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针刺治疗慢性结肠炎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苏某,男,58岁,工人,2011年5月2号初诊。

    腹痛,腹泻2年余,加重2天。2年来,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引起腹痛,腹泻,大便1天3~4次,腹痛下坠,脓血便,经治疗时轻时重,早起肠鸣腹痛,随即大便,不成形,便后轻松,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倦怠乏力。每吃凉食辣、着凉、饮食不节加重或反复。结肠镜检查为乙状结肠炎,服用吡哌酸(PPA)治疗有效。近2天,因喝凉啤酒吃辣菜,引起反复,大便1天4次,腹痛下坠,脓性便,服PPA也未显效。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滑。证为食滞肠胃,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利湿,健脾消食,选外关穴针刺。

    外关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外关穴,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捻转,约1分钟,腹胀、腹痛即可缓解,每10分钟捻转1次,捻转4次,每日治疗1次。第2天复诊,腹痛偶有发生,大便次数由4次减为2次。治疗第4天,用补法捻转,腹部有温暖感,大便次数减为1次,成形,腹痛未发,饮食增加,巩固治疗5次后,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嘱托患者在治疗期间饮食有节,禁食生冷、辛辣。随访2月未反复。

    【临证心得】

    结肠炎为临床常见病之一,慢性结肠炎多属脾肾两虚,寒湿下注,用单穴针刺外关穴,用补法捻转,能够迅速缓解症状,取得较好的疗效,是某些中西药物不能代替的。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三焦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之功能,针刺外关穴,三焦经气畅通,气化得司,故下腹冷凉,肠鸣腹痛腹泻迅速缓解,大便成形,脾肾功能恢复,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慢性结肠炎急性发作,多属湿热下注,用三棱针挑刺大肠俞穴,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大肠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除治疗腰腿风寒湿痹证外,腹痛、腹泻、便秘也属于其治疗范围。用挑刺疗法治疗,效果显着,强于药物、毫针等治疗。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针刺治疗中老年流涎症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患者陆某某,男性,60岁。2017年12月4日就诊。诉双侧口角流涎半月余,1周发作2~3次,无口角歪斜,无面部麻木疼痛,无头晕头痛,无肢体麻木瘫痪,至外院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曾有夜间盗汗,经中药治疗后盗汗已除,夜寐尚可,时有心慌,急躁。舌淡红,苔薄黄,脉细。

    针刺方法:使用1.5寸毫针,取双侧地仓透刺颊车,承浆穴,以患者得气为宜。选一侧地仓与承浆为一对,连接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刺激,采用连续波,以局部肌肉微颤、病人能够接受为度。

    一周后复诊,患者诉经过上次针刺治疗后,流涎症状未再发生,以上法继续巩固治疗。

    分析与讨论:一般认为,流涎症是指唾液不自觉地溢出口角的一种病症,多由吞咽障碍、面肌失调、涎腺分泌旺盛等原因引起。由唾液分泌增多引起流涎,则称为原发性流涎,常见小儿流涎,成人偶尔可见;由口咽、面部肌肉失调,导致吞咽障碍引起流涎,称继发性流涎,常见于脑卒中后遗症、面瘫、脑瘫等患者。此处中老年流涎症,是指发生在中老年的患者,并排除继发性流涎的可能,笔者曾运用针灸治疗中老年流涎症患者多例,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学认为,中老年患者脏腑逐渐亏虚,多见脾(胃)、肾脏功能渐虚,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脾不摄津或肾虚不能温化水湿,固摄无权,故而出现流涎病症。正如《素问宣明五气》曰:“脾为涎。”涎为脾液,脾虚升降失司可致流涎。王清任《医林改错辨口角流涎非痰饮》亦有论述:“尝治此症,见所流尽是清水,并非稠痰,明明气虚不固津液……流涎者属气虚无疑。”认为流涎主要由于气虚不固。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云:“肾气不交于阳明而胃气缓,气不上交,水邪反从任脉而上出于廉泉,故涎下。”从经络角度理解,肾经夹舌本,肾虚则不易收摄口中津液,出现口角流涎不止;胃脉上出于口,胃脉弛缓则廉泉开,口涎失于收摄而流出。可见肾经、胃经与流涎的重要关系。

