为“脾胃无损,诸可无虑”。临床实践证明,“胃气一散,百药难施”。而祖国医学中的药粥疗法,正是以补益胃气,健补脾胃为原则,所以,每多获得理想的效果。

    作为药粥重要成分的梗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前人对此颇多赞誉。《本草经疏》誉梗米为“五谷之长,入相须赖以为命者也”。《随息居饮食谱》谓:“梗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贫人患虚症,以浓米饮代参汤。病人。产妇粥养昂宜。”无怪乎《医药六书药性总义》称赞:“梗米粥为资生化育神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

    5.“粥剂”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好剂型

    中药的常用剂型一般有汤剂、丸剂、膏剂、散剂等。从中药剂型改进上探讨,药粥可以说是一种古老而又新颖的剂型——“粥剂”。它的好处是:(1)由于米药煮粥,特别是补益性药粥,可以正常当作早晚餐或点心食用。既可充饥,又作食治。如薯蓣拨粥、龙眼粥、乳粥、甘蔗粥、羊骨粥等。(2)具有汤剂吸收完全的优点,又无损胃气。由于粥剂在肠内通过缓慢,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吸收。(3)与中药丸、散、膏、丹相比,同样适合长服久食,而且药粥还可根据病情,灵活组方,随季节变更,适时选用。(4)药粥大多以单味药,最多二、三味药与米同煮,经济简便,安全有效。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
    药粥知识 药粥知识 关注:0 内容:18

    药粥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粥,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漫长历史。早在《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文字记载。但应用药物与米谷煮粥治疗疾病,最早见之于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该传云:“齐王故为阳虚侯时,病甚,众医皆为蹶,臣意(意,指西汉医学家淳于意)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另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十四种医学方技书中,记载有服食青梁米粥治疗蛇咬伤,用加热的石块煮米汁内服治疗肛门痒痛等方。据考证,这批出土的古医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是说,“火齐粥”、“青梁米粥”等方,是我国记载最早食用的药粥方,这两份历史资料,是药粥疗法最早的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药粥正是以药治病,以粥扶正的一种食治方法。《内经》的这一论述,是药粥疗法最早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药粥这种古老疗法,远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它用于防病治病了。

    汉代名医张仲景,乃“中医之圣”,对祖国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氏在临床上对药粥的应用,颇多阐发,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在其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就有很多米药合用的名方。诸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对此,《本草蒙筌》称赞说:“梗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症,桃花汤每加,取甘以扶干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可见,仲景善用梗米,且多妙义,实为使用药粥之先驱。

    唐朝大医家孙思邈,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学识渊博,具有80多年的丰富医疗经验,编著了《干金方》和《千金冀方》两部巨作,其中就列有“食治”专节,并收集了民间用谷皮糠粥防治因缺少乙种维生素所致的脚气病,羊骨粥温补阳气,防风粥“去四肢风”等药粥方。唐·同州刺史孟诜撰著的《食疗本草》,原书早已散佚。近代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有“食疗本草残卷”,书内载有“茗粥、柿粥、秦椒粥、蜀椒粥”四方。值得提出的是,唐朝昝殷所撰的《食医心鉴》,其中,共收药粥57方,并按中风、心腹冷痛、五种噎病、七种淋病、小便数、五痢赤白肠滑、五种痔病下血、妇人妊娠诸病及产后、小儿诸病共九类,分别详细地介绍了食治诸方的组成、用量、煮制、功效等,为后世药粥疗法奠定了基础。

    迨至宋朝,药粥疗法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医生和人民群众,都广泛采用药粥来防治疾病,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药粥食治方。宋代当局重视这一食治疗法,并在官方编纂出版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作了广收博采,如《太平圣惠方》第96、97卷,专为“食治门”,选列中风、水肿、咳嗽、脚气,以及补益虚损、脾胃气弱不下食和小儿、妊娠,产后等27类,共载药粥129方。又如《圣济总录》,也是宋代医学巨落之一,令全书是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所献医方结合“内府”所藏的秘方汇编而成。其中第188~190卷共收集了药粥l13方,分门别类进行了详细介绍,如苁蓉羊肾粥治疗虚劳症,商陆粥治水肿,生姜粥治反胃呕吐,补虚正气粥治疗慢性泄痢,苦悚根粥治疗蛔虫病等,经临床实践其疗效均较理想,此外,宋代老年医学家陈直在其所著的《养老未亲书》中,收载了适合于老年人养生延年的补养药粥43方。

