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针灸文化 针灸文化 关注:0 内容:107

    针灸穴名诗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针灸经穴名目繁多,命名也颇有讲究,这些穴位名称和中药名称一样,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入诗的“非主流”元素,使得中医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但自梁元帝萧绎以后,以针灸腧穴名称成诗者甚少。今效仿清代诗人赵瑾叔的《本草诗》,以手太阴肺经7个常用穴位分别作诗,弘扬中医养生保健文化。

    中府

    天地之气胸中聚,

    云门一下平肋隙。

    手足太阴交会地,

    宣肺和胃健脾气。

    【名称由来】出自《素问离合真邪篇》,中府,天地之气在胸中聚积之处。中,中气也,天地之气,亦指中焦,胸中与中间;府,聚也。

    【主要功效】宣肺理气,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

    【主治疾患】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肩周炎。

    【医家论述】《甲乙经》载:“手足太阴之会。”《千金方》载:“中府、阳交,主喉痹,胸满塞,寒热。”

    【定位取穴】本穴定位取法有三种:1.仰卧位,在胸壁的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距胸骨正中线6寸处取穴。2.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端下缘的三角窝处为云门,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即本穴。3.男性乳头外侧旁开两横指,往上推三条肋骨即本穴。

    尺泽

    地部经水汇鬼堂,

    肺经合穴屈肘藏。

    清宣肺气降火逆,

    肺系炎症一扫光。

    【名称由来】尺泽穴出自《灵枢本输》。别名鬼受、鬼堂。属手太阴肺经的合穴。鬼者,与神相对,神为天,鬼为地,鬼堂、鬼受之名皆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经水。肺经上部下流的经水皆在此穴处汇合,故本穴为肺经合穴。

    【主要功效】清宣肺气,泻火降逆。

    【主治疾患】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喉炎、咽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丹毒、胎位不正、高血压、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医家论述】《灵枢本输》载:“肘中之动脉也。”《针灸甲乙经》载:“在肘中,约〔纹〕上动脉。”《循经考穴编》载:“曲手如弓,方可下针。”《千金方》载:“主呕泻上下出,两胁下痛。”《灵光赋》载:“吐血定喘补尺泽。”

    【定位取穴】取穴法有两种。1.屈肘拱手,在大肠经曲池穴1寸横纹端。2.屈肘仰掌,在肘窝横纹中央,大筋(肱二头肌腱)外侧凹陷中。

    孔最

    经水过筛入脾土,

    腕上七寸此位属。

    清热止血润肺气,

    咯血咽痛到此无。

    【名称由来】出自《针灸甲乙经》,手太阴之郄穴。尺泽穴流来的地部经水大部分渗透漏入脾土之中,脾土在承运地部的经水时如过筛一般,故名孔最。郄,空隙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而承运本穴经水的地部脾土性干燥,经水流经本穴时大部分漏失脾土之中,脾土如有众多空隙一般,故为肺经郄穴。

    【主要功效】清热止血,润肺理气。

    【主治疾患】肺结核咯血、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痛、肘臂痛。

    【医家论述】《甲乙经》载:“厥头痛。”《千金方》载:“孔最,主臂厥热痛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

    【定位取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列缺

    肺水到此溢四方,

    桡骨化作巨石挡。

    性本温热宜斜刺,

    止咳平喘经水畅。

    【名称由来】列缺。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名意指肺经经水在此破缺溃散并溢流四方。本穴物质为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因其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下行的经水被突出好似巨大岩石一般的桡骨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主要功效】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

    【主治疾患】咳嗽、感冒、气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正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

    【医家论述】 《席弘赋》载:“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灵光赋》载:“灵光典注极幽深,偏正头疼泻列缺。”《四总穴歌》载:“头项寻列缺,面

    |


    1
    2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