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中风的针灸疗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①体针

    取穴:主穴:分二组。甲组:内关、水沟、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乙组:肩榭、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悬钟。配穴:分二组。甲组: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语加金津、玉液;乙组:肢瘫加肩贞、后溪、风市、秩边、昆仑、丰隆;面瘫加颊车、地仓;失语加哑门、廉泉。

    操作:每次取一组,主、配穴对应选用。内关,直刺1~1.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法(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成45度角进针1~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病人下肢抽动为度。极泉,宜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肢体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委中针法与极泉同。风池、翳风,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合谷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刺。第2组穴,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提插2分钟,留针15~20分钟。每5分钟运针一次。亦可接通电针仪,以断续波,强度以病人肢体抽动并感舒适为度。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疗效:第一组针法称醒脑开窍法,适于脑出血恢复期及脑梗塞任何一期治疗,共治疗671例,其中脑出血患者54例,基本痊愈28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100%;脑梗塞617例,基本痊愈366例,总有效率为99.4%。第二组穴共治疗中风后遗症1013例,总有效率在83%~96.9%之间。

    ②头针

    取穴:主穴:运动区、感觉区。配穴:晕听区、足运感区、语言2区。

    操作:以主穴为主,语言不利加语言2区;眩晕加晕听区;下肢瘫痪明显加足运感区。患肢对侧取穴,足运感区针双侧,沿头皮进针至规定深度后,以每分钟200~250次频率持续捻转3~5分钟,留针15分钟,或接电针仪,以500~700次/分频率连续波刺激15~20分钟,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1805例,总有效率在93.4%~98.5%之间。

    ③眼针

    取穴:上焦、下焦。

    操作:取患侧为主,可配合健侧。先在穴区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按压,寻得反应点(表现为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感),以左手指按压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针轻轻沿皮横刺或直刺,不用手法,留针5~15分钟。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

    疗效:本法只限于缺血性中风的早期患者,肌肉肢体已变形者,疗效差。观察453例,总有效率为97%左右。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中风的针灸治疗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中风是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临床表现为特征的疾病。因其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的善行数变相似而名中风,又名“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中风病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有虚(气虚、阴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病及心、肝、脾、肾等脏。当遇有忧思恼怒,或劳累、嗜酒等诱因,气血运行受阻,风阳煽动,血随气逆,迫走于上,痰瘀凝滞,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发中风。其轻者风痰横窜经络,阻滞气血称为中经络,其重者气血逆乱,挟痰挟火上蒙清窍称为中脏腑,多为闭证。进一步正不胜邪,阴阳离决而为脱症。

    【辨证论治】

    中经络

    主症:病情较缓,半身不遂。若肝阳暴亢则见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心烦口苦易怒,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有力。若风痰阻络则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眩晕。舌红苔腻,脉弦滑。若痰热腑实则见舌强不语,口粘痰多,腹胀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若气虚血瘀则肢体软弱,舌歪语蹇,手足肿胀,心悸自汗,舌暗苔薄白,脉细缓或细涩。若阴虚风动则见肢麻,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苔少,脉细弦或数。

    分析: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入中经络,阻塞气血运行故见半身不遂。属肝阳暴亢者,阳升风动,挟持痰火,阻滞经络故舌强语蹇,口舌歪斜,风阳上扰则眩晕头痛,肝郁气滞化火则心烦口苦易怒,舌红降苔黄燥,脉弦有力。属风痰阻络者,风挟痰湿流注经络,气血闭阻则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肌肤失养则麻木或拘急,气血不畅则眩晕。舌红苔腻脉弦滑为风痰蕴内之象。属痰热腑实者,痰火内阻,气机不利则舌强不语。有痰则口粘痰多,有热则烦,痰热充斥于内则腹胀,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属气虚血瘀者,气虚则肢体无力而软弱、自汗,气虚血瘀者,气虚鼓运血脉乏力则手足肿胀,血瘀则新血难生,心神失养则悸。气血亏虚则脉细或缓,血瘀则舌暗脉涩。属阴虚风动者,虚火上炎,内扰神明故心烦失眠,风阳内动则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阴虚血少,肢体不濡则肢麻。舌红或暗苔少,脉细弦或数是阴虚阳亢,引动内风之象。

