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 关注:0 内容:175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诊疗实践。故张介宾《景岳全书》说:“医学之要,阴阳而已。”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机构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以依据阴阳属性的规定,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因此《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由于结构层次的不同,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所指也有所不同。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就筋骨与皮肤而言,筋骨在深层为阴,皮肤居表为阳;就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精气,故为阳,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位于身体的上部胸腔之中为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位于身体的膈下腹腔为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肾阴、肾阳等。就经络而言,十二经脉中有三阳经和三阴经的区别,奇经八脉中有阴跷与阳跷、阴维与阳维的不同,络脉中有阴络与阳络。就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而在气之中,营气循行脉内为阴,卫气循行脉外为阳。可见,人体结构中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体内的脏腑、营养物质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医学也是用阴阳学说加以说明的,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阴阳协调平衡的结果,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 ·生气通天论》)。如以物质与功能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以体内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无以产生功能活动,而功能活动一方面消耗着能量与物质,另一方面其结果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的贮存。物质与功能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相互制约、资生、不断消长转化的过程。

    再如人体的睡眠活动,是属阳的兴奋与属阴的抑制两种功能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人在白昼,体内属阳的兴奋制约了属阴的抑制而占主导地位,所以处于醒寤的兴奋状态;进入黑夜,体内属阴的抑制制约了属阳的兴奋而占主导地位,所以人就进入睡眠状态。显然人的睡眠活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就人体物质之间的关系而言,气和血分阴阳,属阳的气具有生血、行血和摄血的功能,而属阴的血具有载气、寓(藏)气、养气的作用。可见,气血之间又体现着阴阳关系的多个层面。此外,如营卫关系、气与精或津液关系、脏腑关系、经络关系,也是如此。因此说“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 ·生气通天论》)。

    (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协调、和谐,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因此,阴阳失调就是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及其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阴阳学说用来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斗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及机能障碍的过程。就病邪而言,可以分为阴邪

    |


    1
    2
    3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 关注:0 内容:175

    阴阳学说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变化着的。用阴阳学说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分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反相成的阴和阳两种物质势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

    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作为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法,影响了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并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着人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究其意义,诚如《灵枢 ·病传》所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中医学在运用阴阳学说的时候,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充实,如运用大量的医学实例,详细阐发了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使抽象的哲学阴阳概念,得到了深化、细化和具体化。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 关注:0 内容:175

    阴阳学说的形成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阴阳学说源于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易传 ·系辞下》)的取象思维。当人类从混沌向文明迈进时,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也最有规律的太阳,势必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阴阳的本义即指与太阳有关的自然现象,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即有“阳日 ”、“晦月 ”等具有阴阳涵义的文字记载。西周时期推广指地势的向阳和背阴。如《诗经 ·大雅》说:“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其中阴阳一词,即指日光的向背而言。《说文解字》对阴阳在这一时期的原始涵义进行总结说:“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阴声。”“阳,高明也。从阜,昜声。”另外,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是人生观而不是宇宙观,当古希腊哲学家把目光投向自然,印度哲学家把目光投向超越的彼岸的时候,中国哲学家则把目光投向人类自身。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里指出,作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的人类“生产”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在原始社会,人们普遍重视人类自身的生产,并由此形成了生殖崇拜。阴阳哲学范畴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古人“远取诸物 ”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近取诸身 ”的生殖现象。对日、月等自然现象的把握,不如男女间的性关系容易被初民所体验和认知。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指出:“中国人的科学或原始科学思想认为:宇宙内有两种基本原理或力,即阴与阳,此一阴阳的观念,乃是得自于人类本身性交经验上的正负投影。”由此也促进了阴阳作为本原意义上的概念形成和广泛应用,这里的阴阳,也就成为哲学意义上的元阴、元阳。大约成书于西周时期的《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语词阴阳,但却蕴涵着丰富的与阴阳有关的卦符,它将阴和阳分别用阴爻 “–”和阳爻“—”的符号加以表示,并演绎为 爻辞,每卦都由阴爻和阳爻两种符号组成。当时的哲学家就用符号阴阳来阐释纷繁的物质世界和复杂的社会现象。至西周末年,古代贤哲开始用阴阳来分析、阐释一些难以理解或不能直接观察的复杂事物变化的机理。如《国语 ·周语》记载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发生地震,周太史伯阳父用阴阳观念解释地 震,以阴阳失序分析“川源必塞 ”,由此导致西周必亡的社会政治问题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可见西周晚期,人们已用阴阳二气的运动来解释节气、地震等多种自然现象,阴阳已由具体的物象升格为天地之气,并对阴阳二气的运动规律有所认识。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学术繁荣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首先,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并以此构筑他的宇宙论、本体论哲学,对阴阳学说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淮南子·天文训》解释道:“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即“一 ”为混沌之气,气自身又分为阴阳两种,阴阳二气相互交感产生万物。由此老子肯定了宇宙万物都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作用、互相冲荡,而以和谐为最佳状态。战国时期,阴阳不仅被用于阐发宇宙生成论的思想,而且更多地运用在宇宙构成、运行法则方面。《管子·四时》明确指出:“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管子·乘马》说:“春夏秋冬,阴阳之更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

    |


    1
    2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