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百病拔罐 百病拔罐 关注:0 内容:117

    针刺拔罐治肩部疼痛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治法

    太阴经证:以肩前中府穴区疼痛为主,后伸疼痛明显。

    取穴:大椎、肩髃、肩前、阿是穴。

    阳明少阳经证: 以肩外侧肩髃肩髎穴处疼痛为主,三角肌处痛,外展疼痛明显。

    取穴:大椎、臂臑、肩髃、阿是穴。

    太阳经证:以肩后侧肩贞穴处疼痛为主,肩内收时疼痛明显。

    取穴:大椎、肩髃、肩井、肩贞、天宗、阿是穴。

    操作方法

    患者取侧伏坐位,曲肘关节于桌上,充分暴露肩部疼痛部位,选用1.5寸毫针,施以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取针后用中号火罐在大椎、肩髃及循经取穴位处拔火罐,留罐10~20分钟,一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体会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夏季有寒邪,易袭阳位,寒性收引,寒性凝滞,致经脉和经筋的气血阻滞,故肩部有拘紧感,疼痛酸胀。督脉为阳脉之海,大椎归于督脉,是督脉与诸阳经之会,能振奋一身之阳气,鼓动调节全身之气血,对机体有强壮补虚培元作用。阳明经多气多血,《类经图翼》指出肩髃为手太阳、阳明、阳跷之会,《针灸甲乙经》指出肩髃主治肩中热,指、臂痛。本病属筋经病变,以临近和局部穴位取穴,根据“穴位所在,主治所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近取及循经取患部穴位。加强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有较好的舒筋活血止疼之效。故针刺拔罐取大椎、肩髃及循经穴位,能疏通手三阳经之经气,促进气血的运行,疏散风寒于体表,缓解肩部疼痛。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针刺、拔罐治疗酒糟鼻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酒渣鼻又称酒糟鼻、玫瑰痤疮,是一种发生于鼻周和颜面中央为主要病变部位的慢性皮肤病,以丘疹、皮肤颜色潮红、毛细血管扩张、脓疱为主要临床特征。由于酒渣鼻发生于颜面部,严重影响患者外貌的美观,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工作、学习、社交、生活造成困扰。该病需与痤疮、脂溢性皮炎、家族性酒渣鼻样疹,艾滋病病人的严重脂溢性皮炎鉴别。

    酒渣鼻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鼻赤”;《魏书王慧龙传》有“酒齇鼻”“肺风”“齇齄”“赤鼻”“鼻准红”“肺风粉刺”“酒皶鼻”“酒齄鼻”“鼻齄”“鼻准红赤”之名。《素问热论》言:“脾热病者,鼻先赤。”《诸病源候论》认为:“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寒之气相搏所生。”《外科大成酒渣鼻》云:“酒渣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滞而成,故先紫而后黑也。”中医学认为患者平素喜食辛辣、嗜酒无度、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日久脾胃热邪蕴盛,邪热熏蒸肺叶,伏留不散而上蒸面部肌肤(鼻),再加之风寒外袭,瘀血凝滞是酒渣鼻的主要病理机制。

    酒渣鼻临证选穴

    临证取大椎、肺俞、胃俞、中脘、水分、天枢穴。患者先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常规消毒后在大椎、肺俞、胃俞三穴处,医者右手持7号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或一次性采血针),以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贴针身中端露出约1厘米长的针尖,以快速、准确、垂直点刺,并用95%的酒精搽拭点刺处(便于血液的顺利外排),接着左手持打火机,并将打火机的火焰开至最大,于右手所持的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迅速将罐拔于其上。每穴留罐10分钟起罐,并用卫生纸将血迹搽拭干净,再用络合碘常规消毒。患者改为仰卧位,腹部充分暴露并常规消毒,毫针直刺中脘、水分、天枢穴各1.5寸,施以缓慢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除大椎、中脘、水分穴外,肺俞、胃俞、天枢穴左右交替针刺,每次只选一侧。大椎、肺俞、胃俞穴点刺、拔火罐每周两次;中脘、水分、天枢穴针刺每日一次。

    处方中大椎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肺俞、胃俞穴分别为肺、胃居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在此三处点刺、拔火罐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调节气机的功效。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水分穴为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针刺之可起到疏通任脉,益肺、健脾、补肾、利水、化湿、消肿的功效。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在改善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诸穴相伍,诸法相佐,共同达到清泻肺胃之热,促进毒邪发散,活血化瘀养颜之效,对改善酒渣鼻早、中期有很好效果。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