    有效的食养粥方,不仅群众爱吃,在宫廷王室里也颇受欢迎。元朝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主管宫廷贵族的饮食烹调,他根据多年的经验,结合诸家本草及名医力术知识,编写了一本《饮膳正要》,其中,有不少滋补强壮,延年益寿和防治疾病的药粥方。如用于“补脾胃,益气力”的乞马粥,其实就是用羊肉向粱米煮成的稀粥:有“治阳气衰败,五劳七伤”的构杞羊肾粥,有“治虚劳,骨蒸久冷”的山药粥;还有“麻子粥”“马齿菜粥”等。在我国医药史上颇负盛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为“脾胃论”的创始人,看病用药每多主张健脾养胃。所以,对药粥疗法也有所研究,在《食物本草》卷五中,专门介绍了28个最常用的药粥方。诸如绿豆粥、茯苓粥、麻仁粥、苏子粥、竹叶汤粥等。此外,邹铉在宋朝陈直《养老奉亲书》的基础上,又广收博采,著有《寿亲养老新书》,共录药粥77方。为后世中老年人食养食治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长期走访民间,结合前人应用药粥经验,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选载了药粥62方,并列出专节作了论述。尤其突出的是明·周王朱橚等编撰的《普济方》,是汉唐以来最大的一部方书。其中第257~259卷为食治门,以病为纲,共收集药粥180方,对每一粥方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论述,是明初以前记载药粥最多的一书。除此以外,关于药粥的记载,还散见于明代其它有关书刊中。如明初开国元勋刘伯温《多能鄙事》载有药粥30方,戏曲作家高濂《遵生八牋》中收有38方,古琴家、戏曲理论家朱权《臞仙神隐》收录10方,以及万历进士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载粥18方等等。由此不难看出,明朝应用药粥防病治病已十分背遍了。

    直到清代,药粥疗法又有所发展。黄云鹄所著《粥谱》一书,收载粥方247个,是目前记载粥方最多的一份资料。他将所有的粥分为谷类、蔬类、木果类、植药类、卉药类、动物类等,简述了每一粥方的功用主治。但也有不足之处,它只是单纯地罗列粥名,又缺少用量制法,且全部为单味粥方,前人许多有效的复方药粥均未记载,在药粥的分类方面,清代也有所提高,记载药粥的医书也较为广泛。如曹庭栋结合前人和自己的经验,选择了适合老人养生治病的药粥100方。在他所编的《老老恒言》中,将药粥分别列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大类。费伯雄《食鉴本草》又按风、寒暑、湿、燥、火、气、血、阴、阳、痰等项进行分类,共载药粥29方。此外章穆的《饮食辩录》收有55方,何克諌《养生食鉴》32方,尤乘《寿世音编》载有46方。其它如吴义洛《成方切要》、张璐《本经逢原》、汪昂《医方集解》等,均有应用药粥治病的记载。

    延至近代,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药粥疗法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一些名老中医仍能古粥新用,收效颇著。例如,近代已故名医张钖纯,首创“珠玉二宝粥”“三宝粥”等无米药粥。当代著名老中医蒲辅周有用芜花根皮煮粥治疗疯狗咬伤的粥疗经验。岳美中教授,根据清·陆定圃《冷庐医话》中所载黄芪粥,结合自己临床经验,重新组方,另成一复方黄芪粥,用以治疗慢性肾炎,收到满意效果,此外,南京中医学院邹云翔教授爱用荷叶粥降低血脂和血压,北京中医研究院名老中医沈仲圭应用神仙粥治感冒等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综观古今,药粥在我国医药史上可谓源远流长。随着饮食疗法的普及提高和老年医学、营养学、免疫学的不断发展,祖国医学宝库中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药粥疗法,也应重放光彩,为着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药粥知识 药粥知识 关注:0 内容:18

