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诊疗实践。故张介宾《景岳全书》说:“医学之要,阴阳而已。”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机构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以依据阴阳属性的规定,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因此《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由于结构层次的不同,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所指也有所不同。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就筋骨与皮肤而言,筋骨在深层为阴,皮肤居表为阳;就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精气,故为阳,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位于身体的上部胸腔之中为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位于身体的膈下腹腔为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肾阴、肾阳等。就经络而言,十二经脉中有三阳经和三阴经的区别,奇经八脉中有阴跷与阳跷、阴维与阳维的不同,络脉中有阴络与阳络。就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而在气之中,营气循行脉内为阴,卫气循行脉外为阳。可见,人体结构中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体内的脏腑、营养物质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医学也是用阴阳学说加以说明的,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阴阳协调平衡的结果,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 ·生气通天论》)。如以物质与功能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以体内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无以产生功能活动,而功能活动一方面消耗着能量与物质,另一方面其结果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的贮存。物质与功能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相互制约、资生、不断消长转化的过程。
再如人体的睡眠活动,是属阳的兴奋与属阴的抑制两种功能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人在白昼,体内属阳的兴奋制约了属阴的抑制而占主导地位,所以处于醒寤的兴奋状态;进入黑夜,体内属阴的抑制制约了属阳的兴奋而占主导地位,所以人就进入睡眠状态。显然人的睡眠活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就人体物质之间的关系而言,气和血分阴阳,属阳的气具有生血、行血和摄血的功能,而属阴的血具有载气、寓(藏)气、养气的作用。可见,气血之间又体现着阴阳关系的多个层面。此外,如营卫关系、气与精或津液关系、脏腑关系、经络关系,也是如此。因此说“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 ·生气通天论》)。
(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协调、和谐,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因此,阴阳失调就是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及其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阴阳学说用来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斗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及机能障碍的过程。就病邪而言,可以分为阴邪
1
2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