    治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处方: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初病宜泻,久病宜补。上肢:穴取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外关、 合谷。下肢:穴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 昆仑。口角歪斜:穴取地仓、颊车、合谷、内庭、太冲。

    方义:风病多犯阳经,故以阳经腧穴为主。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通畅,正气得以扶助,机体功能逐渐恢复,配以其他阳经腧穴,加强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随证选穴:肝阳暴亢加行间、太溪、肝俞、肾俞;风痰阻络加丰隆、风府、阴陵泉、脾俞;痰热腑实加天枢、支沟、曲池、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关元、足三里、膈俞;阴虚风动加照海、太溪、太冲、肝俞、肾俞。

    中脏腑:是危重症,其中又有闭证 (风火蔽窍,痰火闭窍) 和脱证 (痰湿蒙窍,元气衰败) 之分。

    闭证

    主症:突然昏仆,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双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曳锯,二便秘塞,脉滑数或弦滑。

    分析: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挟痰火上蒙清窍故突然昏仆,神志不清。风火痰热之邪,内闭经络故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曳锯,便秘,脉弦数等。

    治法:平肝熄风,清火豁痰。

    处方:取督脉腧穴和十二井穴为主。针刺泻法或点刺出血。穴取人中、 十二井、 太冲、 劳宫、 丰隆。

    方义: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接通经气,协调阴阳,泄热决壅开闭。水沟为督脉要穴,泻之可清热启闭,醒脑开窍。肝脉上巅,泻太冲潜阳降逆,平肝熄风。泻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穴可清心泻热安神。取足阳明经别络丰隆,宣通脾胃气机,蠲化痰浊。

    随证选穴:牙关紧闭加刺颊车、合谷;神志渐清将百会、印堂、三阴交易十二井、水沟,以免损伤气血;言语不利加刺哑门、廉泉、关冲。

    脱证

    主症:昏沉不醒,目合口张,手撒,遗尿,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

    分析: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有离决之势,正气虚脱故昏沉不醒,目合,口张,鼻鼾,手撒,遗尿等五脏衰败的危症。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是阴精欲绝,阳气暴脱之征。

    治法:回阳固脱。

    处方:取任脉腧穴为主。隔盐大艾炷灸,壮数宜多。穴取关元、 神阙。

    方义: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合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含阳穴位,元阳外脱,取之以救阳。神阙位于脐中,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炷重灸,以回垂绝之阳。

    随证选穴:虚汗不尽加灸阴郄;鼾睡不醒加灸申脉,小便不禁加灸水道、三阴交、足三里。

    【其他疗法】

    头针:取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沿皮下刺入0.5~1寸,频频捻针。同时鼓励病人作患肢运动,适用于半身不遂证。

    水针:取上述四肢穴位2~4穴。用复方当归注射液2~4毫升,每穴注射1毫升,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适用于半身不遂证。

    电针:选取上述四肢穴位2~3对,进针后作提插行针,使针感向远端扩散,然后用电针机通电,采用疏波或断续波,电流刺激量逐渐加强。通电时间约半分钟,稍停后再通电半分钟,可重复3~4次,使病人产生酸麻感,并使有关肌群出现节律性收缩。适用于半身不遂证。

    【按语】

    中风初起,病情危重者,应尽快在原地抢救,避免搬运颠簸,以防病情恶化。凡老年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进,自觉头晕指麻,偶有语涩者,可能是中风的预兆,应保持情志平静,饮食清淡,起居有常,积极治疗。可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中脏腑经抢救后,往往出现后遗症,可参照中经络治疗,并指导病者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也可配合推拿、理疗治疗。

    针刺治疗中风另有许多独特经验,如初起半身不遂可取患侧井穴,刺出血可接续经气;上肢还可轮流取肩髃、阳池、后溪等穴;下肢轮流取风市、阴市、悬钟等穴。病程日久,上肢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可配腰阳关,白环俞等。如病侧筋屈曲拘挛者,肘部加刺曲泽,腕部加刺大陵,膝部加刺曲泉,踝部加刺太溪,阳病取阴。言语不利加刺哑门、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口角歪斜可按部位选刺牵正、水沟、四白、下关等穴。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