    药粥疗法的源流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药粥,就是以谷类为主,配合水果、蔬菜、鱼肉蛋奶、药物等制成的稀饭。药粥疗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粥应用于强身延年、防治疾病的一种饮食疗法。粥主要由米加水煮成,俗称稀饭,古代称作糜、鬻(粥)。其中厚粥称.$(zhān音占),薄粥称酏(yí音异)。据考古学研究,河北武安县磁山遗址发现的粟粒,距今已有七千余年,是我国最早被“驯化”的栽培植物之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距今亦有七千余年之久。在距今三四千年的甲骨文中有麦、黍、禾、粟、稻等字。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5世纪(西周至春秋中叶)成书的《诗经》中提到130多种植物,其中谷类除上文提到的以外又有稷、粱、牟(大麦)、菽苴(大麻子)。由此可见由粮食制作的粥如粳米粥、粟米粥、秫米粥、大麦米粥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人民十分喜爱的食品。至于粥与药结合用于疾病防治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书中记载服用青粱米粥治蛇伤,用米、胶煮粥,治痫病。其次《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西汉名医淳于意以火齐粥治疗齐王疾病。秦汉时期成书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了半夏秫米汤治疗目不瞑(失眠)。书中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阐述了饮食疗法的理论。

    如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书中五谷指粳米、麻、大豆、麦、黍;五果为枣、李、栗、杏、桃;五畜系牛、犬、猪、羊、鸡;五菜是葵、韭、藿、薤、葱。书中还指出各脏有病时宜食的食物。这些论述亦为药粥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365味药物,分上、中、下三品排列,其中记载了许多药食兼用的药物,如大枣、百合、龙眼、山药、莲子、芝麻、核桃、薏苡仁、干姜、鲤鱼、狗、羊、猪、牛、蜂蜜等,均为药粥方中常用之品。更为重要的是将《内经》中所说的谷、肉、果、菜之品列入广义的药物中予以收载,按中医学理论分类排列,记载性味、功效主治、宜忌等内容。此书的做法成为后世中药著作的范例,一直沿用至今,为药粥疗法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东汉至清,随着医学的进步,药物数量的不断增加,药粥方数量由少增多,所治病种逐步扩大,药粥理论日趋完善、成熟,至清代光绪七年黄云鹄撰著我国第一部药粥疗法专著《粥谱》,前后经历了一千余年的发展过程。在专著成书之前,历代药粥理论及方剂散见于本草、方剂、养生、食疗、临床医书、综合性医书中,现将各个历史时期收录粥方较多的代表性著作,简介于下:

    (一)汉唐时期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并成为中医经典著作。在这两书中有很多米药同用的方剂或药后食粥的论述。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方中皆有粳米与药同煮。桂枝汤的煎服法交待了服药以后,须吃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保暖发汗,治疗风寒感冒。由于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学说,为我国医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医方之祖”,亦是药粥疗法的先驱者。

    唐代昝殷著《食医心鉴》,原书宋代尚存,后失传,现在流传的本子是日本人从《医方类聚》中辑出,共1卷。书中载方211首,治疗16类病症,其中论中风疾状、心腹冷痛、五种噎病、七种淋病、小便数、五痢赤白肠滑、五种痔病下血、妇人妊娠诸病及产后、小儿诸病食治诸方中载粥疗方46首,每方叙述主治病症、药粥组成、制法、服法。此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药粥方临床应用经验,其中高良姜粥、黄雌鸡粥、黄芪粥、糯米阿胶粥、竹沥粥、地黄粥、猪蹄粥、马齿粥、淡竹叶粥、梨粥、生芦根粥、人参粥、鸡子粥、郁李仁粥、紫苏子粥等方,一直沿用至今,经久不衰。

    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其中卷二十六为食治,载序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五节。论述了食疗理论及各种食物的性味、良毒、功能主治等。在序论中提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的观点,发展了《内经》食疗的理论。书中记载了防治脚气病的谷皮糠粥,温补阳气的羊骨粥,祛风的防风粥等药粥方。唐代孟诜撰著的《食疗本草》,原书早已散佚。近代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残卷,书内有“茗粥、柿粥、秦椒粥、蜀椒粥”4方。此外,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隋朝巢元方等著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零星记载了几张药粥方,如常山粥、鸭粥、章陆根粥、大麦粥等。