    此案取地仓穴透刺颊车,同时选承浆穴进行针刺而取效。地仓为足阳明胃经穴,系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阳跷脉之交会穴,脾与胃同属土,地仓又为积土之仓,土克水,起健脾化湿之功,为治疗流涎症之要穴。颊车穴属足阳明胃经穴,地仓透刺颊车穴可以起到调整脾胃功能之功效。承浆为任脉与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承指受,浆指口涎,口涎流出,此处承受,故名承浆,也是治疗流涎的重要穴位。笔者认为该患者肝木偏旺,肝木乘脾土,脾胃虚弱致固摄失司而出现流涎,以脏腑辨证与经络理论相结合,采用以上穴位针刺,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针刺治疗痔疮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选穴:寻找腰骶部的痔疮反应点(红色或灰褐色的小点),为督脉上的一个经验穴,在臀部竖纹上端尽处。再选取膀胱经上的大肠俞。

    方法:严格消毒,用三棱针横向进针,将横筋挑断,两手拇指食指相对捏出血。擦干消毒,用棉球或创可贴覆盖。

    经过一次治疗,三五天就会痊愈。如果不好,可过七天再治疗一次。

    体会:痔疮是肛肠外科常见的疾病,包括内痔、外痔,还有混合痔,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人群。痔疮发病的原因有:一是久站、久坐,使肛管直肠持高压状态,血液循环不好,肛门周围静脉回流受阻,致痔疮形成。二是常喝酒及吃辛辣食物,吃蔬菜、水果少,使肠道功能紊乱,排便不畅,致痔疮形成。

    督脉起于长强,选取督脉上的穴位对于治疗肛肠疾病有特效,选取腰骶部的痔疮反应点使肛门部位的气血流通,瘀滞疏散;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治疗痔疮取大肠俞能清理大肠热,经络通,则病不生。

    愈后注意:一、合理饮食,保持大便畅通。多食粗粮、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加血液循环,增加排便次数,降低毒物对大肠肛门的损害。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伤肠。二、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每天做提肛运动,不要久坐或久站,经络畅通,痔疮也就不犯了。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针刺治疗口腔溃疡[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针刺治疗口腔溃疡[图]

    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复发性口疮”“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生于如唇内侧、舌尖、舌缘、舌腹、内颊、软腭、前庭沟等口腔黏膜无角化或角化较差的区域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多突然发作,先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具有红(溃疡边缘色红)、黄(假膜色黄)、凹陷(溃疡内陷)、痛(烧热灼痛)的溃疡。每当唇部或舌头运动时,可诱发疼痛,唾液的分泌量有时也会随之增多,并发口臭、慢性咽炎、便秘、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烦躁、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需与白塞病、创伤性溃疡、结核、恶性肿瘤、克罗恩病、疱疹性口炎等相鉴别。

    中医学中有关口腔溃疡的病名较多,如“口疡”“口疳”“口糜”“口舌生疮”“口中疳疮”“口破”“口肉糜烂”“赤口疮”“热病口疮”等。其病因病机复杂,外多与风、火、燥邪上冲,或口腔不洁、口内破损、邪毒直入有关;内则与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临床所见有虚实之分。一般来讲急性发作者多为实火性口疮,此类患者平时多忧思恼怒、嗜好烟酒刺激、肥甘厚腻等,致心脾积热、肺胃郁热、肝胆蕴热等,一朝外感邪热,就可出现口舌溃疡、形状多不规则、大小不等,色黄、灼热疼痛、面红口热、口渴、口臭、唇红舌燥、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实有力、舌质偏红苔黄或厚腻等症状。因年老体弱,或劳倦内伤脾胃,久病不愈,或肾阴不足、虚阳浮越、致邪热上蒸,或虚火上浮所致口疮,多为虚证。可见口舌溃疡可见大小不等、反复发作、色灰黄、轻度灼热、口燥、咽干不欲饮、五心烦热、面热唇红、腰膝酸软、脉细弦等症状。

