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医美容 中医美容 关注:0 内容:418

    正确认识色斑才能有效祛斑[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正确认识色斑才能有效祛斑[图]

    在中医门诊经常会遇见一些爱美人士,充满期待地向大夫展示身上的色斑,希望采用中医学的“魔力”,无痛无创轻巧地祛除这些色斑。那么临床究竟哪些斑是中医治疗行之有效,哪些斑又是西医技术更擅长呢?让我们来认识人体多种多样的色斑。

    皮肤为什么会长斑

    皮肤变黑其实是一种皮肤的自我保护反应,因为皮肤含有的黑色素细胞本身就是分泌黑色素的,外来刺激伤到皮肤后,皮肤为了自我保护,就会引发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日晒就是这样,阳光中的紫外线穿透皮肤到达真皮层,黑色素细胞为了保护机体就分泌黑色素来阻挡紫外线,时间长皮肤就会变黑。蚊虫叮咬的伤口、青春痘发炎、被热水烫伤后的创面等炎症反应,也会诱发黑色素细胞过度分泌留下色素沉淀……不过这些色沉,只要不是很严重都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时间长短与年龄、体质和皮肤的修复能力有关,一般不用治疗,当然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新陈代谢衰退,自然修复能力降低,淡化就会慢一些。

    常见色斑的分类和防治

    按照斑的部位,通常把常见的斑分为浅斑、深斑和深浅混合斑三类。

    浅斑 又叫表皮斑,包括雀斑、老年斑和色素性母斑。

    雀斑 在很多好莱坞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满脸雀斑的小男孩,非常可爱。雀斑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与家族遗传有关,过度日晒会增加,一般是米粒大小的黑褐色斑点,对称地散布在脸上,可以横跨过鼻梁,形如雀卵,故名雀斑。中医对雀斑的记载很早,也早就发现用一些中药外敷可以祛除雀斑,但雀斑作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属于很表浅的色素沉着,现代激光就可以轻松地崩解色素颗粒,而外敷中药既慢又容易继发感染,因此临床现在已经很少再用中药外敷治疗雀斑了。

    老年斑 又叫脂溢性角化,通常在脸上、手上、脚上暴露部位都可以看到,是人体进入衰老阶段的表现。老年斑很表浅,也可以像雀斑一样通过激光轻松地祛除,但是现代社会压力大,在一些年轻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如果年轻人出现老年斑往往提示身体状态不佳,那就应该配合中医调理,从根上祛除机体老化的因素。

    色素性母斑 又叫“咖啡牛奶斑”,是胎记的一种,属于先天性色素异常性疾病,刚出生的时候一般比较淡或者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明显起来,颜色就像是加了牛奶的咖啡一样,边界非常清楚。这种色斑和雀斑一样,色素位于皮肤的最外层,可以使用激光、磨削、光子等治疗手段去除,临床很少采用中医治疗。

    深斑 往往深及真皮,又叫真皮斑。

    太田氏母斑 又叫太田痣,这也是胎记的一种,好发于有色人种,终生不消退,通常是融合性的色素沉着斑,常见一大块蓝黑色斑点分布在脸上,《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应该就是一名太田痣患者,多为单侧分布,沿三叉神经眼和上颌支走向,眼睑、巩膜、角膜,甚至口腔鼻黏膜都可见色素斑,可以通过激光祛除。

    颧骨母斑 又叫褐青色痣,属于先天性疾病,进入青春期才发病,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黄褐斑、雀斑,多发于16~40岁女性,通常在两侧脸颊颧骨上,对称分布,直径1~5毫米黑灰色斑点,皮损面积比雀斑大一些,到了更年期会减轻。因为是真皮层的黑色素细胞过度增生导致,外在的剥脱美白和表浅激光治疗效果一般,反而会激发它的生长,只能通过激光治疗,但仍有部分疗效不明显。配合内服中药、针灸治疗稳定机体内分泌循环,中西结合可增加治疗效果。

    深浅混合斑 横跨表、真皮两界的斑。

    黄褐斑 是很多中年女性的苦恼之源,一般在脸上左右对称分布,颜色为黄褐色,可深可浅,发病部位可以同时存在表皮层和真皮层,现代激光难以精准定位,因此外用激光治疗要谨慎。中医对它认识很早,也是最适合中医治疗的色斑,中医叫肝斑、黧黑斑,认为和肝郁血瘀有关,往往合并身体的内分泌失调,需要治疗原发病才能根治,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内服中药治本。《外科正宗》载,水亏不能制火,血虚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中医养血活血能减轻色斑,改善暗沉。