    (二)宋元时期

    宋代陈直撰著的《养老奉亲书》一卷,是我国现存早期老年病学专著。上篇十六篇列16种病症的食疗方,计160条;下篇十三篇言老人医药之法,摄养之道、备急方。书中刊载治老人病症药粥方43首,分列于养老益气方、老人眼目方、耳聋耳鸣、五劳七伤、虚损羸瘦、脾胃气弱、泻痢、烦渴热、水气、喘嗽、脚气、诸淋、噎塞、冷气、诸痔、诸风16种病症中,如乌鸡肝粥、莲实粥治目疾;鹿肾粥、猪肾粥治耳聋;羊肉粥、雀儿粥治老人五劳七伤、虚损;甘蔗粥、桃仁粥治喘嗽;荜茇粥治冷气;桑耳粥、苍耳粥治痔疮;荆芥粥治诸风等。书中提出“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凡老人有患,宜先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把食治作为老年病重要治疗原则,为药粥疗法应用于老年病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养老奉亲书》问世以后,对后世影响甚大,元代邹铉(一作鈜)为了表达尊敬陈直的心情,自号敬直老人,于1307年将陈直著作加以整理,并续增第二、三、四卷,改名为《寿亲养老新书》,流传十分广泛。在药粥方面载方77首,增补了“晨朝补养药糜诸法”“、食治方”、“妇人小儿食治方”,增加了山芋粥、栗粥、乳粥、枸杞子粥、枸杞叶粥、马眼粥、猪肚粥、苏麻粥等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宋初朝廷出版的重要医药著作,由王怀隐等人集体编写而成。全书100卷,刊于宋淳化三年(992年)。其中卷九十六、九十七为食治。卷九十六载食治论、14种病症160首食治方;卷97载食治13种病症及养老,药茶诸方160首。两卷共载药粥方132首,系统总结了宋代以前的药粥方,所载各方方名、组成、剂量、煎服法俱全,便于应用。既有单味药粥,也有复方药粥,涉及内、妇、儿、五官科病症27种,颇有参考价值。

    宋代《圣济总录》,系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撰。成书于政和年间(1111~1117年),后经金大定年间和元大德年间两次重刊。全书200卷,录方近2万首。其中卷一百八十八至卷一百九十为食治门,三卷共载28种病症的药粥方118首。此书是在《太平圣惠方》成书120余年后编撰的大型方书,在吸收《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基础上,增补了食治发背痈疽、瘰疬、大肠诸疾、妇人血气、吐血、蛔虫等新病症,新增了许多药粥方,如木耳粥、补虚正气粥、茯苓粥、扁豆粥、杏酪粥、商陆粥、枸杞羊肾粥等。

    元代忽思慧撰《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忽思慧曾任宫廷饮膳太医,积累了丰富的烹饪技艺、营养卫生与饮食保健方面的经验。此书广收朝野食疗的精粹,配方以羊类为主料,图文并茂。主张食疗勿犯避忌,坚持不用矿物药和毒性药配方,组方原则遵循“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味”。原书刊于天历三年(1330年),载方246首。在聚珍异馔、食疗诸病二节中列药粥方23首,如乞马粥、汤粥、粱米粥、河西米汤粥、羊骨粥、萝卜粥、小麦粥、山药粥,可补前人的不足。此外,宋代《重订严氏济生方》载紫苏麻仁粥、猪腰子粥;《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的赤小豆粥;《普济本事方》中的乌头粥、麻子苏子粥、乌豆粥;《山家清供》载豆粥、梅粥、荼.粥!、真君粥、河枢粥;元代《世医得效方》中薏苡粥、薤白粥、苏麻粥,均为零星记载,且互有重复。

    (三)明清时期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谷部论述了粥有畅胃气、生津液作用。列举了小麦粥,寒食粥,糯米、秫米、黍米、粳米、籼米、粟米、粱米粥,以及可以常食的粥方共62首,如绿豆粥、菱实粉粥、百合粉粥、胡萝卜粥、油菜粥、菠薐菜粥、荠菜粥、芹菜粥、韭菜粥、茯苓粉粥、牛乳粥、鸭汁粥等等。各方名下注明功效,无剂量与煎服法。综观李时珍所集药粥方,取药以无毒、滋补,可以久服为原则。此外,在白石脂、磁石、锁阳、瞿麦叶、土茯苓、高良姜、麻黄、葛根等众多条目下亦载有药粥的资料。