    取劳宫、照海、大迎为主穴。发于嘴唇周围加商阳;见于嘴唇里面加关冲;舌下溃疡加委中;舌面溃疡加少冲;口热、口渴、口臭、口干甚者加列缺;口疮痛甚者加承浆。患者取舒适体位,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劳宫、承浆各0.5寸,施以雀啄泻法。直刺大迎,针尖向肘部方向45度斜刺列缺,沿骨缝刺照海各0.8寸,施以缓慢捻转手法各1分钟,留针20分钟。在手腕部系止血带,医者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或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消毒后的商阳、关冲、少冲处,快速点刺,接着医者用双手拇、食指,分别由手掌部向手指末端挤压,每穴处约挤出20余滴(以血色由深变淡为准)。术毕将止血带解除,血迹擦拭干净后,再用络和碘常规消毒。患者改为俯卧位,医者左手拇、食二指自然放于委中局部,并向两旁撑开穴位处皮肤致其绷展,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或一次性采血针),快速点刺数下(若委中穴可见到浅表静脉瘀紫暴胀明显者,直接点刺浅表静脉即可),用95%的酒精擦拭点刺处(便于血液的顺利外泄)后,医者左手将打火机的火焰开至最大,于右手所持的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迅速拔罐其上,留罐10分钟起罐,并用卫生纸将血迹擦拭干净,用络合碘常规消毒。针刺处当天24小时内应保持干燥、清洁,禁止浸水。每周点刺放血、拔火罐2次,除承浆外其余穴位均左右交替隔日取一侧。

    劳宫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照海有滋阴清热、通调三焦之功,既补益又清热。大迎属与口面有直接关系的足阳明经穴,针刺后具有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嘴唇周围属脾,该部如果溃疡,其病位在肠胃,胃经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都环绕口唇。商阳刺血具有醒神开窍、泻热消肿的功效,肝经的支脉环绕经过唇内,此处溃疡多与情志有关。关冲放血可调节胸腹部的气机,疏肝解郁。委中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在此点刺拔火罐可疏通太阳经气,引火下行、泄血分之热邪,疏阳邪火毒,除血分积热,解毒疗口疮。舌为心之苗,舌面上的溃疡选手少阴心经的井穴少冲穴刺血,以泻心火。取照海清热滋阴、通调三焦。列缺宣肺散邪、通调经脉,共同发挥养阴清肺的功效来缓解口热、口渴、口臭、口干等之阴液亏虚之证。承浆为局部取穴,有疏通经气、止痛消炎的作用。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针刺治疗鹅足腱滑囊炎一例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某女,54岁,2020年4月12日初诊。

    主述:左膝内侧疼痛20余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左膝内侧疼痛,连续行走10余分钟出现跛行,每天下午及上下楼梯、下蹲位站起时疼痛加重。

    诊断:筋出槽(鹅足腱滑囊炎)。

    令患者脱去患侧袜子、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针尖向第1跖趾关节方向沿足大拇趾内侧平刺隐白穴0.7寸,施以缓慢捻转提插手法(以针感沿足内侧缘向内踝方向传导为佳)1分钟,嘱患者自己做缓慢的、大幅度的患膝运动3~5次后,休息数分钟再如前法做缓慢的、大幅度的患膝运动。次日来诊述已无任何痛疼不适,如法巩固治疗1次。

    按:鹅足滑囊位于缝匠肌、股薄肌及半腱肌的联合腱止点与胫骨内侧副韧带之间,由于三个肌腱有致密的纤维膜相连,形同鹅足而得名。

    鹅足腱滑囊炎又称胫骨内髁炎,主要是指由于长时间反复拉扯,导致鹅足部位的滑囊受到刺激而出现水肿症状,进而导致膝盖内侧(以膝盖为中心左膝8点钟方位、右膝4点钟方位)出现疼痛感觉的一种病证。临床常被误诊为慢性关节炎、内侧半月板损伤、内侧副韧带损伤等。因肌腱、韧带、筋膜的撕裂、撕脱、黏连、痉挛等,造成局部解剖结构发生改变,继而出现的各种相关病证均属于中医“筋出槽”范畴。鹅足部位居中医足太阴脾经循行线上,隐白穴为脾经井穴,针刺具有健脾益气、通经散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留针同时配合患者自行活动患膝促使局部循环产生泵样作用,增强血流的动力,帮助身体缺血的组织恢复到正常状态,促使出槽之筋回归本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图]