    难治性黑斑 它是严重难退的色斑,多来源于接受反复多次错误治疗,多数是不合理使用祛斑产品,如含铅、汞、氢醌、高浓度果酸等,导致皮肤过度剥脱或重金属沉积,屏障功能严重受损,细胞应激性分泌大量黑色素来保护皮肤导致。这种色斑明显,可以在面部两颊,也有少数长在太阳穴上下,多呈现点状和片状。因为长斑部皮肤高度“警觉”,因此中医外治应非常谨慎,可以口服中药结合针灸调理,要重视皮肤日常养护,不可轻易接受激光治疗。

    小小色斑学问很大,只有中医学和现代科技双剑合璧,才可以让您色斑去无踪,雪肤永常驻。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药煎服 中药煎服 关注:0 内容:149

    正确认识急救中成药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说起急救,很少有人会想到中药。其实,中药也可以用于急救,其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与安宫牛黄丸相比,紫雪丹和至宝丹却鲜为人知。中医专家指出,目前安宫牛黄丸用得最多,紫雪丹相对少些,至宝丹基本不用了。

    安宫牛黄丸出自清代吴瑭着的《温病条辨》,由牛黄、犀角、麝香、黄连、黄芩、生栀子、朱砂、珍珠、冰片、明雄黄、郁金组成。中医认为,心在人体内犹如君主,心包则是心的宫殿。“安宫”形容服药后能使心“安居其宫”。

    紫雪丹在三宝中历史最悠久,因为外观如“霜雪紫色”,且药性大寒、冷若霜雪,故得名紫雪丹。该药包含石膏、寒水石、滑石、犀角、羚羊角、木香、沉香、元参、升麻、甘草、丁香、朴硝、硝石、麝香及朱砂等。如今市面上较多的是该药的另一种剂型紫雪散。

    至宝丹集众多名贵药材于一身,疗效卓着,得到它的人如获至宝,故此得名。该方初见于《灵苑方》一书,至宝丹的古方原先不仅有麝香、犀角、琥珀等昂贵药材,还需要用金银箔各50片,这是为了加强药方中琥珀、朱砂的镇惊安神之效。如今,至宝丹中的犀角也已改成了水牛角浓缩粉,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是“局方至宝散”。

    三药主治热病昏迷

    中医温病学是急性热性病和传染病的临床学科,此三种药主要治疗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都是清热开窍的代表性药物。但三者药性不同,安宫牛黄丸最凉,其次是紫雪丹,再次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适于高烧不退、神志昏迷、“稀里糊涂”的患者。紫雪丹适于伴有惊厥、烦躁、手脚抽搐,常发出响声的患者。至宝丹对昏迷伴发热,神志不清、不声不响的患者更适用。综合这些特点,中医口口相传的使用诀窍就成了“乒乒乓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稀里糊涂牛黄丸”。

    中医辨证热闭心包的患者,西医诊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脑血管病、肝昏迷、中风、呼吸系统疾病、小儿高热惊厥以及感染或中毒引起的高热、神昏等,都能使用安宫牛黄丸。1956年,北京、河北等地暴发大规模乙型脑炎,当时大批中医学家指出,用安宫牛黄丸可能效果更好,因此毛泽东还做出批示,鼓励使用该药。

    至宝丹适用于西医诊断的流行型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冠心病、心绞痛、尿毒症、中暑、癫痫等,中医辨证属痰热内闭心包。紫雪丹除了清热开窍,对伴有惊厥、四肢抽动的高热、昏迷患者特别适用。如今,许多幼儿都会因为扁桃腺发炎、化脓等而引起高热惊厥,紫雪丹就有很好的退烧、止痉作用,因此家有幼儿,不妨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紫雪散,并配以其他汤药进行治疗。

    服用三药需谨慎

    现在也有不少家庭自备安宫牛黄丸作为急救药,尤其是中风后,不问症状、不经医生指导,就自行服用,觉得它能起死回生。然而,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对证用药,否则救命药可能变成“毒药”;此三药都是大凉之药,体虚的人服用可能救命不成反丧命,所以不可擅自使用。其次,这些药价格偏高,也不适合长期保存。最后,三药服用时有很多禁忌,如只能短期用,服药期间不宜食用辛辣、油腻、荤腥之物,孕妇应忌用等;对体虚但必须用的患者来说,则要注意送服方法,如服安宫牛黄丸时辅以参汤等,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鉴别 中药鉴别 关注:0 内容:661