    明代高濂所撰养生保健为主的《遵生八笺》,刊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其中《饮馔服食笺》粥糜类载列药粥方40首,果实粉面类18种,可以配入粥中。作者选方原则是“非我山人所宜,悉并不录。其他仙经服饵,利益世人,历有成验诸方”“,择其可饵录之,以为祛病延年之助”。所载之方取为平常易得,无毒之物,除去与前人重复之方外,菊苗粥、沙谷米粥、河祇(海鲞)粥、门冬粥、肉米粥可补前人不足。可以制粉的药物总结为藕、鸡头实、栗子、菱角、姜、葛根、茯苓、松、柏、百合、山药、蕨、莲子、白芋、蒺藜、瓜蒌根、吴茱萸。

    此外,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载乌头粥治风寒湿痹,鸡头粥复方长服令人有子,是作者自己试用过的验方,有良效。《老老余编》中所列11方,除鼠粥治水肿,余皆录自前贤诸方。明代李梴《医学入门·食治门》中载药粥方13首,除面粥治泄泻、膂肉粥养肾、胡桃粥治阳虚腰痛及石淋五痔外,皆与前贤诸方重复。明代初期周定王朱.”及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所编《普济方》,载方6万余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其中卷二百五十七至卷二百五十九为食治门,列33种病症。所载166首药粥方,绝大部分取自《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作者仅增加生萝卜粥、单食白粥、酒粥食治方、糯米粥数方。刘伯温编的《多能鄙事》载有药粥30方,朱权《臞仙神隐》收录10方,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载药粥18方,皆为民间常用方。由此可见,明代医家或民间应用药粥防病治病已经十分普遍了。

    到了清代,药粥疗法经过漫长发展历程,渐趋成熟,出现了系统总结药粥疗法的理论与实践的专篇《老老恒言》卷5和《粥谱》专著。曹廷栋所著《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刊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全书5卷,卷一至卷四论老年人日常起居寝食、导引;卷五为药粥专篇,列粥谱说、择米、择水、火候、食候及100种药粥方。上品36种、中品27种、下品37种。各方均注明文献出处、主治、功效,作者个人的见解,用按语的形式来表达。曹氏选方,分类的原则是“取气味轻清,香美适口者为上品,少逊者为中品,重浊者为下品”,“削其入口违宜之已甚者”“,备老年之调治”。此书卷5总结了历代药粥的经验和理论,是治疗老年病的药粥专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惟书中粥方用量、制服方法大多没有记载,是此书的不足。

    清代黄云鹄纂辑的《粥谱》1卷,刊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书中列序文、食粥时五思、集古食粥名论、粥之宜忌、药粥方247首,按谷、蔬、蔬实、果、植物、卉药、动物类编排。作者参考了《本草纲目》、《遵生八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而成。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单味药粥方功效、主治,药粥理论及操作方法,是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第一部药粥专著,影响深远。书中粥方不载剂量、制法,亦不录复方药粥,为其不足。

    此外,尤乘的《寿世青编》着眼于老人、小儿、久病、颐养的需要,选录粥方23首,如豆麦粥、羊脂粥,可补《粥谱》之不足。章穆所撰的《调疾饮食辨》(又名《饮食辨录》)在谷类中收有56首药粥方。费伯雄所撰《食鉴本草》,在风、寒、暑、湿、燥、气、血、痰、虚九类中收载29方。何克谏《养生食鉴》载药粥方32首,大多为常用药粥方。其他如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吴仪洛《成方切要》、张璐《本经逢原》、汪昂《医方集解》等,均有应用药粥治病的记载。

    综观药粥疗法发展的轨迹,可谓源远流长,奠基于秦汉时期,发展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元、明代,成熟于晚清,发展十分缓慢。及至近代,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药粥疗法尚未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一些名老中医仍能古粥新用。例如河北名医张锡纯撰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收载“山药半夏粥、山药鸡蛋黄粥、珠玉二宝粥、山药粥、三宝粥”5方,系张氏首创的无米药粥,收效显著。岳美中研制的复方黄芪粥治慢性肾炎,参芪粥治老人元气不足,脾胃虚弱者;蒲辅周用芫花根皮煮粥治疯狗咬伤;沈仲圭应用神仙粥治感冒;邹云翔用荷叶粥降低血脂和血压,均有良好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飞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平均寿命不断增加,老年人逐渐增多,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适合于中老年人延年益寿、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保健食品的需求亦日益增加,这就为药粥疗法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医学、药物学研究的深入,药粥疗法将会更加兴盛。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