    许能贵,1964生,男,汉族,针灸推拿学,二级教授、研究员。从事中医针灸学的医、教、研工作20余年,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中医学学科带头人、省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带头人,国家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南粤百杰,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南粤创新奖”,岐黄学者。

    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已成为全球第二致死率和第致残率疾病,在我国发病致死率居首位,其中,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占中风的87%。缺血性中风是针灸治疗的特色和优势病种,占针灸病房收治病种的80%。针灸疾病谱的研究表明,该病属于二级病谱,针灸具有主导的治疗作用。但针灸治疗中风在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乏理论创新和系统科学的整体治疗方案,这是当前针灸治疗中风病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二是缺乏对临床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基础研究;三是缺乏完整、系统、规范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国际上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性存在争议。

    以许能贵为首的团队从1996年开始以缺血性中风为突破口,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以理论构建-临床实践-基础研究为总体思路,开展了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全面系统和深入规范的理论与创新研究。

    理论构建

    从督脉的循行上看,督脉与脑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针灸甲乙经》记载:“上巅,循额,至鼻柱。”从文献记载说明,督脉循行与脑有着直接的联系。而《素问骨空论》又记载督脉的分支“贯脊,属肾”“如循膂,络肾”“上贯心”。心主神明,脑又为元神之府,《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人之神明有体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处于心。”心和脑都可调节人体情志、思维,心神和脑神存在着体用的关系。督脉又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手足六阳经与督脉交会于大椎,奇经八脉中的阳维脉与督脉交会于哑门、风府,阳跷脉与足三阳脉交接而间接与督脉关联。而头为诸阳之会,因此督脉通过总督一身之阳间接与脑关联。而脑又为元神之府,《锦囊秘录》记载:“脑主持五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因而在中医形与神俱的观念指导下,构建“督脉-脑-神一体”理论,确立通督调神法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大法。

    临床研究

    许能贵的通督调神针刺法是以百会(GV20)、大椎(GV14)穴为主穴,针对缺血性中风病的不同并发症,形成了以“通督调神针刺法”为主体的缺血性中风的分期治疗方案:①急性期病机为邪犯脑腑,脑腑失用,治以开窍醒神,治疗配合醒脑开窍,重在改善患者的脑部供血;②恢复期病机为痰瘀阻滞脑腑、经脉,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配合疏经调脏针刺法,重在促进患者受损功能的恢复;③后遗症期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痰瘀阻滞经脉,治以调整脏腑功能为主、疏通经脉为辅,配合疏经调脏针刺法,重在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复发。整个治疗过程强调“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达到通督脉之经气、调心脑之神明的功效。

    基础研究

    在临床实践获效的基础上,许能贵团队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在神经元保护、脑可塑性等方面系统深入地揭示了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明确了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多途径以及多机制的特色和优势。在神经元保护方面,率先证实电针百会(GV20)、大椎(GV14)穴可抑制缺血损伤部位钙超载从而调节神经元的钙稳态是针刺保护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此外,针刺可以有效调节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发挥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在脑结构和功能可塑性方面,研究发现:针刺可以改善大鼠脑缺血后突触数密度、体密度和突触后致密物质等;激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介导的海马长时程增强以及促进缺血性中风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许能贵以缺血性中风为切入点,在长期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中,提出督脉为脑脉,主治脑腑疾病的学术思想,构建“督脉-脑-神一体”的理论,确立通督调神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大法。在临床研究方面,运用通督调神针刺法以百会(GV20)、大椎(GV14)穴为主可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并发症的功能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的残障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形成系统地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整体的治疗方案;在基础研究方面,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继以百会(GV20)、大椎(GV14)穴为主,系统深入地揭示了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获效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因此,为该疗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与推广方面奠定了坚实的临床基础和科学依据。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针灸常识 针灸常识 关注:0 内容:38

    针刺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1、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2、孕妇3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用针。

    3、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4、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5、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

    6、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7、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8、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