    正确认识西洋参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正确认识西洋参西洋参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于18世纪初在加拿大南部发现,被称作美洲人参,主产于加拿大、美国及法国,它从西方国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被国人称作西洋参,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应用历史。

    西洋参性寒,味苦、微甘,归心、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清火生津的功效。据清《本草从新》记载:“西洋参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可见,西洋参的用途并不广泛,且应用时也有宜忌。然而,近年来各式各样的洋参制品充斥市场,如洋参丸、洋参片(含片)、洋参茶、洋参酒、洋参糖等等应有尽有,再加之一些广告把西洋参渲染成强身健体的“万能”保健补品,往往误导消费,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如体质虚寒或因气郁化火的病人误服西洋参可使病情雪上加霜。

    年过节,人们走亲访友,探望病人总爱捎上些礼品,西洋参作为补气养阴的一味补益药品自然是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选择对象。但是,西洋参既然是一种药品,就有其适应症及禁忌症,这些恐怕多数人还不了解。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西洋参有个正确的认识。

    现代临床中药学研究表明,西洋参可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肺肾阴虚火旺所致的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等症,常与麦冬、天冬、知母、贝母、阿胶等养阴润肺、清热化痰中药同用以增强药效;(2)外感热病或内伤病久导致气阴两伤所见的烦倦口渴等症;(3)内热消渴,津液亏虚所致口干舌燥等症;(4)肠热津亏所致便血症;(5)癌症患者因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如鼻咽癌患者可用西洋参3克,煎服,每日一剂,于放射治疗前两星期开始,直至放射治疗完毕,对防治因放疗所致的咽干、胃口不佳等症状有较好的效果;(6)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患者,尤其是心脏病引起的烦躁、闷热、口渴等症状突出者;(7)调节中枢神经平衡及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疲劳、抗缺氧等作用。

    多年的经验证实,滥用西洋参会有危害。感受表邪、湿热未尽者不宜用;中阳衰微、胃有寒湿或体质虚寒者忌用。因此,要防止两种滥用倾向:第一种是盲目用于各种病人。临床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患者使用西洋参及制剂不仅不利于疾病康复,还会加重病情和使之迁延;又如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或放化疗后使用西洋参及其制剂,有的甚至长期大量使用以图尽快康复;可往往事与愿违,实践证明,只有当患者在术后或放化疗后出现明显的肺胃阴虚症状时才可对症使用,发挥西洋参的实际效用。可见,西洋参并非任何病人都适宜。第二种是将西洋参当作食品。由于西洋参具有一定的抗疲劳、抗缺氧或提神醒脑作用,日常生活中有为数不少的人皆随身携带西洋参或其制剂以备抗疲劳。殊不知,西洋参也是一种药品,不能想吃就吃。据有关资料显示,忙碌的现代人约有70%之众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亚健康的主要特征就是疲劳,那么用西洋参抗疲劳不是对证的吗?其实不然,因为疲劳是人体气血阴阳相对失衡的表现,需要通过精神调摄、均衡营养、劳逸结合地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等多方面来综合调节,并不是服用西洋参就能解决的问题。况且有许多情况还不适宜用西洋参来抗疲劳,因为西洋参只是一种养阴补气的中药,不是万能药。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基础 中药基础 关注:0 内容:9786

    正确认识“无毒”中药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中国药典》和中药学教科书上,除了少数毒性峻烈、含有较大毒性成分的中药明确标注为有大毒、小毒外,绝大多数中药并未标明其有毒,通常认为是无毒药。然而,无毒中药是否一定就是安全的,可以随意服用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不但普通民众,就连一些医药专业人士也对无毒中药的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没有标明毒性的中药就是绝对安全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无毒中药是不能等同于普通的食物和营养物质的。

    药物偏性谓之毒

    《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人之为病,在乎阴阳有偏,药之效,在于纠其偏也。古人也说;“是药三分毒”。此“毒”是特指药物的作用偏性,也是药物的特性。药物的偏性可以纠正人体失衡的阴阳状态,治疗对应的病症。偏性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对应效应后的特征表现。偏性从现代生理学和药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药理作用和生理活性。尽管多数中药并没有明确其是有毒有害的,但是毫无疑问,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来说,多数中药尽管无毒,但是却对人体有着显著的药理作用。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并在此理论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认识。对于药物毒性的认识,受限于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可能从分子细胞和化学成分等微观层面去分析和探讨其药理毒理作用。只能从药物运用于人体后产生的相应作用来解释其药性特征。总体上来说,这是一种建立在经验认识基础上的宏观药性理论。

    正确认识药物的毒性

    一些毒性较为剧烈的中药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附子、半夏、蟾酥等含有剧烈毒性成分的药物,其应用稍有不慎,即可引起中毒甚至导致人体死亡。目前医学界普遍认识并且注意到了毒性中药的应用和管理。然而,绝大多数无毒中药中存在的化学物质成分,其对人体产生的药理作用和可能造成的机体损害,并未引起专业人士的重视。除了少数精通中医药学的专业人士,多数人很难理解无毒中药的药性特点。一般会想当然地将其理解为是绝对安全无害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一些药食两用的中药,如生姜、大枣、蜂蜜等一类中药。实践证明其一般情况下确实不具备毒副作用,可以作为食疗方法长期服用。然而这类中药毕竟是少数的。中药中的大部分药物,都没有标明出其是有毒的。只标注出其具有寒热温凉的作用偏性和在人体内产生的升降浮沉作用趋势。缺乏作用于人体后完整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也缺乏长期的药理学、毒理学跟踪研究。绝大多数标注为无毒的中药,给人们的认识造成了误区。不少人认为其只要不是标注为是有毒的就可以放心随意服用。

    实际上,许多中药尽管是无毒的,但是偏性很强,即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会对人体的生理以及生化代谢产生明显的作用。从化学成分角度来分析,中药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理药理活性的成分。例如生物碱、蒽醌、黄酮、皂苷、香豆素、挥发油等化学成分。这些成分都具有显著的生理药理活性。不能等同于普通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些成分对于特定的疾病可以起到治疗和改善作用。而对于正常人和病症不符的人群,短期内应用或许并无大碍,然而长期服用,就可能会产生多种毒副作用。如黄连,尽管典籍中并没有记载其有毒,可是作为一味具有大苦大寒偏性的清热燥湿药,只可暂用,不宜久服。否则由于过于苦寒,多用会败坏脾胃,贻害无穷。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其含有黄连素等多种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其尽管“无毒”,多用却是有害的。

    “无毒”中药不能滥服

    自古至今,盲目进补滋补中药的人士络绎不绝。超量滥用补药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引发的关于中药是否有毒的讨论不断。甚至导致中药饱受诟病。诚然,大多数补益类中药中确实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可以作为体质虚弱者的有效补充。然而,许多补益类中药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这些复杂成分可以同时兴奋人体多器官多系统,产生机体功能亢进,如出现咽喉痛等“上火”症状。因此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营养物质。如鹿茸具有显著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然而其同时会对人体的其它系统产生复杂的兴奋刺激作用,初次服用过量,将会导致流鼻血等副作用。淫羊藿含有皂苷类成分,服用后可以兴奋人体性腺、肾上腺等系统,产生明显的机体功能亢进作用。中药典籍记载其久服可以“令人无子”,可能是长期服用对人体的内分泌和生殖系统产生了一定的损害作用。因而,无毒的滋补中药也不应随意滥用。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亦毒药之类”。虽然二药在典籍中均记载为无毒,然而其并非就是绝对安全的。其具有显著的药理生理活性。甘草虽然被称之为“国老”,运用极其广泛,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的毒副反应。然而由于其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长期大剂量服用,会导致人体水钠滞留,产生高血压等副作用。人参被称为“百药之王”,在拯救危急重症以及食疗滋补虚弱疾病上具有显著的疗效,从而备受推崇,然而,长期超量服用却会导致失眠、头痛、儿童性早熟等“人参滥用综合症”的发生。

    前些年国外报道的所谓中药毒副作用,多数就是无视中药的药物偏性,忽视其具有的药理生理活性,片面地认为无毒中药是绝对安全、无任何害处的,从而长期任意地大剂量滥用。其结果就是导致产生了一些毒副作用,损害了机体健康,于是他们又转而认为中药是有毒有害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中药不应单纯地理解成是纯天然物质,是绝对安全无害的。同时也不应该片面地认为所有中药一定都是含有毒性成分,具有毒副作用。特别是无毒中药,应该认识到其中都含有具有药理作用和生理活性的成分。服用后均会对人体产生相应的药理作用。有些作用是积极地,而有些作用则是消极的。不能认为无毒中药是绝对安全的,可以随意服用。更不能将无毒中药特别是一些补益类中药简单地等同于蛋白质、淀粉、葡萄糖等营养成分食用。

    无毒中药并不等于是绝对安全的物质,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营养物质。服用无毒中药,应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服用。不要为了追求疗效,擅自盲目地大剂量长期滥用,以免产生毒副作用危害人体健康。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